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 史诗品格
——以天津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
2021-11-14王艳玲
王艳玲 霍 冉
(1.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2.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革命史诗电视剧《永远的战友》于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首播。它是天津继《解放》(2009年)、《辛亥革命》(2011年)、《寻路》(2013年)、《换了人间》(2018年)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这些电视剧既展现了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念与理想的大无畏精神。这些电视剧一经播出,就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与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一、以史为鉴的题材选择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往往是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叙事主线,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主线为依托穿插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设计,并加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宏大的史诗般叙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类型体系中独树一帜,作为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
(一)尊重历史、再现时代风云
由天津出品的五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解放》《辛亥革命》《寻路》《换了人间》《永远的战友》,编剧均为王朝柱先生。据他自己讲述,他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文革”期间接受劳动改造来到天津。虽然之后进入总政文工团工作,王朝柱先生的户口一直保留在天津,2007年迁出。王朝柱先生的经历使他与天津产生深厚的感情,奠定了之后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及天津电视台的合作。
王朝柱先生在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再现历史、启迪现实的原则进行创作。他对史实的把握严谨认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出重点、性格鲜明。例如电视剧《换了人间》是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作为开篇,讲述了1949年至1954年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事件,如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都在电视剧《换了人间》中有所体现,是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开篇毛泽东、周恩来的散步对话与蒋介石听“农夫与蛇”的广播场面形成对比,即“转折”是电视剧《换了人间》的核心与关键。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过去,但以史为鉴的作用影响深远。“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的忧患意识一直在片中不断体现,也时刻提醒着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百年家国史、抒写革命篇章
中国革命进程的家国史一直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重点内容,谱写革命史诗,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剧《辛亥革命》是献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作品,讲述了20世纪初大清王朝的覆灭,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复存在,民主共和的民国历史登上时代舞台。该剧详尽地讲述了辛亥革命过程中的点滴往事,如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以及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进行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到取消帝制等重大历史事件。电视剧《辛亥革命》以高亢激昂的视听风格,向观众展现出一部宏大、磅礴、感人至深的建国史。故事的细腻生动、影像风格的朴实高亢,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曾庆瑞教授曾这样评价:“它是一首能够极大地震撼人也深深地感染人的诗,一首伟大的史诗。”
电视剧《寻路》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开篇之作。该剧讲述了1927年至1932年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历史,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发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在寻找革命道路方向的问题上,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代表的党员与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的意见出现分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寻找这条伟大真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白区损失百分之百,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即“寻路”一词本身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发展历程中的艰辛,当今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大国崛起的背后是先辈们用鲜血与牺牲换来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独特的情感视角、革命中的“大爱”精神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融入革命的爱情,可以使电视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既增添了电视剧的观赏趣味,也让观众感受到革命者对待爱情的坚贞与大爱。
电视剧《永远的战友》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献礼片。虽然该剧的主线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情谊,但歌颂的却不只是他们个人之间的小爱,实际上传达的却是无数各条战线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群像,包括陈赓夫妇、周文雍夫妇、冼星海夫妇、张文夫妇等这样的革命伴侣。即“战友”这个名字最响亮、最贴切、最精准也最温暖。因为战友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一起出生入死、在血与火的考验当中结成的情谊。一切都是为了信仰,一切都是为了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借用剧中一句台词:“革命的信仰、气节,就是我们党的生命。”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恰恰就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这是一种人间的大爱,是大写的浩然之气与家国情怀。这里,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于是,该电视剧始终贯穿的主题意蕴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强大、信仰的胜利!恰如王朝柱编剧的创作初衷:源于当下社会上一部分人信仰的缺失,意欲通过这部电视剧讴歌革命英雄前辈对信仰的执着和忠诚,以警示当下信仰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即在最艰苦、也是最艰难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无怨无悔的卓越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正是信仰的坚持与胜利。
二、家国情怀的形象塑造
天津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小人物的故事。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革命历史故事虽有重合,但在重合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艺术表达。
(一)领袖形象的平民化色彩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高贵的品质,源于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坚守与传承,在任何困难与挫折面前都始终如一、坚如磐石。天津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领袖形象的塑造上摒弃了以往仰视的伟人模式,往往以平民化的视角予以呈现,特别是面对中国共产党前途与命运产生的分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当年的历史真实。诸如朱德声泪俱下的“朱毛不分家”,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毛泽东与朱德两人的相互扶持、相互补充的写照。在电视剧《换了人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博睿、广采众家之智慧的运筹帷幄;周恩来在外交与军事方面显示出敏锐沉稳与天赋;朱德具有朴素、豪放的气度;刘少奇平易、慎思而多谋善断;任弼时勤于独立思考等。尤其面对苏联的经验,中国革命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成为当时党内讨论的重点问题,这直接关乎革命的成功与否。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矛盾构筑了戏剧情境,使人物立体丰腴,积蓄和释放着情感的能量,让观众不由得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
细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毛泽东形象扮演者,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体会人物、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上下足了功夫。对历史的敬畏精神是其对毛泽东形象刻画的立身之基,走访西柏坡革命基地,感受革命历史,敬献花圈、参观展览,提前融入于历史情境中,这样刻画的人物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细腻、真实的一面。“剧中他所饰演的毛泽东在面对苏方有些大国主义的要求时,他将强烈的个人尊严与民族尊严融为一体,其人物情感拿捏准确到位”。诸如电视剧《换了人间》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作为开场,人物与画面都具有了诗意化的特点。毛泽东人物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了毛泽东形象的睿智、担当、责任与使命。该剧对毛泽东的形象展现是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的。如与周恩来等人泡澡时商讨政务时的亲和、轻松与惬意;面对与苏联产生的信任危机,毛泽东巧妙化解,使双方逐渐消除误会,达成共识;听闻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消息悲痛不已等,更容易让观众走入人物形象的内心深处,使其形象更加富有亲和力,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二)对比、反衬的刻画手法
在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与国民党的形象构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与扭曲。电视剧《解放》则以更全面的态度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蒋介石形象不再是渺小、腐败的形象,而是看到他的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如若一味地展现国民党的阴暗、脆弱,对于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艰辛”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淡化了革命历史的不易。即过分地贬低敌人的奋斗、努力,也是对我党革命进程的一种亵渎。
关于反面人物的塑造,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基认为:“反面人物塑造的原理,在于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魄力,必须与对抗力量相适应。”电视剧《换了人间》在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时,编剧与导演也避免了妖魔化、丑陋化,而是直面历史,客观地挖掘人物形象。从剧中蒋介石的人物形象,就可以体会到他顽固、憎恶以及悲情的色彩。在第五集中,蒋介石假意和谈实则是在拖延时间,目的是在雨季来临前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争取军事上的喘息时间伺机反攻,可以看出蒋介石在军事方面的谋略。在剧中蒋介石得知自己身边的亲信,自己的爱才也是共产党的间谍,他怒发冲冠、崩溃、失去理智,又带有一种悲情的色彩。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生动
人物是电视剧的主体,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顺序,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融入历史的氛围之中,勉励观众,激励一代代人不忘初心,勇往直前。除电视剧《辛亥革命》外,在四部电视剧中,毛泽东形象的扮演者有两位,分别是唐国强、许铂岑。从直观的形象分析,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形象更加有年代感、历史的沧桑感,而许铂岑饰演的毛泽东形象则更加稚嫩、年轻化。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形象展现,刻画出了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使观众全面地了解到了毛泽东形象的性格特点。在电视剧《寻路》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革命寻路过程中的急切与担忧;在电视剧《换了人间》中,可以看到毛泽东运筹帷幄的形象特征。演员的选择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演员的年龄与历史人物故事发生的年龄相接近,可以更好地再现历史,缩小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不断扩大受众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认知历史、感受历史,使红色基因不断传承并面向未来。
此外,在以往的众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刻画都较为单薄,或是草草几笔,一带而过。从革命历史的角度看待,女性革命者在伟大革命的斗争过程中也起到了不朽的作用,涌现出了像赵一曼、刘胡兰、伍若兰等重要的女性形象。在电视剧的创作中,历史的书写也应当全面地、多角度地展现历史的长河。诸如电视剧《永远的战友》中,女性形象是浓墨重彩的。剧中的邓颖超形象,向观众展现出了她的知书达理、面对革命的忧患意识,当她得知身边的战友相继牺牲,他们的孩子成为孤儿的时候,强忍自己孩子夭折的悲痛,毅然决然地收养这些遗孤,表现出女性形象中无私的大爱精神;革命青年陈铁军同志被捕入狱直到行刑前的点滴故事,表现出中国女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憎恶,以及面对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真实表现,他们的现实意义更加具有指引、学习的意义。
三、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宏大叙事,天津出品的五部电视剧均以宏大叙事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法,旨在讴歌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历史进程中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谱写了一部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
(一)依据时间进行叙事,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
电视剧《解放》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献礼片。该剧将解放战争时期中“假和谈、真内战”“鲁南会战”“四平攻坚战”“打虎行动”等一系列革命中的重点战役、重大事件的发生过程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两个维度的表达方式,依托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叙事线索,探寻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解放时期所选择的道路、抉择的缘起,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例如在第七集中,蒋介石派兵进攻解放区与召开伪国民大会同时进行,毛泽东为了振奋人心,在朱德大寿之日召开保卫延安誓师大会,增强了人民的信心与勇气,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即“解放”不只是屈辱历史的结束,更标志着新中国将一步步地走向振兴。创作者在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中,历久弥新,站在新时代、新高度感悟革命的崇高与美好,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新时代的感悟与哲思。
(二)依据人物展开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电视剧《辛亥革命》是一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集合的长篇巨作,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维度生动再现了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九死不悔的奋斗历程。孙中山、黄兴、胡汉民、宋教仁、宋庆龄、秋瑾等人为民主革命矢志奋斗,他们是20世纪初中华大地上的“英雄楷模”,他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为民主革命而奋斗,把自己奉献给了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电视剧《寻路》则以“寻”“路”二字为主,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群像。在第三集中毛泽东的特写镜头,眉头紧锁,展现出其对待革命道路的操劳以及今后党、革命发展方向的担忧与顾虑。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抉择,那就是该走怎样的路?即电视剧《寻路》依托严谨的叙事手法,以时空交替的叙事模式,运用旁白为观众铺垫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描绘中国共产党寻路的艰辛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与责任及家国意识,向观众展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三)依据事件进行叙事,谱写了恢宏的革命史诗
如果说历史是结果的凝固,艺术则是对已经远去的历史的激活。电视剧《解放》力求将历史客观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全景式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该剧较为详尽地描绘幕后两极苏美的抗衡、国共两党的命运、全面内战等,大气磅礴地谱写了恢宏的革命史诗。且在宏大的叙事背后贯穿严谨的细节描写,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电视剧《永远的战友》采用散文叙事的方式,新颖而颇具吸引力,表现出革命情怀的诗情画意。李准认为,事件的叙述在这部戏中只是作为背景,与以往相类似题材不同的是,它不是写一条战线,也不是一般的讲一个人的命运,没有过度的戏剧化的重构,没有追求一般情节上的叙事张力。观众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关注当年的历史,更期待的是人物的命运,特别是家国情怀的观照,推动了每个人对国家、民族产生新的思考与认识,体会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天津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国家电视台、地方国有电视台中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使命与担当。这些年,天津紧紧抓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立足时代发展,依托党的战略目标,从民族前行方向和人民精神生活出发,在电视荧屏上打造了一出出高扬民族精神的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