APP下载

积贫积弱的先锋

2021-11-14潘种颖

北京纪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孟京辉先锋狐狸

潘种颖

《“先锋的品格”,还是“先锋的技巧”?》一文中说到,“素材和媒介物 ,不止是表现的手法 ,他有效而又肌理分明地将外在的技巧、道具陈设与演员的表演相糅合,架构入该剧的大环境中 ,使之成为结构性的内容 ,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革新”。这是对戏剧舞台媒介创作方式的理想表达。

而对于近期孟京辉新上演的独角剧《狐狸天使》,正想要谈谈以下几点:

形而上的舞台形式表达

看完接近2小时的戏后,不由得感叹这就是“典型的孟京辉式风格”——迷幻电音和psycho式独白,高饱和、对撞色的舞台灯光设计和带着强烈的音乐声效冲击。一直以来孟京辉的戏剧就非常注重舞台形式感的表达,整体看下来又是一场非常注重观众视觉观感的表演。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大约第三个关于绿杯子的故事,营造出了很好的梦境感,可以感受到一种漂浮缓慢的真的如梦一般氛围。同时绿杯子故事中那种不紧不慢的叙事和若有若无的剧情还有道具的意象,不自觉地联想到了《穆赫兰道》电影中对梦塑造出的那种模糊的朦胧感。

舞台媒介的运用

舞台比较妙的一点是加了一些比较有趣的道具互动,运用不同的材料质感和使用方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情感。比如演员穿着粘贴材质的衣服在墙上挣扎打滚,把生活与人的内在关系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出来。还有大量的白色乒乓球从背景后面涌出來这一动态材质的表达,就很好地表示出主角喷薄而出的欲望和满足感。当然也有用得比较欠缺的地方,比方说主角有一段站在台前唱歌,酒瓶分别堆了几堆,分布在舞台三个不同的角落。也许是想利用壁球把酒瓶一堆堆击倒的声音,但是由于角度或者一些别的原因,只断断续续倒了一些,导致发出零零散散的声音,反倒有些抢了主角唱歌的注意力,有种为了用道具而用道具的感觉。

弱化的剧情逻辑

《狐狸天使》的剧情弱大概是这部剧最大的硬伤。整个故事是由5个分隔开的小故事构成,却没有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串联,以至于剧情的散碎,就像是盘掉落一地瓜子,食之无味。前几幕可能借助了视觉上带来的前期优势,会让人感官觉得还不错。但是后面有些太过于拖拉,剧目中也掺杂太多的演唱桥段,新鲜感一过就有点坐不住。而且把个人觉得最俗的一个故事放在最后,失去了把散落的故事重新圆好的机会,导致看到后面就真的有点兴味索然。孟京辉说:“希望抛弃掉剧本本身,更注重美学。”但我觉得他的美学就跟陈漫被外界评论的一样,把老一套的东西像公式代进去。把被他“抛弃掉的剧本”,从他的“美学”里剥离出来单独看,也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就是典型肤浅的现代都市男女情感短剧。我们回过头看《琥珀》《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我爱XXX》等等这些戏,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这些作品无非讲的都是些陈词滥调的东西,但即使到今天的《狐狸天使》中,也没有内容意识上的更新。孟京辉的戏剧总是用“刻意加大的游戏色彩与抒情性的歌唱”,来掩盖自身剧本情节的单薄,同时以先锋性这个巨大的幌子,套住了当下的一批年轻人。长久以往,不利于青年人的审美感知培养。

剧作弱就是思想弱,戏剧是综合的。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不应该只注重于对视觉和舞台形式的表现,只能说这是戏剧的一部分。从根源上讲,这纯粹只是种满足人们猎奇心态的“新鲜感”。戏剧的先锋性,不仅仅只是在于形式新颖这一表象,而真正在于的是对社会本质的一种反叛。

以孟京辉这一出戏剧为例,反映出了当代大众社会思想上的一种贫瘠或者是冷漠,它大行其道的扁平也许只是来自人们已经麻木,已经不想再较真,已经放弃去改变什么。对于这样一出戏,却仍能被吹捧成一出好戏,可见大众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种多么荒诞的局面。一个真正值得品读的东西,是可以究其本质真正进行更深层次探讨的,任何作品在创作之初都应避免这种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革新”,除非那不是创作,那只是批量生产。怎样避免?或许剧作的创作是一个突破口,但更重要的是,创作者的知识框架是否也愿意更新至当下时代的版本,这种更新是全面的代码更新,而不是局部的修补丁。一张90年代的旧船票已不能登上2021年的新船,重新买票吧,导演!

猜你喜欢

孟京辉先锋狐狸
陌生与间离——以孟京辉版话剧《茶馆》为例分析布莱希特的艺术理念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狐狸和猫
中国先锋话剧的文体创新
狐狸
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浅析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