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2021-11-14何彦莹

戏剧之家 2021年19期
关键词:河东运城文明

何彦莹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运城 044000)

一、河东文化与传统文化基因的关系

运城,一个占地14000多平方公里、在中国版图上仅占国土面积约六百八十五分之一的城市,却在上古时期在人类文明起源、发展史上,独占鳌头。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类人猿化石,二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火遗迹,更不用说星罗棋布的历史名人与文物遗迹。这与运城远古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古河东地处黄土高原南沿,土壤疏松肥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且地处黄河东曲形成的三角地带,黄河像母亲的臂弯般守护着这块富饶的土地。唐代韩愈《条山苍》诗中:“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生动记叙了古河东山苍林茂的景象。其中的条山就是指黄河以北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山阴便是闻名遐迩的运城盐池。这里极适宜于人类居住、生息繁衍。中条山富含铜铁矿,除了满足生产生活、祭祀需要外,还可以制作兵器,从而成为最早的华夏文明和盐文化的栖居发源地。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水是生命之源,那可以说盐是文明之源。”柳宗元在《晋问》中说盐“人之赖之与谷同”,描写的就是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单就盐来说,有海盐、岩盐、井盐、池盐(又称湖盐)之分,除了池盐之外,其他种类的盐都需要人工开采和加工。这就决定了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池盐的开采要远远早于其他种类。世界上有名的四大内陆盐湖分别是美国大盐湖、中东的死海、青海的查尔汗盐湖、山西运城的盐湖。四大池盐中,前三个都地处沙漠边缘,夏季酷热,气温甚至高达51摄氏度,其周边鲜有生物存活,仅河东盐池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河东盐品质优良、便与开采。而河东盐池由于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这个封闭的内陆盐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河东盐自然结晶、朝取夕复、俯拾即用、品质优良、便于开采的特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水石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河东盐池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说是“古迹新谈”。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

河东地区独得天然盐湖之利,使得这里很早便成了华夏祖先繁衍生息和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古河东地区承载了人类文明进步中许多关键环节的重要任务,从女娲到轩辕,从尧、舜、禹到夏商,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基因和脉络。

(一)人类发源

位于运城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把类人猿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这一发现也使运城成为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发源地。

(二)西候圣火

1961年,运城芮城县西候度遗址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至少183万年以上,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用火最早的遗址,西候度人点燃了人类文明圣火,把人类用火时间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三)祠庙之祖

运城万荣庙前村坐落着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圣母女娲的祠庙。祠庙碑中记载:“轩辕氏祀地扫地为坛于脽上。”扫地为坛的典故也来自于此,意指尧舜二帝之后,夏禹、商汤、周文王每年都来组织祭祀大典,到汉代形成制度,每隔三年,在此举行一次大祭。

(四)西阴之花

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先生等人根据“夏都安邑”的记载,来到运城夏县,寻找传说中的夏墟。他们在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史前陶片并组织了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正式诞生。出土的陶器上复原出了著名的“西阴之花”的纹样,与中华民族的“华”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苏秉琦先生认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以‘花’为图腾的地区,其文化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更为先进。可能就是‘华族’核心的人们的文化遗存。所以,距今五、六千年的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中,‘以花为图腾的华族’是文明火花升起最早最亮的,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而‘华族’,由于其文化发展程度高于当时其他地区,将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及文明的雏形,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产生至为重大的影响。”

(五)垂衣而治

在西阴遗址还发掘出半个人工切割的家蚕茧化石,还有石纺轮、陶纺轮等纺织用具。此地考古为中国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掌握养蚕抽丝技术提供了证据,也让人联想到嫘祖养蚕的传说,而嫘祖传说中就是西阴村人,黄帝入主中原之后娶当地部落女子为妻,为其统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些发现也可证明当时的西阴村一带是蚕茧养殖的重要地区,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纺织业。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养茧缫丝的证明。而纺织业滥觞也为另一个典故“黄帝垂衣而治”提供了必要条件。“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语出自《易·系辞》,象征着华夏文明走向真正礼治的开端。“垂衣”之后两千年,又有周公制礼发生,华夏文明自此走向辉煌。

(六)人文符号

河东盐,国之大宝,一部河东文明史就是一部以盐为引的历史长卷,这里是“黄帝战蚩尤”的发生地。相传蚩尤依靠河东盐池和中条山铜矿壮大自己的部落,盐池之畔曾上演黄帝战蚩尤的的故事;尧帝初都蒲坂(现运城永济),舜帝在盐湖之畔抚琴高歌;后稷在稷王山的黄土地上种植五谷,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凿龙门引黄入海;“嫘祖养蚕”“舜帝南风歌”“伯乐相马”的典故、作为晋商前身的“猗顿贩盐”、关公除盐霸的石碑遗迹、闻名世界的永乐宫、海内外皆知的关帝祖庙;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洞宾、柳宗元、王维、杨玉环、司马光、关汉卿等等都生长于这片热土……这一个个闪耀着光芒的物质与精神符号谱写着河东文明的历史长卷,也展开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三、河东文化延续的意义及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日本学者指出:“中国最古的文明,兴起于河东盐池附近”。史料可考的夏商周三朝大体都位于河东地区,晋南成为华夏文明的起源与盬盐有直接关系。回望遥远的过去,寻找历史文化的根基和血脉,趁着“一带一路”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东风,泱泱中华,河东作为华夏之源,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弘扬河东优秀传统文化,是河东人也是每个华夏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近几年文化旅游城市的建设,古老悠久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悠远厚重的文化串联起的华夏文明瑰宝,正穿越历史的风尘向我们款款走来。

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的六年来,在梳理清楚河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之后,笔者首先在自己心里升起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在工作生活中对这些代表传统文化的本土符号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因工作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山西省内生源,运城本地生源占到大半,往往在首堂课程之中会表现出对专业、未来的迷茫,通过观察互动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一无所知。在艺术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的首堂课中,往往会以问答和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互动,问题很简单:谈谈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包括建筑遗址或者历史名人等等。很少有同学能完整说出自己家乡的历史名人和建筑遗址,甚至连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都不知道竟与自己家乡有关。笔者深感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在物质洪流裹挟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认识到自己从哪来比要到哪里去更为重要。因此,笔者决定在每届新生开课之前做河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

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每在教授艺术理论课程之前,笔者都要花一到两个课时去讲运城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以讲述加思维导图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认真梳理河东文化的脉络,中间穿插神话传说、历史名人、建筑遗迹等知识点;在毕业设计时也会要求学生尽量做本土文化相关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认识本专业之初就形成正确的、传统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以便在今后艺术课程中形成有文化内核的美学观念和设计思维,形成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热爱国家、热爱本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反映往往出奇的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实验效果。大多数同学能把美育融化在生活当中,艺术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最为重要的是,文化的种子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不论毕业去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从心底里生出的文化自信都能将河东文化之花和华夏精神之脉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保护、弘扬河东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不论何种专业的教育者特别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和践行的使命。

注释:

①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2009.

猜你喜欢

河东运城文明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请文明演绎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漫说文明
河东美呔呔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