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

2021-11-14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9期
关键词:机械化城乡城镇化

李 婷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00)

1.引言

202 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而实现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是否属于协同发展关系,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讨论资源的流动方向。

关于该问题,研究员冯奎曾指出: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就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员宋迎昌,曾指出:差异性是农村和城市交流的基础。基于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是为了让落后村庄获取更好的资源,强调的是城镇人才下乡参与农业农村的建设,其重点是产业振兴;城镇化是乡村资源向城市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者并不矛盾。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必须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文中所用数据皆来自200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2.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逻辑关系

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是资源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优化配置、城乡互动和城乡融合的过程。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引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本质上是互通的。只有城乡真正实现有机互动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与内生动力,才能确保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整合了农村土地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优质资源。吕文静、吴碧波和张协奎通过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分析得出,乡村振兴的实践,必须通过城镇化进行产业带动,通过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发展并不是对立的矛盾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根本目标是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中,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大量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

此过程中农村人口减少,农村人均占地资源增加,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3.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3.1 提供劳动力支持

由图1a可知,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非农就业人员在2005~2013年呈上涨趋势,其中2008年~2012年非农就业人员成倍增长。是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充裕的劳动力支持,有利于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2013~2019年,非农就业人员出现波动,是由于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发展,更多的是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本,农村原有的初级人力资本已经不再适应日渐提升的机械化水平,所以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国家也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原农村人员在政府的培训和引导下,逐步提升工作能力,为下一步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劳动力支持。

图1 a.我国非农就业人数,b.我国城乡人均收入

3.2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由图1b可知,2005~2019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呈现逐步上涨趋势,其中以城镇居民收入上涨更快,城镇人口的可支配收入远超于农村人口收入。

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进城务工欲望更加迫切。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又由于技术和资本的限制,使得大量耕地面积闲置,乡村振兴刻不容缓。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3 破解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难题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制度问题,城镇化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守“二十字”战略方针,加快破解障碍,建立以城市为主导,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由政府政策帮扶、资源要素的投入逐渐偏向农村,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都在不断提高和完善,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4.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引擎

4.1 为规模生产与经营提供条件

由图2a可知,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步降低,意味着我国大量居民收入逐渐稳定。

图2 a.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b.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

由图2b可知,从2005~2019年期间,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呈逐步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可知,就业人数减少,生产总值增加,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人均效益成倍增长。其原因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吸纳了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移居城镇,农村居住人口数量不断下降,闲置大量耕地面积。通过三权分置和土地流转,促使大规模农业生产可以集中进行,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更加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4.2 承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由图3a所示,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消费金额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村资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为农转城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加速农村人口生产力向非农就业反向转变,使农村专业人员的收入得到基本保障。

图3 a.我国城乡居民年消费金额,b.我国第一产业各行业总产值

4.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

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城镇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这就要求对农村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图3b可知,在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步降低的背景下,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以农业生产效率为最佳。这主要是由于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大面积流转,使我国农业向大规模生产模式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人口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促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

5.我国人口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城乡关系,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乡关系的第三次飞跃。但总体上我国二元城乡结构之间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城乡基础服务并未均等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旧是经济发展的短板。

5.1.2 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存在较大偏差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偏差,此偏差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农作物之间,当下只有小麦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甚至有部分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环节还是空白。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农业机械水平也存在较大偏差,其中,东部发达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但西部地区仍然较低,甚至有少数省份的机械化水平低于45%。

5.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国家大力提倡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过度规模化,农民合作社内部治理和收益分配不合理,农业企业存在离农化和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

5.2 融合发展的建议

5.2.1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要注重增强乡村地区的“造血”功能,将二、三产业的生产模式、高新技术以及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带入农村,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公共资源向乡村地区的倾斜力度,特别是教育事业相关资源。加强乡村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增强农村人民的身体素质。

5.2.2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农村的重要途径。传统农业被认为是收入低、付出多,且辛苦的职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改善人们对农业的认知。完善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支持政策,培育农业机械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5.2.3 吸引更多更好的资源回流农村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自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严控农地的经营规模,避免因过度化经营造成的失调。有关利益,如生产成本、流转租金过高以及金融支持不足等方面,应推行农业二次补贴政策,完善保费和利息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吃一颗定心丸。

6.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在本质上是互通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城乡真正实现有机互动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与内生动力,才能确保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城镇化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生产资料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有益于提高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和人均收入。应当注意把握城乡公共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难题。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推进农业技术的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培育壮大,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机械化城乡城镇化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城镇化重量更要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