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退休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探究

2021-11-14严晶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34期
关键词:退休人员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

严晶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以省级农科院为载体、单位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助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剖析了农业科研单位退休专家的特点与优势,发挥好“银发人才”和“智库”人才作用,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退休农业专家参与农业建设发展为主的模式,探究退休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退休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

一、研究背景

重视各层次人才、聚集各方面英才,提高乡村建设人才队伍实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的基本保障,建立实力强大的人才队伍或最大程度化开发人才资源,方能实现持续乡村振兴。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中仍存在科技型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留不住、素质不高、梯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若想落实乡村振兴助推农村建设,必须激励人才队伍参与到农村建设。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区域现代化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亦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关键站。因汇聚高精尖人才资源,如何将其导入至地方,打造“省—市—縣”三级联动的人才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退休专家是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助推农村建设的必备力量。其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奉献情怀、更熟悉农村发展、“乡土”情感浓厚等,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运用这股力量、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学研究及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应是每一个农业科研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新疆农业科学院是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有一支涵盖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农业经济、农业信息等多领域的专家队伍。近年来,单位依托自身知识优势、经验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农业成果优势等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扶贫工作,在新疆各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退休专家人才资源开发经验。

二、现阶段地方农业建设中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模式的管理机构及体制运转不灵活

现阶段我国县乡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大多是按行归置,如细致划分至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水产等部门管理。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由于各个部门间双相协调及配合度不高,通常难以实现高效益化的农业增产、提质增效及提供配套、全面的技术服务。此外农业技术供需不合理,资金不足,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人数结构不均衡,导致农技推广效率不高,区域化的产业发展需求与其技术输出导向的现实需求不对称。

(二)院县农技推广力量未发挥优势且有效互补

新疆农科院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及人才力量,南北疆分布10个试验场站,但地方农技指导人员对其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与农户或企业的各项情况更为熟悉,沟通交流较为便捷,两者若有效合作则可有效提升建设效益,推进科技与农业的精准、高效融合。但就调查发现,部分地区的农技推广力量较为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当地农技人员参与度不高,专家开展专项调研或企业、农户有问题才被动化开展工作,致使适用性强、高新化的农业技术成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应用,造成农技推广工作的覆盖范围及效益降低。

三、某农业科研单位助力乡村振兴的人力开发经验借鉴

广东省某农业研究院实行定点驻村帮扶模式,助力地方农业建设及经济发展。其构建“公司+研究院+基地+农户”的农业技术特色模式,组建离退休科研人员队伍与企业、合作社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困境为导向,助力科技科研攻关,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示范的模范、引领作用。同时院所积极与当地农业行业协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对接,拓宽科技推广覆盖范围,促使技术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该模式下,农业科技推广以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为主导,以科研单位离退休人员、推广机构及农户为主体开展技术推广,实现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及开发等。参考该运行模式,新疆农科院未来将以“大科研”理念持续延长及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链,加强农科事业的自主创新成果示范及推广,组织开展“农民增收科技行动”,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开放性的信息咨询等服务,致力于促进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各个地区的转化推广、致力于专家团队更高效与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对接,以知识、技术双落实推动发展。就单位调查报告发现,大部分地区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职业素质与农民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等问题较为突出。而农民素质亦是难题所在,受专业化农业技术指导的较少,田间多为受教育程度低的壮劳力和体力较差的老年人,对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认知、接纳能力较差。

四、农业科研单位退休人员的特点及优势

(一)基层满意度高

农业科研单位退休专家在农业技术的实践方面有丰富的阅历及耐心,与农民交流效率高,加之其专业素质高,尤其是离退休专家的精力、理论、经验更甚,能根据地区农业生产所遇到的技术困境,开展讲座、研训活动等向农户指导农业知识及技术。

(二)时间充裕

农业专家退休后,无固定工作压力及时间约束,且身体状况尚无大碍,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智囊团,可有效解决技术人员在地区停留时间有限、入户范围小且次数少、现场指导效益不高等难题。

(三)专业理论及技能强

从育种、栽培、大田作物、园艺、畜牧、兽医等各个专业技术岗位退休的农科人员,其知识结构十分全面、基础理论深厚、实操经验丰富,推广及指导技术过程中,可有效解决基层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存在局限、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与研训实效。

(四)“老有所为” 热情高

大部分退休专家在其岗位的工作年限>10年,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厚,一旦退休,心理难免失落,可能惋惜一生所学将无用武之地,因而若能为其提供一个“老有所为”可持续发光发热的契机,绝大部分人会表现出超前的参与热情。他们作为上一代人中知识分子的代表,怀揣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退职不退岗、退休不退热,持有继续建设社会发展的决心。

五、以退休农业专家参与农业建设发展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就上述而言,针对地区农技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农科院科研人员优势,退休专家早年多与农民打交道,熟知田间状况及乡野人文风情,且退休后时间较多,可作为农技推广及指导的优选。

(一)加强退休专家的思政建设,夯实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活动基础

首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党支部组织退休党员开展试验场站、农业博览园参观、开展专业指导座谈活动,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其归属感,增强其在精神传承、关心下一代、建言献策、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助力的积极性。其次,保障退休专家的思政工作长效化及机制化。以退休人员管理中心党支部为载体,通过退休党员带动离退休人员,如定期开展学习报告会、前沿学术座谈会、老科协活动等方式,积极开展交流研讨工作。同时还可紧抓退休专家的文化底蕴深厚、职业素质高等特点开展专业相关的活动,如激励其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技术论坛等工作。

(二)构建示范性推广管理模式,形成合力,激发参与

应强化管理中心的“两头”效用,上可对接单位力量,下可接收各地区状况,围绕政府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整合单位的离退休人员资源及地区农业发展契机资源,以科研单位的优势如科技资源及人才资源,激活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与发展方向以及市场经营主体的“潜在资产”。

首先,管理中心与科研单位人员合作进行信息调研,再组织退休专家人员针对该地区产业发展的薄弱点、困境等开展信息推广、技术培训,最大程度化利用其与企业共建产业示范基地与研发机构等协同育成的科技成果,提升经营主体(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素养及科技化应用能力。其次,可共建合作,打造例如专家工作站、科技园区等不同形式的战略合作平台,协同开展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的决策与咨询、协作攻关、人才培训等重点工作,如此通过上下连带运作模式,可加快科研成果落地,同时也直接带动贫困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帮扶,解决上述产业、技术、基层技术员的相关问题,助力地区农业发展。此外为推动各级科研人员的互动交流,发挥退休专家的经验优势,可积极承担政府购买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服务项目,组织专家组成员针对部分农情不佳与农情良好的地区开展研讨会议,并将基层农技人员纳入活动,与其一线人员面对面接触。针对发展状况好的地区了解其成功经验,独特之处、亮点可转化为经验报告或专题;针对发展状况不佳的地区,除了开展上述活动,还可根据状况将发展状况好的地区的经验搬至当地进行试验,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的科研思维及能力并积累项目管理经验,以专家组力量带动各地区的经验共享,全面增强地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三)建立退休专家与地方及农民多向互动的有效路径

首先,以农业退休专家为主的平台搭建,农业科研单位与地方单位对接,将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到生产一线以实践试验示范的方式向农民展示并进行讲解,农民根据自家种植的实际状况进行选择性试验。农业退休专家深入到基层稻田,面对面且通俗化宣传科研成果,手把手指点农民种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新技术,如此有助于农民或地方农业事业的现实需求及时、针对性的反馈及上级管辖单位及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单位与地位单位再根据其实际状况调整下阶段发展走向并确定科研课题,以保证农业科研课题更具真实性、针对性,从而提升农业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促进农民增收及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其次,助力发展先扶智扶志。在下乡推广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活动,促进乡村振兴动能输出。成立专家团,创新创效“三农”工作,以科技下乡、培训班等形式,扶志并扶智,引导新型农民不仅会种田,还要会打造新技术的“试验田”,以不断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或经济水平再度上升的信心与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转化为“造血”,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最后,融合社会力量,利用各项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农业退休专家到农田一线开展技术推广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升各方企业、当地及周边各地农民、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大科研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知。从而调动、整合技術推广建设所需的相关科技资源,助力当地建设。通过品种与技术优化,让农民体验到获得性的利益,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富忠.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人才机制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0(08):48-50.

[2]袁立新,史书强.发挥农业科研单位服务优势 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01):56-58.

[3]帅丽芳,宋西雷.领导干部“告老还乡”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领导科学,2019(19):12-14.

[4]熊毅俊,刘建峰,李春雨.新常态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06):152-160.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离退休职工服务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退休人员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
浅析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新发展理念下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基建工程管理路径探讨
如何做好路桥企业退休人员在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做好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浅谈做好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对策
返聘退休人员用工风险及方法措施分析
长沙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