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影东方元素跨文化传播对国产电影的启示
2021-11-14李立平曲琳琳
李立平 曲琳琳
(1.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已逐渐成熟并起到一定作用。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霍尔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专著中,它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符号系统的人们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现象。跨文化传播意味着各种文化背景下其意识的相融或相斥,在此基础上逐步成熟、发展,当拥有某一种文化背景的影片在另外一种文化背景的区域中呈现时,就产生了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影视形式的作品逐渐成为新的传播交流媒介。电影作为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受众最为广泛、传播覆盖面积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在国内和国际领域上对于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输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
一、欧美电影中东方元素的呈现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通过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为了扩大受众群体范围及加强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会在影片中呈现出与自身文化背景不同的元素,通常以东方元素为主。电影文化中的东方不仅限制于地理位置上与西方相对应的东方土地,还体现了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中重要理论之一的东方主义。爱德华·萨义德最早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了东方主义,他认为是以西方为中心“他者话”俯视描述东方的一种机制。欧美电影中出现过的东方元素,大致通过三种类型进行影视化呈现。
东方人和物的简单镜头呈现。东方元素在欧美电影中的呈现最为直观的则是东方面孔和包括灯笼、瓷器等在内的典型东方物品。早在20世纪初,欧美电影中就有东方人物的出现,在其早期塑造的东方人物形象中,他们大多呆板、迂腐,为了扩大其他形象与本族群的差异性,东方人物形象一直以负面形象存在。《阎将军的苦茶》(1933)塑造了一个带有侮辱性嫌疑的中国人物形象,按照西方人的想象展现旧中国的落后。《谍网迷魂》(1962)对其中的朝鲜士兵充满了敌意。《越战突击队》(1978)美化了侵略队伍,显得越南人无足轻重。这一切都是创作者主观臆断的,前文提到,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俯视描述东方的一种机制,显然这种方式并不客观。
随着东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坐拥巨大市场份额的东方国家逐渐吸引到了欧美电影行业的注意,为了能有效地在东方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以西方世界为中心的叙事“天平”缓缓地向东方倾斜。《无敌浩克》(2008)是由中国导演李安导演的一部漫威电影。《钢铁侠3》(2013)中出现了中国演员,并且在打斗中使用了中国咏春拳。《超能陆战队》(2014)是一部完全以日本为背景的电影。《复仇者联盟2》(2015)中的韩国女医生、《蚁人》(2015)中的印度伙伴等,更有影片中出现的国产品牌植入、韩国食物、中国传统武器等一系列具有东方特点的物质。欧美电影中出现的东方元素逐渐向正面发展,也凭借其独特的普世价值观和极致的视听技术打开了东方市场的大门。
东方环境呈现。影片中除了人和物,环境的呈现也会更加直观地唤起观众的文化认同,在电影发展开始的阶段,就有一些影片在澳门、香港、东京等东方土地上进行取景。《夺宝奇兵2》的开场戏在上海;《奇异博士》出现了尼泊尔的圣殿和珠穆朗玛峰;《复仇者联盟》中的印度小村庄;《X战警》中出现的中国代表物长城和宫殿等。
东方精神文化元素呈现。欧美电影中东方元素呈现较为高阶的则是东方精神文化的呈现,创作者需要在对东方文化、东方思想和理念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呈现出的作品中渗透了某种东方元素,不属于显性符号,却交融于西方文化之中。《奇异博士》呈现了创作者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用心,影片中体现了“你该如何存在”的哲学命题,将中国哲学思想并不违和地融入其中。这种明显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内核,使国内外观众都能更好地感受来自神秘东方的精神文化意蕴。
二、欧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欧美电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有很多。异质文化元素的加入能更加顺利地打开他国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对电影起到的是修饰作用,更为重要的还是试图通过电影将西方世界的精神和文化内核进行传播,这样一来,电影作为讲故事的载体,它所呈现的主题显然尤为重要。
欧美电影以本土文化作为背景,由此创造出了很多成功的类型片,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欧美科幻大片、灾难片、喜剧片和皮克斯动画、漫威系列等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类型影片。这类电影向大众传达了其普世价值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作为与生活相结合的文化传播载体,所表达的多是人类世界的基本品质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比如情感、自由民主、拼搏奋斗等,这类主题通常不会受限于语言和国界,再结合其本身的低语言文化环境,影片叙事简单易懂,不仅能使高语境文化的观众接受,更使全球观众都能身临其境并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做到了良性的跨文化传播。
在此基础上,欧美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中,观众可以看到适应于主题的角色塑造及其对异质文化的再次编码已经驾轻就熟。这样运用目标市场的文化元素能更好地避免跨文化过程中出现因文化折扣导致影响观感,是一种常见的欧美电影叙事手段。当然,欧美电影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也不都是成功的。从受到疫情影响在2020年匆忙上映又匆匆撤档的《花木兰》来看,这部由中国传统故事改编,又有中国一众明星加持的迪士尼电影,在国内的评分平台仅有5.0的评分,显然只收获了票房而未收获口碑。究其原因则是影片主题的错位表达,花木兰本是呈现了中华民族典型的忠孝两全精神,而影片中却重点表述了女性独立和追求自我,一个好好的中国故事,完全套用了美国的文化内核,造成了二者不融合的现状,改变了主题,使观众远离了故事本身,显然接受度是不高的。这一类欧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反面案例也为国产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欧美电影中东方元素的跨文化传播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通过对欧美电影中呈现的东方元素加以了解后发现,中国在欧美影视中始终是被西方文化塑造的,这就造成了中国在电影文化中的传播处于“失语”状态,不是彻底失去话语权,而是在与西方国家的电影文化传播的比较下,难以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基于此,2010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首次提出了积极实施“电影走出去”战略。电影作为最有力的传播载体,需要创作者在对欧美电影跨文化传播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从而积极找寻对国产电影走出去更加有效的传播途径。
(一)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随着电影观众对电影审美水平的提升,电影行业在中国可以说是如日中天,近几年来,出现了多部受观众喜爱的院线电影并且评价颇高,然而有如此成绩的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却屡屡受挫,票房惨淡、口碑一般,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态度似乎是“不吃这一套”。
其一,类型单一,缺乏创新。李小龙、成龙等中国武打明星成功地打开了西方市场,使国产武打类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逐渐得到认可,然而在《卧虎藏龙》《英雄》等国产武侠取得进一步成功后,国产影片开始显现出后劲不足,创作者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地追求古装武侠,盲目跟风。虽然此类型影片因没有语言隔阂而更易被西方观众接受,但在市场上频繁出现避免不了对观众造成视觉疲劳。也因为其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弱化了现实主义精神,没能做到使中国精神文化内核进行有效传播。
其二,高低语境差异造成文化折扣。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具有层次关系的,欧美国家作为低语境文化国家,传播的信息具有直接、单一明确、表面化的特点,传播后观众接受起来相对容易,这也是欧美电影受众更多的原因之一。而中国电影叙事委婉、内涵丰富,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加之中国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当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传播时,如果不将高低语境相融合或进行解码转化,西方观众理解困难,造成文化折扣,降低其文化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武侠类型片被广泛接受,而众多在国内市场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影片在国外却不被买账的原因。
(二)加强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我国在引进外国电影时会衡量影片呈现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是否会符合中国观众审美。那么相对应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电影市场在引进国产影片时,必然也会以此作为考量,抑或有其他更为严格的标准。那么国产电影要实现“走出去”,进行跨文化传播必然要做好准备,更好地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
第一,高低语境相融合,本土与国际融合。一方面高低语境的文化差异在传播时会造成电影的文化折扣,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国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尤为突出的则是文化折扣问题,这就要求国产电影在进行影片输出时做好文化语境的转化,在塑造文化符号的同时尽可能地叙事流畅,让更多观众可以看懂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还要在借助本土文化的同时引进其他国家文化,并且能做到不为迎合观众需求而造成本土文化缺失,做好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从而吸引更多的全球观众,得到认同。
第二,创作系列类型电影,打造品牌效应。欧美电影最为突出的系列电影当属漫威系列,一部接一部的英雄故事使观众逐渐对其产生文化价值的认同,这当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产电影也可以以此作为文化传播的模板,既要创作系列的类型影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进行适应于全球的文化编码;还要突破类型单一的局限性,同步挖掘新鲜元素,做到既能满足全球观众的观影需求,又能创造出内含中国传统文化、外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元素的系列电影,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效应。
第三,文化符号有效传播,寻求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电影视听产品作为传播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广的传播媒介,呈现出的故事需要用独特的文化符号来加强受众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欧美电影成功之处在于既能满足观众的观影体验,又能在电影中传达普世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是文化认同,国产电影需要在电影中创造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还要融合世界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基础,从而建立起电影文化自信,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