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的典范之作
——评《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
2021-11-14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力,它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对人们道德情感以及中华传统优秀品质的塑造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古典戏曲从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初见端倪,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戏曲形成的元素——歌、舞、滑稽故事表演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戏曲“自巫、优二者出”,巫和优都是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巫”是娱神,“优”是娱人,歌舞表演逐渐去功利化,使得戏曲艺术具备独立品格。汉代的角抵戏《东海黄公》,也用歌舞来表演故事。唐代的参军戏以及《踏摇娘》等歌舞戏,都反映了中国戏曲在唐代渐趋形成。历经汉、晋、隋、唐等时期的发展,宋金时期的宋杂剧和金院本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形式。宋朝时期,南戏渐趋形成。明清将南戏继承并发展成为明清传奇,而元杂剧则有一部分继续往杂剧方向发展,成为后来的清杂剧。清代出现花雅之争,花部即地方戏兴盛发展。在相关的戏曲文物学术著作中,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撰的《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可谓是典范之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自1984 年成立以来,坚持使用田野调查等方法来不断丰富、完善中国传统戏曲文物的各类资料,并且将文物资料、民俗资料与文献资料三者结合起来一并研究,形成了科研、教学、文物展馆和大型学术辑刊四位一体的学科机制,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戏曲文物方面的专家,是国内戏曲文物研究的行业标杆。
戏曲文物,是指存留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物,包括舞台建筑、绘画雕刻、碑铭题记、传记或版印的剧本以及各种墓葬遗物等。研究戏曲文物,首先能对原有文献史料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很多重要的戏曲文物能与现存的历史资料相印证。其次,重要的戏曲文物还可以将史料中片面的观点补充完整,同时对于纠正某些文献史料的错误观点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戏曲文物的收集、整理,对戏曲史研究极其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史研究工作者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以及专著,但大多缺乏戏曲文物来印证研究者的观点,基于此原因,《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一书的编撰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它也是戏曲文物研究的先锋之作。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运用考古手段研究戏曲历史文物及历史现象的戏曲文物学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是由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撰的,主要由黄竹三先生主持编写,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7 年出版。全书一共有182 幅图片,其中部分图片为当时所罕见。全书本着论从图出、图论结合的原则,为我们勾勒出宋金元戏曲演出诸方面——舞台、脚色行当、化妆、服饰、砌末、乐器,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书后附录宋金元戏曲碑记17 篇。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图片部分,另一部分则是图论部分。其中图论部分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宋金元戏曲演出诸方面的历史发展。由于戏曲文物多遗存于山野乡村,属于民间史料,历来不受上流社会与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没有进入官方文献系统。戏曲自诞生起,就有着高雅的士大夫文化和通俗的平民文化的区分。尽管中国传统戏曲有着这样两种类型的划分,但并不阻碍着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戏曲体现着中国最广泛的审美风格与价值追求,而且戏曲覆盖的范围极其广阔,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城市到农村,无不充斥着戏曲文化。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足迹几乎遍布华夏民族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能根据当地的风土民情创造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戏曲剧作,而且能够将地方方言融入戏曲创作中,增加当地人民对戏曲的热爱程度,慢慢地使地方戏曲成为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宋金元戏曲的舞台,从宋以前的没有特殊要求的随地搭建,慢慢变为北宋农村的舞厅、舞楼和北宋汴京的乐棚、露台、勾栏,南宋的“独勾栏瓦市”,直到元代的戏台。这些舞台的变化侧面反映了时代对于戏曲表演场所的需求。宋金元戏曲的脚色行当从先秦的优伶到唐的“参军”、“苍鹘”,宋杂剧的脚色行当——“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从出土的戏曲文物中,宋杂剧的五个脚色行当具体可考。金院本的脚色行当则继承并发展了宋杂剧。南戏的脚色行当因为受到剧本内容的影响,与前面有所不同,它的脚色行当则是“生、旦、外、末、贴、旦、净、丑”。元杂剧的脚色行当则对金院本中的某些脚色进行继承发展,同时将南戏中的“末”进行更为细致的演变。宋金元戏曲化妆形式可以大致分为假头、假面和粉墨涂面。宋金元戏曲中的服饰,受到了舞蹈服饰和传统美学的影响,服饰大多绚丽华美、有装饰化的倾向,并且服饰变化大多体现在脚色行当上。宋金元戏曲的道具方面统称为“砌末”,随着元代杂剧情节内容的丰富,戏曲道具随着场景的变化而相应作出改变。宋金元戏曲中乐器方面则继承了传统的乐舞以诗歌、音乐、舞蹈三者为一体的观念。
二是宋金元戏曲各阶段的艺术特征,分别从宋杂剧到金院本的飞跃、金院本到元杂剧的演变、宋金元时期的民间戏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宋杂剧到金院本的发展变化则是改变了杂剧的三段演出体制:由说唱为主到载歌载舞,由滑稽调笑到表演故事,由作为百戏之一的技艺到独立的舞台艺术。金院本到元杂剧的演变则是从正末正旦主演体制的确定、曲牌联套体戏曲声腔的形成、舞蹈动作的戏曲化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宋金元时期的民间戏曲丰富多彩,填补了正统文献中民间戏曲的缺失。
三是对宋金元戏曲形成、发展原因的探讨。从宋金城乡戏曲的演出,汴京杂剧与南戏、河东杂剧的关系以及宋金元戏曲成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学者们田野考察时在山西、河南、陕西广大农村地区发现的大量戏曲文物,为农村演出提供了史料证据。宋金时期各个地区的戏曲活动,均与北宋汴京演出的杂剧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是继承并发展的关系。在宋金元戏曲成因的探讨上,不再局限于戏曲本身的内部因素,而是将戏曲放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来加以思考。图论部分对图片内容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宋金元戏曲内容的认识和了解。
《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在笔者看来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坚持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戏曲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各学科内容,融会贯通,深入细致地研究戏曲文物。王国维先生研究戏剧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主张——二重证据法。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今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使得为之。”《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将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灵活运用,将地下文物与文献结合起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学者们在长期从事戏曲文物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戏曲文物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即纸上之材料、地下之新材料、口述史料这三重证据,相互印证以研究戏曲文化。
第二,《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具有丰富的史料基础。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通过田野考察广泛搜集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前人对于戏曲文物的研究成果,还有历代的戏曲文献资料、笔记、杂记、碑刻等,为该书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刘念兹的《戏曲文物丛考》于1986 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戏曲文物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它宣告了戏曲文物学的问世。专门的研究机构与专业刊物的出现,对于一个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1984 年,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1986 年,《中华戏曲》创刊,编辑部就设立在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因此,《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的问世也是顺理成章的。
按照现在学者对戏曲文物的分类来看,戏曲文物大致包括以下七大类:古戏台、戏曲碑刻、戏曲雕塑、戏曲绘画、舞台题记、服饰道具与乐器、稀见演剧文献。《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中对于稀见演剧文献并没有涉猎,主要还是针对宋金元戏曲演出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在专题研究的深度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演员在戏台上演出前后所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仍需进行更有深度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