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融合
2021-11-14唐娜
唐 娜
(云南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舞蹈表演的展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除了在舞蹈动作编排、背景音乐选择以及舞台环境设计上有所体现,还与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表现力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有些舞者在实际表演中会因心理素质或专业能力不高等而难以掌握表情与身体的融合要点,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正确引导。
一、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利用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个人情感的充分传达能提高舞蹈表演整体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除了会根据自身对整个编排结构的理解来理清动作流程与展现形式,还会在表演前酝酿自己的情绪,通过身体表现与舞蹈场景的结合来诠释作品内容。虽然有些舞者拥有较强的专业基础,但却会在表演期间忽视面部表情管控的重要性,导致生冷的面部表情不能传达出兴奋、喜悦等情感,并使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难以实现情感上的统一,给观众对舞蹈表演的理解带来了一定误导。而熟练掌握面部表情运用技巧的舞者,可以通过表情的灵活变化来展现悲伤、紧张、快乐以及愤怒等心情,加上与之相匹配的舞蹈动作后,整体表演就会给观众带来更生动的感觉,既能引发舞者与观众间情感上的共鸣,又能为舞蹈表演注入灵魂。
(二)有利于舞蹈形象的树立
对于观众来说,使其有深刻印象的舞蹈表演不仅在于舞者们极具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和专业技巧,还与舞者丰富的面部表情有着紧密联系,是舞蹈表演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优秀的舞蹈作品具有传播价值、欣赏价值和参考价值,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认可后,会通过传播分享等方式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很多舞蹈院校也会利用经典的舞蹈表演来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这就需要此类舞蹈作品具备稳固的艺术形象,让人们能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因此在舞蹈表演中,很多舞者会通过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相融合的方式来树立舞蹈作品独具特色的形象。如《千手观音》舞蹈表演中,舞者们除了利用手臂、手掌、手指动作间的相互配合与变换来提升作品层次结构外,还会通过面部表情的控制给观众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并树立了舞蹈表演庄重、神秘的形象,间接升华了作品内涵。
(三)有利于表演氛围的渲染
恰当的环境氛围能促进舞者快速投入舞蹈表演中,而舞者身体表现与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又能再次提升整体氛围的渲染效果,从而形成舞者与舞台间的良性循环,使舞蹈表演过程的流畅性、专业性和多元性得到全面展现。由于不同类型及风格的舞蹈表演其氛围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若舞者不能在前期对作品背景有所掌握,那么就很难将真实的情感融入表演中,使得所作出的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出现生硬、死板等问题,影响舞台效果和表演质量。所以,专业的舞者不仅会在表演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掌握舞蹈动作结构间的衔接要点,通过面部表情练习和身体动作的记忆训练等来为后期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还会借助个人面部表情特点与肢体动作协调性来营造出更加符合舞蹈作品的氛围,以此来提高舞蹈表演整体美感的传达水平。
二、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呈现特征
(一)虚拟化特征
由于舞蹈表演中,舞者的面部表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身体动作以及背景音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所以面部表情灵活、快速的变化形式再加上舞蹈艺术的相互结合,会使舞者表情呈现出虚拟化特征。这种特征除了能让舞蹈表演带给观众一种直观上的视觉冲击外,还会增添作品的个性化风格,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舞蹈表演的印象。一些舞者在练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舞蹈结构框架和作品的精神内核,但却会因个人对作品情感理解角度的偏差而做出了不符合表演要求的面部表情,使瑕疵点在表演过程中被放大,影响了舞蹈表演质量。因此,舞者们会通过主观意识对面部进行控制来做出带有虚拟化色彩的表情,如嘴角的快速上扬来体现出舞者愉悦且不失优雅的感觉,加以律动感较强的步伐来烘托出此表演阶段的轻松氛围。
(二)感性化特征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学习需要舞者具备较强的理性能力,但在实际舞蹈表演时却需要舞者将感性意识进行充分发挥,以此来提升舞蹈内容中情感元素的传达效果。而面部表情的变化会因舞者内心情绪的变动发生惯性改变,是舞蹈表演感性化展现的形式之一。如专业舞者已经将自身情感与舞蹈表演进行了精神上的结合,那么愤怒、哀愁和喜悦等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通过面部表情体现出来,使舞蹈表演的艺术感、立体感和真实感得以展现。有些舞者会将个人情绪带入舞蹈表演中,导致面部表情存在过于夸张的问题,这种情况的产生不仅会影响作品真正意义的传递,还会给舞蹈表演的评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会有个例现象,如舞者的个人情绪刚好符合舞蹈表演主题的诉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真实的面部表情提升了作品的情感价值,这些都是感性化特征的体现,需要舞者以辩证思维来判断内心感性的活动。
三、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融合措施
(一)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基础训练
要想让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进行有效融合,为舞蹈表演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那么舞者就要在这两部分内容的基础训练上提高重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舞者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训练计划,并根据自身能力和舞蹈习惯对训练方案、训练模式以及训练节点等进行调整,从而为两部分融合效果的提升打下可靠基础。
第二,对于舞蹈表演经验不足的舞者来说,自身在训练过程中除了要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和专注心外,还要对经典的舞蹈案例加以学习研究,从案例中舞者的面部表情变化特点和身体表现形式中发现和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第三,舞者要在基础训练期间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即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善于捕捉他人的面部表情,分析其内心情感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这样舞者才能在多方灵感的汇集中挖掘出自己可以做出的其他面部表情,以此来丰富舞蹈表演。
第四,舞者在身体表现力训练中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外,还要将创新精神融入其中。通过自身对舞蹈结构的理解来提升身体表现力的广度,来为表情与身体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
第五,针对某一舞蹈表演主题,舞者在训练期间要明确面部表情变化节点与身体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并在训练中逐渐掌握两者融合的契机点,以免给舞蹈表演带来混乱、脱节的感觉。
(二)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相互依托
很多舞者在表演或训练过程中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形体表现当中,而忽视了与面部表情相融合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会影响身体表现力的灵动效果,间接给肢体动作带来死板、生硬的感觉;另一方面则会弱化舞蹈表演的美观度和衔接度,使观众难以从作品中发现生命力。这就需要舞者基于相互依托理念来将自身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进行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情感依托方面,不同的身体表现形式所抒发的情感有所区别,幅度较大、速度较快的肢体动作往往能体现出舞者激动的心情,而优雅、舒缓的肢体动作则能体现出舞者平和的心情。这时舞者便可以根据不同的肢体动作来做出符合情境的面部表情,使其依托在身体表现力之上,实现情感上的融合。
在技巧依托方面,由于面部表情的变化也需要一定技巧,如舞者要根据表演内容的不断推进来做出不同表情,或者根据背景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来改变面部表情。所以舞者可以基于技巧依托观念来将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相融合,使舞蹈表演更具有专业性和生动性。
在氛围依托方面,对于模仿性质较强的舞蹈表演来说,舞者除了要在动作结构上做到与目标物相似之外,还要能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给予舞蹈作品活力与感性气息。如针对动物主题的舞蹈表演作品,舞者的面部表情就要依托于身体表现力,避免面部表情过于浮夸影响表演内容,而降低现场氛围的营造感和真实感。
(三)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相互配合
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身体表现力,都需要依靠舞者主观意识的传达与控制得以实现,两者是否能得到全面的融合,需要根据舞者情感控制能力和机体控制能力的强度来进行判断。当舞者具备较强的综合控制能力时,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就能得到有效配合。如为了提高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动性,舞者会通过控制面部表情来带动内心情感,以此来提高舞蹈表演整体的完整程度。所以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舞者要注重表情和身体控制力的强化,从而实现两部分的灵活运用与融合。
四、结论
不同舞者其面部表情和身体展现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不仅会给作品带来不同风格下的诠释,还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因此很多舞者会根据自身面部及身体特征来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逐渐掌握面部表情变化技巧。对于表情练习与身体训练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舞者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个人表演风格和舞蹈习惯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案,以此来提高表演质量。部分舞者还会通过借鉴他人的表情控制与身体训练方式来完善自身练习方案的不足之处,从而为舞蹈表演的完整性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