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演奏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2021-11-14朱紫珺

戏剧之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流派表现力古筝

朱紫珺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传达,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一种艺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等。不管是简单的音符还是规模宏大的交响曲,都能够表达出作曲家的情感。而演奏时则需要演奏者提高音乐表现力,这样才能够使听众在获得天籁之音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

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之一,在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筝的娱乐性逐渐突出,成为各阶层的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宫廷君臣、民间艺人、文人墨客等均喜爱筝乐。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筝的广泛传播,衍生出众多流派,各流派在情感、技巧等方面不尽相同。如陕西筝情绪悲怆、粗犷,风格细腻,激越中包含着抒情和委婉。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强,一首《高山流水》不乏深沉和淳朴,风格清雅秀丽,情绪温婉。潮州筝曲调独特,不同的律调有各自的情感表达,有柔情似水也有缠绵悲切,有清新明快也有如泣如诉。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充分了解曲目含义,深刻体会乐曲中蕴含的情绪情感,对作曲家当时的情境和心境产生共鸣,将音乐中所涵盖的内容、情感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渲染氛围,这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让观众更加直观、及时地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从而沉浸在音乐中,还能够使演奏者从自身的音乐表现中进一步升华对音乐曲目的认识,更深层次地融入到音乐中,继而演奏出更具魅力的古筝乐曲。

二、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本身是抽象的,音乐的表现力在于音乐的表达,演奏者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越强,就越能将所需表达的音乐内涵展现得更加深刻。音乐是有血有肉的,能够使人动容,但一些古筝演奏者在演奏时无法做到人筝合一,弹奏的感觉总是平平无奇,没有波澜,宛如一潭死水,究其根源,是因为演奏者自身对乐曲的背景不够了解,对乐曲情绪的把控不到位,自身弹奏时手上的技巧也无法跟上音乐,使得音乐不够流畅舒缓,不能够把控全曲的演奏,这些都是缺乏音乐表现力的体现。

(一)作曲家创作背景

了解一首筝曲,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如《高山流水》,这首筝曲是中国古典乐曲,极具代表性,借描述大自然中的自然景观来抒发自身的情感。“高山流水觅知音”也描绘出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成就了彼此。那么在演奏时,就需要将“高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巍峨描绘出来,将“水流”潺潺东流、起伏荡漾的闲适描绘出来,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悠然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弹奏之时闭上眼,就仿佛能够听到水流随山体直流而下,看见飘渺的云雾浮游在空气之中,水雾缭绕,好似仙境。

(二)不同流派演奏风格

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不同,其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在我们平时演奏学习时,对不同流派的作品应有所了解,如陕西筝派中的经典作品《云裳诉》具有陕西风味,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和特征是在当地独特的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的,有当地秦腔这一音乐素材的融入。秦腔这一传统唱腔,包含板式和彩腔,每个部分均有秦腔的特殊音阶;通常由“苦音”和“欢音”组成,其中“苦音”又称为“哭音”,一般表达悲戚、酸楚、哀伤、凄凉的情感,“欢音”又称为“花音”,演唱时多欢愉、清朗、刚健。而秦腔这种唱腔,越是表演得高亢激越就越能展现出所需表达的情感。当演奏学习陕西筝派筝曲时,若不够了解其特征就极难呈现出陕西筝派作品的灵魂。因此在演奏学习不同流派筝曲时,应当深入了解不同流派的风格特征,用音乐表现力赋予作品生命活力。

(三)音乐听觉

许多演奏者、学习者不能够很好地诠释音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音乐听觉不够。音乐听觉包括对音准的认识、对所听到的音乐的感知能力等等。多听能够提高对音准的认识。传统的古筝多为五声音阶,随着时代的进步,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七声音阶、半音音阶等。如筝曲《云裳诉》中使用了七声音阶中偏高的四级音、偏低的七级音,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半音,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想要练好这两个音,必须要多听,熟悉真正音高的所在位置,这样才能够在弹奏时准确找到。听各种不同的音乐能够强化演奏者、学习者对音乐美的认识,形成自觉的美育素养。多次聆听自己弹奏的音乐,可以提升自己对音乐的认识程度和熟悉程度,也会逐步形成对音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自己所弹奏的曲目有所感悟,同时在反复聆听中把握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更好地加以改进。

三、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策略

(一)古筝演奏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

现如今,美育大放光彩,美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当今社会中的美育体现出人民大众对高质量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学会欣赏美、追求美、鉴赏美,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分辨究竟什么是美,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及时地抵制低俗、粗鄙的作品。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能够引领听众。美育涵盖了情感教育,而音乐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作曲家自身的情感还是弹奏者对这首乐曲的情感,都不可或缺。古时候的古筝谱缺少完备的记谱法,大多心口相传,古筝音乐的传播大多是情感的传播,仅看谱面上的简单音符无法展现出作曲家想要呈现给世人的情感,而情感的相互传承,是音乐最直接的传承方式。现如今,完整的曲谱也只是冷冰冰地将所有需要弹奏的音符标记出来,而音乐真正的灵魂在于作品本身想要散发出来的内在含义和情感。演奏的魅力就在于超越纸张上的乐谱,通过丰富的情感将曲谱中蕴含的意境、内涵描摹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古筝演奏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教育,传达情感、陶冶心灵,提升音乐表现力。

(二)学习不同流派的作品

古筝历史悠久,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筝曲的传承受到地理位置、语言文化、社会关系、民间传统等的影响,形成众多流派,其中主要有山东、陕西、河南、潮州、客家、浙江、闽南等各具特色的九大流派。各流派的风格特色、演奏技法、音乐韵味等绽放异彩。在现代的古筝演奏学习中,大部分人为了等级考试、比赛等单一学习,不具有完整的学习体系,弹奏技巧、音乐审美情趣统一,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程一般,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不同流派作品的学习能够丰富自身的学习经验,为已知的弹奏技巧增添色彩,同时也为未获得的弹奏知识打通渠道,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驾驭古筝弹奏。

(三)专精不专多

现代社会浮躁成风,许多学习古筝的人也是如此,认为会即是好,却不知古筝文化源远流长,一首筝曲涵盖的内容不可计数,如一首筝曲的不同部分,分别拥有不同的速度、力度、音韵,只有一遍遍地磨合、消化,才能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把握,才会发现不同的弹奏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和音乐感染力,要牢记贪多嚼不烂,音乐由晦涩难懂至人曲合一需要走过很长的路,音乐形象的塑造也需要弹奏者精细推敲。

(四)加强古筝弹奏技巧的练习

古筝曲目通常包括双手“托”“抹”“勾”“提”“劈”“挑”“摇”“撮”等基本技法,其中左手还有“按”“揉”“滑”“颤”等音韵技法,掌握基本的古筝弹奏技法需要经过大量乏味、枯燥的练习。除此之外,不同流派的筝曲,其弹奏技巧也不同。如河南筝派,古“郑卫之音”在此地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当地文化、外来文化与“郑卫之音”相互交融,形成千古流传的中州古调。这一流派的弹奏技巧很有特点,例如右手“托劈”的弹奏技巧,即大指关节快速重复“托劈”这一指法,使音乐曲调好似摇指一样流畅;“扎桩”给拇指和手臂以支撑,使大指发力更加刚劲有力;左手颤音也是多样的,有细密紧致的小颤,有跌宕起伏的大颤,也有边滑边颤,似有似无,为音乐加入音韵,使曲调更加具有风味,或细腻婉转、错落有致,或哀婉欲绝、悲怆凄凉,各种技巧交融协调,使音乐更动听。古筝弹奏技巧在学习后需要多加练习,练习虽然乏味枯燥,但是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够察觉到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古筝弹奏技巧为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了不因弹奏技巧而分心,必须反复练习,从而形成肌肉记忆,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感,这样才能够迅速找到触弦方位。

(五)加强舞台肢体表现

音乐表现力也和舞台肢体密不可分,舞台肢体有静态肢体和动态肢体之分,在舞台表演中,适宜的肢体表现对音乐表现力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舞台肢体充斥在乐曲的细节之处,随着乐曲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宁静清冷的乐段中,用轻盈静态的舞台肢体平缓过渡,在激烈动感的乐段中,使用动态肢体展现音乐的强劲激越。舞台肢体极大地升华了音乐表现力,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使之融入到乐曲中。

四、结语

古筝音乐表现力的提高远不止于此,在古筝演奏教学中更应当有意引导,将音乐表现力渗透在古筝学习的各个方面,熟练各种演奏技能,丰富学识、开拓眼界,将丰富的生活情感与音乐表现力融会汇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辈当坚持不懈,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究、追寻。

猜你喜欢

流派表现力古筝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第一次弹古筝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古筝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