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电影《悬崖之上》情感引入的得失

2021-11-14毕赵玉

电影文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悬崖情感

毕赵玉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电影《悬崖之上》是继《风声》之后,国产主旋律谍战影片的又一佳作。导演张艺谋跳出类型片的桎梏,大胆尝试将镜头聚焦在角色的个人情感上,生动刻画了一群身处绝境仍能始终坚守信仰的无名英雄。影片赋予人的情感以信仰之崇高,赋予人的信仰以情感之美好。这种大胆的演绎是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一种勇敢尝试。观众因人物所遭受的苦难而怜悯落泪,更因人物的自我牺牲而肃然起敬。复合情感带来的强烈感受,让影片所代表的主旋律价值,强有力地传递到了观众的灵魂深处。

《悬崖之上》作为最新的国产主旋律影片之一,有三处尤其可圈可点。第一,复归艺术本质。罗丹说“艺术即情感”,电影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宣扬理念的艺术品。因此,《悬崖之上》将角色的个人情感引入叙事,实现了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复归。第二,尊重基本规律。电影艺术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才能预聚焦观众的情感,捕捉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唤出观众真实强烈的情感体验。《悬崖之上》遵循了规律,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第三,满足各方期待。对于电影艺术,社会与个人对其各有期待。社会有意识形态宣传的需求,个人则要满足经济利益或心理需要。《悬崖之上》充分回应了这些需求与需要,满足了各方面的期待。以上是影片《悬崖之上》的三“得”。同时,这部作品也有一“失”。《悬崖之上》将角色的个人情感引入叙事,仍未能成功地避免国产电影中常见的情感处理失当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是国产电影的通病,发生原因复杂。因此,这只是本片的一“失”,而不能据此对本片进行过分的苛责。总的来说,《悬崖之上》得大于失,是非常成功的。

一、将角色个人情感引入叙事,实现了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复归

艺术的意义在于叙事。叙事是通过叙述故事来交流精神内容,包括情感的共鸣,也包括理念的抒发。这种精神交流,必须建立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之上。倘若人类的基本情感并不相通,那么,一切交流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罗丹认为艺术即是情感。情感既是精神交流的基础,又是叙事的基础,还是艺术的基础。

电影是运用声光色制造与放映动作影像来叙事的艺术。然而,人是一切意义的根源。没有人“在场”,这些声像毫无意义可言;若要人在场,必须将人与声像联系起来。能将人与声像联系起来,并赋予声像普遍性意义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因此,现代电影理论认为“描绘情感必定是电影的中心目的”。通俗地讲,情感是保持观众对声像持久注意的“黏合剂”。影片一旦无法捕捉观众的注意力,两者便失去了联系,精神交流也中止了。此时,再崇高深刻的内容,也无法进入观众的精神世界。某些主旋律电影刻意回避个人情感,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然而,将个人情感引入叙事本是电影艺术的常规操作。甚至,诸如小说、话剧等其他形式的主旋律艺术作品也经常使用。如小说《红岩》并未排斥英雄的母子感情,话剧《焦裕禄》也未排斥领导干部的亲情,感人肺腑的情感使这些艺术作品深入人心。所以,主旋律电影也完全没有排斥角色个人情感的必要。

从这个角度说,《悬崖之上》将角色个人情感引入叙事,实现了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复归,而且,为创作主旋律电影拓宽了路径,这得益于本片成功的叙事。英雄人物不再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血肉之躯。在宏大的革命主题中,突出夫妻恋人被迫各自为战,稚子幼女可怜流落街头。这些设定一下子揪住了观众的心,抓牢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的紧张焦虑感被大大强化。尔后,影片再展现伟大的革命者如何坚守信仰、视死如归、舍生取义。“伟大”得以被具象化,使观众对人物遭遇更易共情,对英雄行为更加崇敬。主旋律电影就是要传递这类正确的价值观。《悬崖之上》证明,当英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有苦有泪,观众就更容易对虚构的情节“认假为真”,深受触动,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价值的输入。总之,主旋律电影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绝不能脱离其艺术本质,《悬崖之上》做得很好。

二、将角色个人情感引入叙事,充分尊重了电影的基本规律

电影叙事必须在观众的持续注意下才能完成,因此,电影是“博眼球”的艺术。持续的注意必不可少,这是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应是人尊重的对象。优秀的电影作品一定是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作品。主旋律电影肩负传递价值的使命。那么,主旋律电影必须保证其叙事的完整度与完成度。这就离不开对观众注意力的持续捕捉。从这个角度讲,合格的主旋律电影应该“博眼球”。现实中,主旋律电影一向不缺崇高的立意与深刻的思想性,缺的往往是“博眼球”的能力。

电影艺术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一套捕捉注意力的科学方法。这套方法的背后是心理规律在发挥作用,主要是人的情感规律在起作用,人的情感具有方向性。电影想要捕捉注意力,必须依靠情感锚点预聚焦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形成期待,去发现叙事中被强化的细节,再将细节整合进认知。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电影叙事就是在这个循环中完成的。相反,一旦影片未利用好情感规律,叙事便进行不下去。即便观众坐在银幕前,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悬崖之上》将个人情感引入叙事,融入情节,将“国仇”“家恨”同时作为预聚焦的锚点,非常高明。夫妻恋人被迫各自为战,稚子幼女可怜流落街头,敌人残暴毫无人性,叛徒懦弱背信弃义……影片一下子把国家与个人两个层面的爱恨情仇都塞进了观众的感知。情感体验从多角度被唤醒,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交织。立体的情感体验为观众注意力的持续集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电影叙事得以完整呈现,与观众形成良好交流。主旋律电影最需要的便是这种效果。《悬崖之上》充分尊重电影的基本规律,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将角色个人情感引入叙事,回应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要

商业电影是商品,兼具价值与使用价值。从个人层面讲,卖家在乎其价值,需要盈利,买家在乎其使用价值,需要观影后的精神满足,这是电影对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对电影的需求,则主要在意识形态层面。文艺作品都有意识形态宣传的作用,电影是其中的一种。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作用则更加明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媒介之一,主旋律电影曾是绝对的主流影片。尔后,随着时代发展,商业电影迅速崛起。同时,主旋律电影则日趋式微,甚至一度出现乏善可陈的局面。不过,我国并不缺乏优秀的主旋律电影,比如《地道战》《英雄儿女》《大决战》《建国大业》等。从根本上说,并非社会不再需要主旋律电影,而是主旋律电影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国产电影有所突破,主旋律电影重获生机,出现了像《风声》《智取威虎山》《战狼》《红海行动》等优秀的主旋律作品。《悬崖之上》也可以归入其中。不过,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个人情感大多是遮遮掩掩的。《悬崖之上》则不同,影片直白而巧妙地将个人情感因素与情节叙事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是创作技巧上的成功,也是思想认识上的突破。

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必须同时是优秀的商业电影。不仅具备意识形态价值,而且被市场认可。市场认可意味着影片满足个人需求,符合商业逻辑。商业电影能带给观众的,主要是情感宣泄的快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情绪压力,在娱乐中被转化释放出去,这是娱乐消费的本质。表现在电影上,便是用虚构的情节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进而加以疏导和宣泄。以《悬崖之上》为例,观众的情绪压力,被转化为对敌人的愤怒,以及英雄清算敌人时的畅快感和复仇感,通俗地讲就是“爽感”。一部“爽感”十足的商业电影,大概率会盈利。

总之,《悬崖之上》既成功地回应了社会的需求,也成功地回应了个人的需要。影片既发挥了意识形态宣传作用,又兼具“爽感”,为盈利奠定了基础,综合表现卓越。

四、将角色个人情感引入叙事,未能成功避免情感处理失当问题

其实,国产电影中除了主旋律电影,几乎都大量将个人情感引入叙事,但是,在处理水平上参差不齐,产生了很多问题,具体包括角色情感单薄,靠情感强推情节,情感空洞刻板,以及情感升华乏力等,《悬崖之上》也未能避免这些问题。

(一)角色情感单薄

多数国产电影既缺乏对人物情感发生、发展轨迹的揭示,又缺乏对情感复杂性的展现,只是靠情感关系类型来组建矛盾冲突。《悬崖之上》也存在这个问题。影片基于夫妻、恋人、父子、同志情感以及敌我关系,组建了两组基本矛盾。但是,两组基本矛盾关系中涉及的全部情感,其展现均浅尝辄止,一带而过,既没有来龙去脉,也少有呼应,不免让人觉得单薄。

(二)靠情感强推情节

国产电影喜欢用情感代替理性,成为情节矛盾冲突的关键。用角色情感来建构情节可以,但要合情合理。这一点,《悬崖之上》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女性人物基于对丈夫的理解与信任,断定暗号被篡改。这种安排极好地运用了夫妻情感关系,与主线情节结合得合情合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凸显了人物的爱与能力,增加了观众的钦佩感,这是做得好的例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是两位男性人物的冲动举动。无论暴露战友还是寻子被捕,对情节的推动都很生硬。影片也许是要凸显情感冲动,但无谓的冲动是有害的,会损伤观众的钦佩感。尤其在后续情节中,既没有补救,又没有翻转,使得受损的钦佩感并未得到弥补,十分遗憾。

(三)情感空洞刻板

国产电影有个通病,将情感抽象化,也即情感“脸谱化”。同一人物不可能同时画多张脸谱,那么,抽象化的多种情感也难以在叙事中辩证统一。“个人是个人,革命是革命”的不良观感,根源就在于此。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小说《红岩》就把英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与母爱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没有人会因人物的革命精神质疑其母爱,也不会因其母爱质疑其革命精神。而且,历史上从容携手赴死的革命情侣是有的。这都说明,亲情、爱情与大义并不必然冲突,恰能有机统一。《悬崖之上》在这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好。尤其是两位女性的三次哭泣,虽然感人,但建构了革命与爱情“二选一”的两难情境,增加了观众的心理负担。

(四)情感升华乏力

情感没有变化发展便无法升华。在《悬崖之上》中,爱情没有升华,亲情也没有升华。以母子重逢为例,结局固然温馨,但对于革命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没有丝毫体现。母子重逢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隐喻,是对代号“乌特拉(黎明)”的呼应。但仅仅是母子重逢,着眼点还只在个人。这与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真实革命者是不符的。当时的社会,流浪孤儿不可能只有失散的亲生子女。那么,中途寻找的以及结尾找到的,可以还有其他孩子。这么处理,单纯的母爱就向博爱迈进了一步,也更贴合“乌特拉”的美好意象。人物经历了苦难与牺牲,母爱上升为博爱,实现了情感的升华,能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崇敬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相信。

总体来说,《悬崖之上》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是一部难得的成功作品,探索了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相信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前景会越来越好,整个国产电影行业也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悬崖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情感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悬崖边的树
烈日灼心——又一部替观众担心过度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