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舞鸲鹆知其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魏晋风度”在鸲鹆舞中的体现

2021-11-14张婉毓张婉蓉

戏剧之家 2021年19期
关键词:鹦哥魏晋时期

张婉毓,张婉蓉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8)

魏晋时期对于艺术的追求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同时,魏晋也是吸引美学家驻足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对艺术持有强烈的热情,追求灵魂完美自由,寻求自我超越,使我们思考怎样的人生更有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更加幸福。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困不住人们精神的飞扬,于是作为情感表达和宣泄最好的手段之一的舞蹈艺术,必然会成为一种载体,而这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也影响着这一时期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魏晋名士谢尚的《鸲鹆舞》俯仰腾挪,状如鹰扬,好似欲展翅的飞鸟。这不仅是身体在舞蹈,他的精神、心灵也在自由飞翔。这是一种个性的表达、自我精神的体现。《鸲鹆舞》属于即兴舞蹈的范畴,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一种体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段时期内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及社会风气。本文以梳理文献史料为主要研究方式,首先梳理《鸲鹆舞》的源与流,以及至今的留存情况。其次,以《鸲鹆舞》来反观魏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对舞蹈艺术演变及发展的影响。

一、魏晋舞蹈艺术发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舞蹈是一种用人体动作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这种自我思想情感的自由抒发在《鸲鹆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魏晋时期的艺术包含着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追求。魏晋六朝上连秦汉下接隋唐,在乐舞方面,既吸收继承了汉代表演性舞蹈、百戏等,同时社会的动乱与变革、各国各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使得外族乐舞传入,甚至同本民族乐舞相融合。由此,这一时期舞蹈种类、风格多样。《白纻舞》的抒情柔美、《鸲鹆舞》的独特洒脱、《胡舞》的灵巧热情……它们风格独具,气质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同一时期受人喜爱的舞蹈风格差距如此之大。然而反观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就会释然。这些相悖却又统一,表达自由精神、抒发个体情感的舞蹈尤其引人注目有其历史原因。《鸲鹆舞》可谓个中代表。提起六朝就想起宗白华先生说过的:“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虽然政治动乱,但却是人们精神极其自由解放的一个时代。看一个时期的自由程度,女性地位是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潘安容颜俊美,风度优雅,年少时拿着弹弓在街上行走,被妇女们手拉手围圈在中间,观赏他的美貌。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妇女的地位相比以往是较高的,她们的行为没有被压抑,可以自由地表达。这也侧面展现了相比于汉代,人们的思想自由度提高了。这一时期,随着魏晋门阀士族经济的崛起,本就因时代政治之乱而动摇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足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玄学成为了主流思想,因此思想上得以拥有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人们开始思考自我价值、人生价值、存在价值。玄学家讲“无限”即为自由,体现自我人格或是自我思想。

二、《鸲鹆舞》为何

《鸲鹆舞》是晋代时期一种模仿鸲鹆的舞蹈,名士谢尚善此舞。鸲鹆是一种飞鸟,也称之为八哥。《鸲鹆舞》以模仿鸲鹆的姿态为主,其动作奔放、流畅,核心在于一种自然且自由的表达。《晋书·谢尚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导谓尚曰:“闻君能作鸲鹆舞,一坐倾想。”谢尚跳起《鸲鹆舞》,旁若无人,极其自由地抒发自我情感。《鸜鹆舞赋》中描述谢尚的舞姿:“公乃正色洋洋,若欲飞翔。避席俯伛,抠衣颉颃。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这里的“鸜鹆”即“鸲鹆”,描写出谢尚舞姿似鸟飞翔之态,抑扬顿挫,俯仰腾挪。由此看来,此舞姿态矫健,气势奔放,主要表现昂扬奋发的“鸿鹄之志”,因而能产生“满堂击节而称乐”的效果。《晋阳秋》曰:“尚性通任,善音乐。”《语林》曰:“谢镇西酒后,于槃案间为洛市肆工鸲鹆舞,甚佳。”《世说新语》中,王长史、谢仁祖同为王公掾,长史云:“谢掾能作异舞。”谢便起舞,神意甚暇。王公熟视,谓客曰:“使人思安丰。”通过以上记载我们可推测出大致的舞态为灵动矫健,动静相宜,舞姿翩翩欲飞,引人入胜。《周易尚氏学》中有“言之不能尽者,象能显之”这样一句话,这里的“象”就是指直观可被感受的形象,也就是说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思,用生动的形象可以表达。也即形象是情感的中介。谢尚所跳的《鸲鹆舞》表现了飞鸟的形象,是对飞鸟动作的再现,也是对自身情绪、志向的忘我表达,体现了超脱的魏晋名士精神。从古至今,舞蹈都是表情达意最好的手段之一,身体动作可以巧妙揭示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此舞在模仿鸲鹆姿态时除展现自我超脱的个性之外,也展现出舞者可据自我情感的不同,对舞蹈进行自由搭配的思想和追求。

而从本质上讲,《鸲鹆舞》中即兴的意味似乎不言而喻。袁禾老师提到过:“即兴舞是一种个体存在的自我抒发和宣泄,一种世俗生命的沉醉与欢愉”。谢尚的《鸲鹆舞》属于即兴舞蹈,而即兴舞蹈又属于兴于汉代的“以舞相属”的范畴内。《宋书·乐志》载:“魏晋以来尤重以舞相属。”说明“以舞相属”的风气在魏晋时期十分流行。“以舞相属”是具有礼节性及自娱性的舞蹈活动,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甚至到唐均有此风俗。贵族文人甚至皇帝本人,在兴之所至之时,就会即兴舞蹈。

此时“以舞相属”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骄,惭于宾客,诟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意思是说蔡邕被人诬陷下狱,流放到五原,后被特赦出狱。五原太守王智为其饯行,酒酣起舞蔡邕却不予理睬。这个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蛮横霸道,被拒绝后当众辱骂蔡邕:“你这个囚徒竟敢轻视我!”蔡邕离去,王智怀恨于心,后诬陷蔡邕诽谤朝廷。蔡邕因此只好亡命于江湖,在吴逃亡十二年。这段记载说明,被邀请的人,如果不肯起舞那就是不恭敬,对方会很不高兴。这是一个以门阀士族为主角的贵族化时代。儒家观念中个体价值的实现要通过人际交往。因此,“以舞相属”除本身的舞蹈意义外还具有社交意义。

三、历史上对于《鸲鹆舞》的记载

魏晋以后各时期诗词歌赋中提到《鸲鹆舞》的不在少数。《鸲鹆舞》的舞姿主要是模仿鸲鹆的姿态。唐宋的诗词中有对《鸲鹆舞》的记载。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赠崔融二十韵》中有“兴酣鸲鹆舞,言洽凤凰翔。”如今此诗句常常用来比喻人慷慨且有大志。宋代词人辛弃疾《玉楼春·寄题文山郑元英巢经楼》一词中,也有提到鸲鹆舞,“侵天且拟凤凰巢,扫地从他鸜鹆舞。”另有一唐代诗《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这样写,“粉雉丹轩画障西,水云红树窣璇题。鹧鸪欲绝歌声定,鸲鹆初惊舞袖齐。坐对玉山难甸线,细听金石怕低迷。东风夜月三年饮,不省非时不似泥。”再有清代吴伟业作《鸳湖曲》:“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鸜鹆。”以上几首诗词中所描述的鸲鹆舞的具体表演内容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晚清池志澂在《沪游梦影》中提到过沪上演出的“东洋戏”中有此舞:“东洋戏者,大抵即中国之变戏法也。其戏有硬功、软功之分:初以粗铁数丈横系于戏台东西柱上,一人左执扇,右持盖,跣行其上;初尚按步徐行,继而翘一足作鸜鹆舞,两手握线翻筋斗……”以上描述的鸲鹆舞,有很明显的禽鸟类姿态特征,并具有杂技的性质,这与如今流传于我国民间各族的舞蹈中模仿鸲鹆舞的内容相似。

其实就宫廷歌舞的起源来讲,它们无不与民间歌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于对禽鸟等的模仿,原始时期便有。从图腾崇拜到狩猎生活,从万物有灵到歌舞祈祷。我国各族都有很多模拟鸟兽形态的舞蹈,如狮舞、龙舞、孔雀舞、鸲鹆舞等。更是有许多以鸟兽姿态造型命名的传统舞蹈术语,如雁翘儿、双飞燕、大鹏展翅、虎跳等。这些都说明舞蹈的起源与狩猎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模仿鸟兽姿态作舞,即有原始时期图腾崇拜的痕迹。比如反映蒙古狩猎活动的乐舞《海青拿天鹅》,海青就是海东青,海东青是蒙古族成吉思汗部落的图腾,自古蒙古族就有放海青猎取天鹅的习俗,《海青拿天鹅》是表现狩猎场面的舞蹈,也具有图腾崇拜的含义。我国回族民间舞蹈中有《白鹦哥》、《绿鹦哥》,这是一种歌舞相间的表演形式,《白鹦哥》、《绿鹦哥》都流行于青海化隆及民和等回族聚集区域。《白鹦哥》为祭祀舞蹈,舞者扮作鹦哥,模仿鹦哥飞翔之舞态,并伴以乐曲,载歌载舞,古朴活泼。《绿鹦哥》中舞者要模仿鹦哥展翅飞翔及收翅落地等姿态。金时女真有名曲《鹧鸪》,这既是歌曲也是舞曲,元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谈到女真《鹧鸪》,说其可能是一种模仿鸲鹆的舞蹈。苗族长期与汉族交往密切,因此除了本民族舞蹈外,还习跳汉族舞蹈。邝露《赤雅》有记:“苗自为一类,其女善为汉音,操楚歌,挂钗留客,能为《鸲鹆舞》。”《鸲鹆舞》是晋代就已经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从此记载可窥见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舞蹈传承之一斑。可见百千年来鸲鹆是极为人们所喜爱的。无论是模仿鸲鹆的形态的舞蹈,还是描写鸲鹆的诗歌,数量都很多。那么为什么样貌不突出、声音不洪亮的鸟儿“鸲鹆”如此被人喜欢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其性格乖巧,且喜与人亲近,自由而率性,这些特点极引人注目,也就吸引了文学及艺术领域中的人。

四、魏晋风度在《鸲鹆舞》中的体现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风格和行为。魏晋名士大都很张扬个性,他们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他们清谈玄辩,特立独行。如今“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等词指精神风貌。汉时儒家核心是“礼教”,而到了魏晋儒家已经不流行,这时魏晋的玄学讲“自然”,即回归本真,是思想的变化。魏晋时期社会动乱,使得人们思想异常活跃。魏晋风度本质上是士人阶级认知的转变,是精神风度在文化变化发展中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觉醒。对于魏晋名士而言,艺术是一种载体,是寄托情怀与志向的载体。这种情怀思想,在《鸲鹆舞》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此外,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由于思想解放,艺术形式必然更加多样自由。总的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艺术是纷呈多样的。首先,表演性乐舞与中原乐舞、江南吴歌与荆楚西曲相结合,以《清商乐》为代表;其次,朝廷以及上层社会时兴“以舞相属”的礼节性舞蹈,在宴会中由贵族、文人即兴起舞;再次,乐舞表演也作为宗教宣传的一种手段;最后,中外各族乐舞文化交流对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魏晋时期的思想与舞蹈审美观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族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和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这些因素似乎以一种悖论的方式融汇在魏晋的气质里,混沌而自相矛盾。杀戮与佛性,离乱与超脱,刀光剑影与玄思奇想,战火纷飞与自由张扬,政治斗争与崇尚自然,暴力与静美,魏晋这一时期持续时间较长,新的思想不断在涌现、在突破,显示出这是一个个性张扬自由的时代。早期玄学家讲“无限”,即自由,或者说自由体现个体的人格思想。这种自由是魏晋美学的思想代表。

以鸲鹆一舞看整个魏晋舞蹈艺术过于片面,但其也是那个时期抒发内在情感的舞蹈的代表,可以给如今的舞蹈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鸲鹆舞》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便是一个时代的舞蹈不仅可以体现出此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涵。魏晋风度中关于精神和人格的诠释,与如今的公民精神中对于自由、民主、尊严等的追求有着相似之处。舞蹈的发展与创作要以正确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为基础。魏晋时期的舞蹈观念对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魏晋时期文化思想的广阔以及自由延展,深刻影响着唐代。唐舞的灿烂与挥洒自如,除了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外,与魏晋时期的思想自由亦有着极大的关系。

猜你喜欢

鹦哥魏晋时期
俗文学中鹦哥孝母故事演变及文化意蕴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清代时期
红嘴绿鹦哥——绍兴尖叶菠菜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魏晋书风的形成
探险“鹦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