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现场应对火场迷途的策略研究
2021-11-14李嘉文
李嘉文
摘要:近年來,消防救援队伍的作战伤亡事故呈多发、频发态势,指战员在应对各类灾害中的识险、处险、避险能力有待提升是直接诱因,安全处置已进入每一个消防人的视野,从而成为重要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轰燃、回燃、爆炸、中毒、触电、坠落、建构件垮塌等直接导致指战员伤亡的风险因素做出了实证分析,提出了防范对策,然而对火场迷途这类间接致亡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通过研讨分析伤亡案例,走访调研基层队站,整理归纳专家访谈,创新地提出火场迷途的概念,剖析产生原因,解析共性问题,设计应对策略,期望从火场迷途本身的致亡机理出发,结合环境、行动、装备三个要素,统筹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深挖根本致亡逻辑,重塑作战安全体系,不断改进和加强作战安全工作,全力遏制作战伤亡势头。
关键词:消防指战员;火场迷途;作战安全;风险防控
一、火场迷途的概念综述
火场迷途指的就是消防救援人员在进入火场内部开展火灾扑救、人员搜救等工作时,因浓烟或黑暗环境所导致的方向迷失且无法返回安全区域的现象。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的46起建筑火灾扑救伤亡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有16起存在火场迷途现象,占比高达34.78%,其中9起属于中毒伤亡,4起属于埋压伤亡,3起属于坠落伤亡。共同的教训可以归纳为内攻准备不充分、险情预判不全面、编组作业不合规、擅作主张不汇报、避险方法不熟练、安全监控不细致、人员轮换不到位、安全提示不持续、营救组织不及时等。
针对火场迷途间接导致的伤亡现象做进一步分析,笔者发现伤亡对象大多数为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从业在2至3年之间的消防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入职3至5年的一线指挥员,同时每一起火场迷途的发生都与内攻小组组长(多为首战到场的第一指挥员)的直接指挥有关。因此,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建筑火灾现场的一线作战指挥员。
火场迷途的发生时机在环境层面指的是建筑内部很复杂、作业区域不熟悉;在行动层面指的是内攻作业不合规、内外互联不畅通;在装备层面指的是装备配备不到位、装备应用不规范。火场迷途容易发生的场合主要有地下结构复杂的建筑,通道错综复杂的大型综合体,使用功能复杂、火灾荷载大、烟气聚集多、纵深距离长的建筑等。火场迷途存在极大危险性,按照发生火场迷途后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导致指战员伤亡的主要因素有吸入有毒烟气、发生倒塌坠物、不慎失足坠落,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轰燃、回燃、爆炸、中毒、触电等致命险情。
二、发生火场迷途的原因剖析
(一)发生火场迷途的三要素
发生火场迷途的根本原因主要归纳为三个要素:一是环境要素。主要是黑暗、浓烟、密闭、建筑结构和作业区域复杂等客观存在环境,构成了发生火场迷途的基础条件。指战员对作战区域越陌生,环境要素作用越显著,发生火场迷途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消防救援站在日常开展辖区六熟悉和实战演练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建筑结构复杂,哪些建筑进攻和撤回通道繁多,哪些建筑容易迷失方向,特别是消防站的攻坚小组成员,必须在实战前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切勿盲目进入危险区域。二是行动要素。涉及指战员的风险认知、危机预判和危险预防能力,特别是内攻小组行动的规范程度以及现场组织指挥的安全管控水平。当指战员编组作业进入火场内部时,行动合不合规将直接决定火场迷途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能否成功脱险。三是装备要素。应对火场迷途应当配齐配全空气呼吸器、红外成像、荧光导向、救生照明、中继通信等重要装备,指战员必须在日常训练中加强个人装备管理,确保完整好用,同时必须保持实战和训练在安全防护上的一致性。对空气呼吸器、热成像仪、救生照明线等必备器材,佩戴是否正确、操作是否熟练、应用是否合规,将直接决定火场迷途的发生概率和迷途后的自救能力。
(二)导致战斗伤亡的底层逻辑
1.训练理念和考核导向偏离实战需要
一是训练理念与实战需要不对称。消防救援队伍的大部分体、技能训练科目,都偏向于竞赛性质,让指战员在训练场上,已惯性地适应了光照良好、行动便捷、协同顺畅等优异条件,然而这却与真实火场的复杂多变、危机四伏、困难重重背道而驰。二是考核导向与实战需要不对称。训练理念取决于比武考核这根指挥棒,目前的各类考核,特别是涉及基层指战员荣誉的大型比武赛事,其科目绝大部分仍然侧重于计时评价,而对规程评估只占其中很小部分。基层骨干力量既是比武赛场的攻坚兵,更是火灾现场的攻坚组,比武时需要速度先行、合规在后,而灭火时则恰恰相反,必须做到安全处置、行动规范,速度只应当是安全基础上的增效。革新训考理念,更改规则中的程序与速度的比值为7∶3,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重新界定指战员表现的“优良中差”。
2.防护理念和行动规范脱离训战一致
一是惰性习惯造成训练防护简化。消防站在组织日常训练中,很少有做到“实战怎么穿,平时就怎么穿”,大家多年养成的“怕麻烦”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惰性,而这种惰性会延伸到灭火作战各个环节,造成安全风险。在这一方面,国外职业消防员的新人训练,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他们对新入职消防员的所有训练都会穿插耗气训练,同时针对每一名指战员的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应急能力等,分类造册个人气量管理训练记录,使每一名消防员充分理解空气呼吸器管理的规则,熟悉自己的空气呼吸器,最终让空气呼吸器彻底融为身体的一部分。二是惯性思维造成实战不守规程。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基层指战员随着工作年限的累积,风险感知和应对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会因为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变得反应迟缓,而事实上惯性思维正是由于长年累月的惰性习惯造成的。例如火场迷途是发生较多的案例,在内攻过程中,指战员分散进入、装备缺配、路径选错、应答不畅等问题仍然长期存在。攻坚组由于在日常训练中没有养成佩戴阻燃头套、连续供气作业、干线随人进入、编织绳结串联等行动习惯,导致在火场中极易出现惯性失误。“训”和“战”在防护等级上的不一致,根本原因仍然是指战员安全防护理念滞后,从而导致实战中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