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2021-11-14李克学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9期
关键词:赤霉病防治效果田间

李克学

(博兴县园艺服务站,山东 博兴 256500)

前言

山东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 400 万 hm2, 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本省流行频率明显增加、为害逐渐加重,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病害。菌源广泛存在,可造成小麦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此外,赤霉病病菌产生的镰刀菌毒素人畜食用后可导致中毒,引起呕吐等症状,危害人畜的健康。小麦赤霉病发病与气候条件有一定关系,如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如果发生连雨天,赤霉病流行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赤霉病在南方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也在北方开始流行,主要集中在阴雨连绵,田间湿度大的地块。因此赤霉病的防治措施在全国各地均有效果。且近年来异常气候较多,小麦赤霉病发病率比以往高,因此,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是目前的工作重点。

1.原因分析

1.1 田间初始菌源量充足

早春天气变暖、冬闲田面积增加、秸秆还田比例扩大、免耕或浅旋耕直播技术推广等。均有利于麦区田间菌源逐年积累。2020年小麦种植面积依然在增加,麦区的田间初始菌源量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建议各麦区通过采取秸秆粉碎、深耕深翻以及调减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播种面积的措施来控制田间初始菌源量。

1.2 气候条件适宜

小麦赤霉病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子囊孢子在湿热条件下(湿度≧80%,温度≧15℃~25℃)萌发、侵染、扩散速度快。一般情况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多雨或高湿天气,即可引起赤霉病病害流行。

1.3 品种及栽培方式有利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方面,目前生产上尚缺乏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我县小麦主栽品种以绵农6号、扬麦12号、冀麦38号、鲁麦15号为主,对赤霉病抗性不强,且抗病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中,部分种植户田间氮肥施用量大,部分小麦生长后期田间密度大,造成田间郁闭、温湿度高,有利于赤霉病病害流行。

1.4 防治因素影响

一是未能适期防治。小麦齐穗至初花期是赤霉病病菌侵染期,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 一旦错过, 防效会大幅下降,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另外,连阴雨天气影响适期防治、降低防治效果。二是防治质量不高。小麦种植户为节省施药成本和作业时间,用药量不足、施药次数不够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防治效果不高。三是防治药剂选用。据统计,我县小麦种植户选用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主要有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三唑酮、福美霜、多菌灵、多酮,部分存在多菌灵抗性菌株的田块施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影响防治效果。

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预防

赤霉病是由其病原菌——亚洲镰孢菌所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烯醇毒素对小麦造成危害,影响其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在赤霉病发生后不及时控制,就会迅速蔓延,对整片区域内的小麦造成危害。尤其是随着夏天温度的不断升高,会加速赤霉病蔓延的速度,应及时防治。

如在小麦生长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应及时预防赤霉病的发生。通常在小麦扬花期,喷洒化学农药进行第一次预防,在五天后再进行第二次预防,以加强防控效果。对于敏感品种、生育期不够整齐的田块,可进行第三次预防。施药时避开下雨天,应在雨前或雨隙施药,如果施药后的7个小时之内下雨,必须重新施药。并且使用渗透性强抗雨水的药剂,以减少雨水对药效降低的影响。

在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时,一定要积极带动当地群众的情绪,激发其想要改善农业生产的上进心。尽管现在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理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农民不相信科学带来的进步,仍然固守传统,认为对于灾害没必要防治,一定程度上还是应当靠天吃饭;或者一部分人对于政府推广的相关技术不认可,固执己见仍然使用过去的老法子,使得小麦产量提不上去。诸如此类思想相对保守,影响着农业生产优化的步伐,因此需要为当地农民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接受科学防治增产的意识,从而为当地小麦赤霉病预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小麦赤霉病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措施

之所以进行化学农药减量控害,一是防止过量用药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同时减少小麦农药残留减轻对人体的伤害,二是避免过量使用出现抗药性,三是通过科学制定赤霉病防治计划来提高治疗效果。

3.1 加强病害监测预警

预防的作用远大于治疗,赤霉病发病初期,对小麦的危害小,控制效果好。加强赤霉病监测预警工作,通过构建病虫害防治检测报告体系,准确掌握赤霉病发生发展的动态特性,针对病害情况交流会议和预报进行及时发布,尤其要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坚持适时防治,避免出现盲目用药。一般在每年的3—4月的一个月时间内,赤霉病病菌开始逐渐地成长繁衍,一般为当次赤霉病害的初期,需要在这个时候就小麦植株上的赤霉菌进行抽取检验,发现赤霉病病菌出现时对周围区域进行排查,然后针对可能感染赤霉病的区域进行统一防治,以到达较好的预防效果。

3.2 加强抗病植株的培养

尽管当前还没有研制出对赤霉病百分百有抗病效果的品种,但是关于赤霉病的耐病性却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充分衡量产量以及赤霉病耐受性之间的平衡,推广赤霉病耐受性较好的品种。在赤霉病耐受性品种的推广过程中,要在该地区内的不同地方进行不同品种的种植,以综合比较得出在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要在赤霉病发生的一段时间内详细对植株上赤霉病菌数量进行记录,然后对不同植株的抗病性进行比较,以含赤霉病菌数量较少作为抗病效果好的小麦品种评判标准。另外在一定区域内的小麦品种需要做到一致,不能出现一块田地里品种不一样的情况,因为不同的品种抽穗扬花的时期无法保证一致,因此在进行一些成长时段性的赤霉病预防措施时,就会增加任务量。所以最后应当在相当大的区域内进行同一品种小麦的种植,便于进行病害的护管理。

3.3 对现有的防治手段进行优化

在药剂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几点,避免使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因为赤霉病已经对此类药剂产生抗性,少量或者标准量喷洒达不到防治效果;另外对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的选择要慎重,此类药剂在使用过后会刺激赤霉病产生毒素,且该类药剂的药效相比其他药剂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注意不要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要减少可湿性粉剂的使用,因为该类型粉剂易沉淀,在喷洒的过程中不均匀。防治时应减少次数,加大剂量,最好一次就能达到防治效果,比多次防治效果好。加大剂量的同时要注意对小麦的影响,不能因为农药剂量的增加,危害到小麦的品质。采用科学的药剂配比量,优化药剂和助剂配方,以更加精准的施药来减少药剂施用,提高用药效果。

3.4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全量还田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倍肥地力,增加小麦产量,提高小麦品质的有效措施,但是,秸秆中含有病菌,秸秆还田后,增加了田间赤霉病的菌源量。因此,发生过赤霉病的田块,不建议秸秆还田,尽量将秸秆带离田外,并带到指定地点进行统一焚烧或者灭菌处理,且要注意防范火灾。一定要秸秆还田的,机械作业要旋耕深翻深埋,从而减少田间表土菌源数量,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程度。

3.5 优化施药技术

大力推广新型高效药用植保设备,一方面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另一方面推广植保无人机和喷雾机,最后推广静电喷雾机,省力省工,防治效果与传统的手动喷雾器相比非常显著。推广使用增效添加剂,在液体药物中加入有机硅、激健等助剂,可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和粘附性,使农药的利用率更高,减少农药用量,防病效果显著,特别是在连阴天气间隙使用,效果更好。

3.6 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做好小麦发育进程、赤霉病病原发育进程、赤霉病病害发生情况监测预警工作是安全科学使用农药的基础。安全科学用药防控小麦赤霉病要综合考虑具有防治效果和毒素控制效果的新型农药。在农药使用方面,提倡使用复配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

3.7 加强技术宣传指导

利用新型传媒(如微信,抖音)宣传标语及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对赤霉病防控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户了解赤霉病,随时关注、掌握赤霉病的正确防治方法。在赤霉病防控关键时期,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选准药种,把握适期,正确施药。在当地建立一定的小麦病害防治联络网,让农民们可以在小麦出现相关问题时向技术人员进行及时反馈,以做到病害防治的迅速高效。另外要积极听取群众关于相关技术效果和实施过程的反馈,确保先进的技术在进行农业实际应用时能够符合当地的情况,确保为农民的农业生产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复杂性在解决了旧的问题时又产生新的麻烦。

4.结语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不是突发性的,而是逐渐蔓延扩散。因此,在赤霉病流行的时间段前,要做好长效的监测。对发现的赤霉病菌源进行及时防治,小范围小剂量的使用化学药剂,才能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尽早地消除赤霉病对小麦的潜在危害,减小赤霉病对小麦的影响,提高产量。

猜你喜欢

赤霉病防治效果田间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田间地头“惠”果农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