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的自由之路

2021-11-14王志刚

董事会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

王志刚

2021年的九月,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引发社会各界对其企业领导人许家印的各种议论;9月24日,在被政府正式接管一年零七个月后,在宣布破产重整八个月后,海航集团的董事长陈峰、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恒大和海航都是业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多元化集团企业,都是拥有“恒大系”“海航系”一众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弄潮者。然而,从往昔的呼风唤雨到今天的风吹雨打,令人不禁唏嘘。那些引领企业走向辉煌的企业家们,在这瑟瑟的秋风中除了感受阵阵的寒意之外,是否明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如今的境地……

“企业家是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开创并领导了一项事业的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精准定义,刻画了企业家的人格内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家是一个社会的珍稀物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然而企业家所从事的创立并领导企业的工作,却是一项任重而道阻且长的事业,要有承担风险和责任的胆识,更要有面对诱惑、面对巨压、面对风雨的人生智慧与原则。相信陈董事长、许董事长的智慧都能甩一般人好几条街,三十年的创业历程充满了从困境走向胜利的片断,然而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成功却为何导向企业家今天的处境,这的确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企业家在创业初心上的迷失

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创业这种投入大、收益不确定的事,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人生选择。当企业家在开创一项事业时,他的初心或者动机是什么?出于对一项技术的痴迷或一类业务的兴趣,辍学、辞职在简陋的车库或平房开启事业的不在少数;因为求职无门或债台高筑或贫穷困顿,为了生存、为了人生转运,迎难而上开始创业的也有很多很多。形形色色的创业者在成功地晋级为企业家之后,应该会想起自己创业时的初心,有些初心应该坚守,有些初心则需要重新审视了。

这些人生选择的种种理由,如果放在资本市场这样一个资源配置和财富暴涨狂跌的宠大机器面前,或许很多企业家未必会有这初心之问了。

从一项创新产品或一个新商机开始,甚至从模仿别人开始,经过多年的打拼,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很多创业者成为企业家后,开始思考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上市融资、自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成为这些企业家的一个目标。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股票估值对利润的放大作用、资本市场高效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机制,让很多高智商的企业家如同发现一块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于是一些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不再陪技术人员加班开发新产品,一些实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实际控制人不再忙于客户沟通、市场分析,大家最关心的事不再是公司经营管理事务,而变成资本市场与资本运作。这种关注点的转移,与其说是内部职责的重新定位,不如说是股价波动引起个人财富增减的兴奋使然。

在被公关清理过的网络上,笔者看到一篇许家印从舞阳钢厂辞职到深圳进入房地产行业再到广州创立恒大地产的故事,文章称由此可见许董事长的个性和价值观。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的许家印高中毕业后曾务农两年,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十年也仍然是低收入者,显而易见,对财富的追求、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和外界认同的追求,应当是恒大创业者下海的初心。随着恒大港股上市,许家印2009年以422亿元身家成为内地首富,恒大冰泉、恒大汽车更是让许家印成为资本市场持续的热点。似乎人生的所有成功都已然达成。然而当年那个能为舞钢公司在冶金工业部评比拿23个奖项的车间主任,当年那个能让恒大创造从报建到施工、销售、入住、收益所有流程全部当年完成的地产新锐,在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催生了数千亿市值农夫山泉的瓶装水市场却没有续写传奇,把巨资投入的恒大冰泉亏损卖出又买回却再次卖出;在处于风口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恒大汽车也是股价持续大跌、负面新闻缠身。当许家印在债务危机中向恒大集团员工发出中秋祝福的“家书”时,不知这位企业家是否回想起下海创业的當年?

企业家在战略把控上的迷失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做正确的事情往往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对企业家来说,自己创立的公司由小到大,产业的版图不断扩展,哪些是企业可做的正确事情,哪些是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哪些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事情,需要企业家保持清醒和冷静,不被自己过往的成功冲昏头脑,不被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牵着鼻子走,不被所谓的专家误导前进的方向,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计划上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判断力,是企业家走上发展新台阶的关键。

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力,导致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总在一种反复之中。但2016年《人民日报》以权威人士之口,明确了房子是给人住的定位,强调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自此房地产调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力度不断强化和落实: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18年“两会”报告提出坚持调控政策不放松;2019年银保监会坚决遏制房地产金融泡沫化倾向;2020年房地产融资“三条红线”、房贷“五档管理”等政策陆续出台。

恒大集团的巨额债务之路,却正是从2016年开始的,2016年的1.16万亿债务较2015年6149亿猛增88.65%,负债规模直接达到万亿规模,2017年1.52万亿、2018年1.57万亿、2019年1.85万亿、2020年1.95万亿,直到2021年中期达到1.97万亿。恒大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去杠杆的政策强化中,年年加杠杆将负债规模增长了两倍以上。

有人说许家印是被人忽悠了,但作为房产行业的企业家,对宏观政策和行业趋势如此失察,又岂是受他人影响之过。

企业家在战略上的迷失,还常常表现为对多元化发展的盲目追求。海航因为2003年非典危机的影响,意识到单一航空运输业风险太大,于是在“一主两翼”战略指引下进军与航空主业相关的酒店、旅游和金融业务。但后来企业并购范围远远超出战略,2007年还将房地产列为企业发展方向。海航后来确立了八大业务板块:航空、旅业、商业、物流、实业、机场、置业、酒店,专门成立海航资本,在全球开启买买买的疯狂并购模式。从2015年到2017年,海航集团大举买入了海外酒店、金融机构和写字楼的股份,累计投资高达400亿美元,而这三年累计新增带息债务约3668亿元,2017年末负债总额高达7365亿元。虽然陈峰和王健都是商界奇才,但过于庞杂的业务体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并购后的整合不理想引起企业价值损失,庞大的业务运营消耗大量流动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天量的贷款和融资引发了公司的流动性危机。在海南省政府专项工作组接管11个月之后,海航集团于1月29日发布声明,债权人申请法院对海航破产重整。现在,海航集团的产业已经缩减到了航空和物流两个板块。在世界五百强道路上不断高歌猛进的海航集团,留下处置资产的一地鸡毛……

在A股市场里,还有多少企业家,迷信所谓的并购专家、资本专家,把企业的发展寄托在资本运作之上?还有多少企业家,对本企业的经营业绩盲目自信,对公司股价过分乐观,高比例股票质押融资进行投资,或者在市场高位启动员工持股计划,结果在股市的巨幅波动后饱受资产价值缩水和融资逼债之苦?还有多少企业家不得不断臂求生,让出自己创建的企业的控制权?凡此种种,都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出现严重的认知误区所致。

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上的迷失

张维迎先生在《从企业家精神看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建立的所谓“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是把商业公司变成一个准官僚机构,严重抑制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不是管理决策,不是给定约束条件下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企业家决策不是以利润为唯一目标,企业家通常还追求着打造商业王国、超越竞争对手、享受创造过程三个非利润目标。张先生对企业家决策的把握非常到位,如何对待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的关系的确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或许很多企业家从内心就持有与张先生完全相同的看法,将公司治理机制视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桎梏,将上市公司三会规则等规范运作和风控管理机制视为准官僚机构的条条框框。由是观之,那些发生在上市公司的越权审批、违规担保,甚至是关联方资金占用,其实是存在部分企业家认识基础的。

在公司治理的研究中,的确有将企业家混同为大股东、管理者的倾向,即使范畴最接近的“实际控制人”,也与“企业家”在概念上有着完全不同的侧重点。企业家是一个公司价值创造机制的发动机,甚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正因为如此重要,才要解决好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上的迷思。

一个良性的公司治理机制,既要保护企业家的独特价值,形成本企业的独特能力与优势;也要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防范和纠正企业家滥用权力和出现失误过错的机制。这虽然对企业家是一种制约,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

企業家对公司治理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应当是在公司创始人、投资者、董事会、管理层之间达成一种治理状态的共识,并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相应的公司治理体系,常规的公司治理、表决权差异的公司治理、优先股的公司治理、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监事会强权的公司治理等,都是适合不同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企业家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公司治理的公司自治原则,达成各方风险、责任、权力、利益的平衡。

企业家选择了公司IPO上市,就选择了股东层面的开放性,就选择了上市公司治理规则体系,不能既想要公开募资、发债,又不愿承受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与风险。不纠结于公司治理规则,不规避或绕开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审议批准程序,尊重规则、尊重各方权利,坦然面对监管机构、各类股东、董事监事高管,构建一个合法、和谐、协力、适宜的公司治理体系,是企业家走出治理迷思的必由之路。如果无法达成上市治理体系与企业发展的统一,放弃融资权利、选择私有化退市,也是一种正常和明智的选择。

坦率地说,走上资本市场开放股权、直接融资的上市公司,应当是商业模式成熟、经营稳定、机制健全的公司,不应当过度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上市公司由于其股东中有社会公众股东,企业家的个人意志一定要受限制,这就是上市的代价。企业家出于远见、出于打造商业帝国,甚至是享受创造过程而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或激进的扩张,被董事会否决或股东大会未批准是正常的,这个结果需要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共同承受,即便是因此错失发展良机。

从公司治理机制而言,无论是初创型企业还是上市公司,过于迷信企业家个人商业判断,过于倚重企业家个人经营管理能力,都不应是一种理想的企业发展状态,都难以回避企业家个人能力、道德水准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企业家的终极自由

企业家作为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作为极具个性的企业领导者,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在经年累月解决企业大大小小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是否得到了人生满足,是否找到不懈奋斗的终极意义?

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那些继续为企业的发展殚精竭虑的企业家们,他们又在追求着人生的哪一种自由?

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以及领导和经营一个企业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当企业家的所有努力和创新变成公司的业绩、公司的股价时,企业家似乎已经物化为公司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家精神中最宝贵的创新、引领和风险承担也就消失了。在资本市场的眼中,可能从来就没有企业家的存在。而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价值创造的起点。企业家不是在当前约束条件下的求解者,而是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越界者,企业家的最大价值应该就在这个过程本身。保持这个过程的进行,就是保持了企业家的自由。

歌德说:“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企业家在创业与管理企业的过程中,返观自己内心的欲望,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局限,客观地看待自己缔造的企业。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说,“工作并不是抵达一个被期望的现在,然后攫取它以对抗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是走向一个本身具有未来的未来。”企业家的创造性工作,只有跳出追逐名利的有限游戏,才是通往未来的自由之路。

猜你喜欢

企业家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7中国ICT企业家大会榜单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