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琵琶曲《春蚕》的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

2021-11-14孙绍玲

戏剧之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刘德海春蚕维吾尔族

孙绍玲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关键字】琵琶;《春蚕》;演奏技法;情感表达

刘德海先生1937 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1950 年开始学习琵琶、二胡、三弦、笛子等乐器,1954 年,师从琵琶演奏家、浦东派传人林石城。1957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先后师从无锡派曹安和、汪派孙裕德、平湖派杨大钧。因此他所创作的乐曲采各家之长,既大气磅礴又不失灵动婉约。

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琵琶曲,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创作了独奏系列“人生篇”,包含《天鹅》、《老童》、《春蚕》、《秦俑》和《童年》。这五首作品各有特色,每首乐曲都是琵琶学子的必学曲目。笔者本文所分析的《春蚕》是非常能显示刘德海创作特色的一首作品,它以维吾尔族音乐为基调,运用了丰富的新型演奏技法,展现了刘德海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

一、乐曲文本分析

《春蚕》是刘德海先生于1984 年创作而成的,后收录于“人生篇”中。乐曲以春蚕甘于奉献的形象比喻中华儿女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

乐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引子散板部分、慢板部分、中板部分、快板部分和尾声散板部分。

(一)引子部分

乐曲的引子部分是无拍子的散板,以维吾尔族的《牧羊曲》为素材,借模仿新疆特有的乐器鹰骨笛高亢嘹亮的音色勾勒出开阔壮观的戈壁景象。引子部分总体来看可分为三句,以轮指作为主要指法,轮指时左手不用揉弦,轮指坚硬直白的演奏更能展现出大漠戈壁一望无尽的景象,为乐曲定下基调。引子三个乐句之间强弱对比明显,刚柔、强弱相济,模仿笛音在空旷开阔的大漠中忽远忽近、忽明忽暗的情景。

(二)慢板部分

慢板部分使用了复调的手法,以三四弦上的泛音为开端,弱起渐强模仿出由远及近的驼铃声。在五小节的泛音之后,作者又采用了“摭剔”的演奏技法,模仿骆驼行走时坚定沉稳的脚步声,渐渐地脚步声和驼铃声融合到一起。画面徐徐铺开,在开阔的大漠中,一群骆驼远远走来,刚开始只能听到驼铃清脆的声音,当骆驼走近时脚步声渐渐清晰,沉重的脚步声和清脆的驼铃声交相辉映,画面感强烈。作者采用了滑音与摭剔相结合的技法表现了骆驼行走于沙漠时脚掌在沙土上缓缓抬起落下的机械动作,滑音时左手要压实琴弦,配合右手的剔弦音一次比一次沉重,左手滑弦时速度要快,再加上反正弹的运用,展现出一群骆驼背满货物行走时的壮观景象。

(三)中板部分

这一部分与前两个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再是沉重昏暗的感觉,仿佛行走在沙漠中感觉疲惫时眼前忽然出现了一片绿林,陡然眼前一亮,浑身像是被赐予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一段节奏轻快活泼,旋律悠扬婉转。使用“压弦”演奏模仿出维吾尔族弹弦乐器热瓦普的音色,“压弦”是用右手小指抵住弦根,拨动琴弦发出略显沉闷的音色,与热瓦普那种厚重的音色十分相似。在这一段落的后半段则是加入了“剔、打、抹、摭”等技法,与之前热瓦普沉闷的音色形成对比,乐曲更加明亮欢快,一明一暗的对比让乐曲更富表现力。

(四)快板部分

快板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较之中板部分,速度快一倍,音乐情绪更加俏皮欢快。通过对维吾尔族特色乐器“弹布尔”和“都塔尔”音色的模仿,展现出天山脚下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热闹场面。“弹布尔”清脆明亮,“都塔尔”浑厚柔和,两种音色交相辉映、刚柔并济,既展现了维吾尔族男子的刚健有力,又突出了维吾尔族女子的温婉柔美,让听众身临其境。

(五)尾声部分

尾声部分回到了散板的运用,先以一段维吾尔族特有的音乐旋律对全曲音乐起到承接的作用,之后加入了“三分轮指、山口外拨弦、双琶音、摇指”等技法让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形象地展现出春蚕吐丝的声音,也借“春蚕”这一形象比喻中华儿女勇于奉献,中华民族凝聚力极强,升华音乐主题,也更贴合曲名。尾部还加入了肉扫的技法,增强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乐曲在一个强有力的滑音中结束,暗示春蚕虽奉献自己却始终不悔的精神。

乐曲对于维吾尔族不同民间音乐的运用、不同乐器音色的模拟展现出作者独特的创作才华,各个段落模拟的音色不同,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段落之间的衔接处过渡自然,内容丰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乐曲演奏技法分析

《春蚕》是一首集维吾尔族四首民间音乐为一体的乐曲,用琵琶模仿维吾尔族各乐器的音色,由此创作了许多新的琵琶技法,让乐曲完美地呈现出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乐曲各个段落之间连接自然,乐曲完整流畅,新型技法和传统技法的融合运用在乐曲中完美地展现出来。

以下分析的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新型技法和传统技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

(一)上弦音

上弦音是刘德海先生在《春蚕》中创作的一种新型的左手演奏技法,上弦音是指演奏时左手中指、无名指或者小指按弦时食指在上方位置拨动琴弦发出声音。上弦音演奏时声音较小,和春蚕吐丝时细小的声音十分相像,这一技法在全曲高频率使用,应和乐曲主题。

(二)反正弹

反正弹是刘德海先生在《春蚕》中独创的右手演奏技法,他吸收借鉴了西洋弹拨乐器吉他的演奏技法从而创作形成。“正弹”是以右手的食指、中指或者无名指正面由弦的右侧向左侧弹拨,“反弹”则是以左手的手指反面由弦的左侧向右侧弹拨,两者结合则是“反正弹”。在《春蚕》的演奏中,刘德海先生采用了食指和中指的“双反弹”,这要求演奏者可以灵活地运动手指的中关节,同时兼顾正弹和反弹,对演奏技巧要求极高。“反正弹”出现在《春蚕》演奏的高潮部分,在轻快的节奏中,风格更加强劲,震撼人心。

(三)山口外摸拨

山口外摸拨是刘德海先生在《春蚕》中的独创,在模仿春蚕吐丝时使用这一技法,形象地模仿了春蚕缓缓的吐丝声。“山口外摸拨”的演奏技法,指的是演奏时在左手不断打、带的同时,使用右手中指在山口以上架在琴轴和山口之间的那两段琴弦处进行摸拨,从而发出明亮清脆的声响,使音乐更加丰富。

(四)压弦

压弦是《春蚕》中极具演奏特色的一种技法。“压弦”是演奏时右手小指抵住琴弦根部,右手拇指和食指正常演奏,在左手打、带音的配合下模仿出维吾尔族乐器热瓦普的音色。

(五)三指轮

三指轮是刘德海先生在传统五指轮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三指轮是食指弹出、中指弹出、拇指挑回的一种指法,相比于五指轮来说,三指轮更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三指轮演奏时音要均匀,拇指声音不能重于食指和中指,同时声音要坚定有力。因此三指轮需要私下不断地练习,做到灵活、快速同时有力度。

(六)肉扫

肉扫是刘德海先生在《春蚕》中的独特创作,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扫弦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扫弦是右手食指从四弦到一弦干净利落地扫下,讲究声音响亮,动作干脆,而肉扫则是用右手拇指手掌部位的肌肉在第六品的位置上从四弦到一弦同时扫下,声音会柔和许多。

(七)双琶音

双琶音与传统琶音的指法有些许不同,右手中指在前、食指在后,中指拨动琴弦后食指紧接着拨动琴弦,演奏出七个音。乐曲的结尾处使用了此技法,暗示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

《春蚕》正是因为有如此多丰富技法的运用,并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融合,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三、乐曲情感表达分析

刘德海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继承了各大家的精髓之后,准备创作有纪实性意义的乐曲,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融入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春蚕》应运而生。

《春蚕》曲目开端向听众展开了一幅画卷,一群骆驼行走在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作者借“骆驼”这一音乐形象,表达了对于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举的惊叹赞赏之情。

《春蚕》直观地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绝唱,赞扬春蚕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是刘德海先生自身的真实写照。刘德海先生说过一句话:“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是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这句话深深影响着无数琵琶学子,刘德海先生是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却一直以“爬坡人”形容自己,以谦逊、包容、执着的胸怀创作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琵琶乐曲。他将一生都奉献于琵琶事业,致力于创作出拥有丰富内涵的乐曲。

《春蚕》借春蚕无私的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遇到种种困难险阻都能转危为安是因为中华儿女以国家、民族为先,具有不惧艰难险阻、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乐曲各乐段之间速度逐渐加快,情绪逐渐激昂,借丰富的琵琶技法展现春蚕吐丝的场景,这种缓慢却坚持不懈的动作,映射出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借《春蚕》这首乐曲向后来人传播无私的价值观念,营造积极的发展氛围。

四、结语

《春蚕》是琵琶曲中音乐形象与演奏技法都非常特别的一首乐曲,本文通过对乐曲文本、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深切体会了刘德海先生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更高追求,乐曲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整理体现了他包容创新的精神。刘德海先生借“春蚕”这一形象由点及面,既表达了自身勇于奉献、坚韧不拔的创作精神,又彰显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春蚕》是一首值得细细推敲打磨的乐曲,因此在演奏此曲时需了解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并与演奏实践相结合,进行长时间的练习,从而演奏好该曲目。

猜你喜欢

刘德海春蚕维吾尔族
春蚕吐丝做茧忙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 83位演奏者奏响《十面埋伏》
维吾尔族手艺人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 他改编的《十面埋伏》余韵绕梁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对如东县“续春蚕布局”生产的再调查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