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家庭视域中的电影冲突设置
2021-11-14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广西南宁5300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海南海口576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海南 海口 576)
中国电影,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照顾社会效益,目标就是力求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为了展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一理念,有些电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乌鲁木齐的天空》(编剧张冰,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2011年上映)讲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甜水巷一号”大院里维吾尔族(马合木提、海里且姆、茹仙古丽)、汉族(刘沛、贾如云)、回族(马万喜、赛春花)、哈萨克族(吾奴别克)、蒙古族(巴图尔)五户普通人家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马背上的法庭》(编剧杨亚宁,导演刘杰,2006年上映)展现了汉族人老冯、摩梭族(纳西族)人杨阿姨和彝族人阿洛组成的“行走的法庭”深入云南省西北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现场办公的事迹。《先遣连》(编剧苏小卫、肖丹,导演胡雪杨,2011年上映)赞美了由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七个民族130多人组成的先遣连和平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开创精神。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电影冲突设置的概念界定
现阶段,中华民族是指中国的56个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则是对56个民族关系的强调,突出了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岁月。
关于电影冲突,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的剧作教授埃里克·埃德森将其阐述为:“两人追求互为排斥的目标狭路相逢时,产生的彼此身体和情感上的猛烈冲突。”埃里克·埃德森教授把冲突看成是两个人的对立,而生于匈牙利后来移居美国的著名编剧拉约什·埃格里则把冲突看成是两种力量的对峙。“从表面上看,一个合理的冲突包含了两种对立的力量。从根源上讲,它们都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量变之后的产物,两种力量的对峙所造成的张力之大,必须通过冲突的全面爆发才能得以消解。”从大量的电影作品来看,把电影冲突看成是两种力量的对峙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两种力量可以包含两个人的力量。
二、电影冲突设置的偏离
如果从商业角度来看,有些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体意识的电影,好像故意忽略了娱乐性质的电影冲突设置。
(一)冲突不够激烈
为了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编剧一般会设置激烈的冲突。埃里克·埃德森教授认为构筑电影有效冲突必须有七个基本要素,首要因素就是冲突必须激烈。然而,苏小卫、杨亚宁和张冰等几位中国电影编剧却没有在创作中设置激烈的电影冲突。
《先遣连》这部电影,单从片名来看,就会引发观众的类型定位,极容易被当成战争片,自然会想到敌我双方的残酷斗争,战火纷飞的惨烈场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编剧和导演把这部影片定位在了和平解放这一主题上,影片开始部分的字幕解说了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的政策:“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美英等国策动西藏地方政府摄政达札谋划西藏独立。全国政协委员天宝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西藏主权之完整,请求中央政府早日解放西藏。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下达进军西藏命令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赴京商谈和平解放西藏事宜。1950年9月,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135人,翻过昆仑雪山海拔6380米界山大阪,行程40天,跋涉650公里,率先进入西藏阿里改则地区,成为第一支进驻西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连执行的是“侦察情况、发动群众”的任务,奉行的是和平解放西藏阿里的政策,尽量避免冲突,争取西藏各族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先遣连没有和阿里地区的地方武装势力发生大的冲突,影片中所谓的最大冲突仅仅是总指挥李狄三带伤和阿里地方武装代表比赛射击打靶。先遣连凭借计谋和军事实力威慑住了阿里地区的地方武装势力,迫其签订了和平协议。在影片《马背上的法庭》中,法官老冯、书记员杨阿姨和阿洛三人组成的流动法庭在云南西北山区村寨里处理一些民事争议纠纷,没有爆发激烈的冲突。老冯和杨阿姨相互支持,杨阿姨和阿洛相互帮助,老冯和阿洛虽然法治思想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并没有形成激烈的对抗,并且二人都有别人难以反驳的合法合规理念。山区村寨村民之间的纠纷比较大的就是鸡头寨的突发案件:张龙家放养的猪拱了李二家的罐罐山(当地人埋藏祖先骨灰的山坡) ,即将引发两个家族的暴力械斗,但在法官老冯的巧妙周旋下解决了双方的矛盾。其他的例如妯娌分家纠纷案、150元欠款案、夫妻离婚导致的房产纠纷案和羊越界违规啃吃庄稼被宰杀案等一系列案件都没有引发大的冲突,都得到了合理解决。国徽和马被窃案主要是小偷和老冯的冲突,但被当地宗族长老阿妈妥善解决了,完璧归赵,国徽和马都被找回来了。阿洛因严格阐述法律法规和岳父姚葛产生了矛盾,理直气壮地没举行完结婚仪式就带着已领结婚证的妻子出走了,破坏了彝家人的规矩,导致当地的彝族人撤销了诉讼,不再打官司了,不再相信法律了。再以《乌鲁木齐的天空》为例,男主人公刘沛和女主人公曹如云之间的爱情坚如磐石,平时只有小小的情感冲突,晚年的情感冲突缘于刘沛对过去邻居们的误解。刘沛误以为自己当年被警察带走去劳动改造是某些邻居告的密。实际上,马万喜夫妇、马合木提夫妇和吾奴别克夫妇一直都在帮助保护刘沛,是一次意外警察知道了刘沛的裸体画。真相大白,误会就自然消解了。误会期间,刘沛刻意保持与邻居们的情感距离,每次聚会,都以各种理由搪塞不去参加,并没有进一步的激烈冲突。
(二)冲突不够凶险
如果影片中的某些主要人物将要遇到凶险的境况,观众必将为正面人物的命运担忧。埃里克·埃德森教授认为构筑电影有效冲突不可或缺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冲突必须凶险。很明显,编剧张冰并没有在《乌鲁木齐的天空》中设置凶险的电影冲突。刘沛和曹如云晚年的情感冲突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夫妻分居,曹如云不愿再看见丈夫刘沛。晚年刘沛和邻居们最大的冲突就是不愿参加邻里聚会,乌鲁木齐市“甜水巷一号”大院里生活的五户普通人家之间最大的冲突仅仅是羊吃了白菜引发的开玩笑似的推搡。《马背上的法庭》以案件为主,案件中的冲突也不够凶险。编剧王力扶尊重现实状况,没有虚构冲突的凶险。猪拱罐罐山案件具有凶险的条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容易发展成群体性流血事件。法官老冯认为,“猪子拱了人家的祖坟是个大事情”,“你现在可以不管,等打架打出人命来,那还不是法院的事情嘎”?年轻人阿洛根据国家法律没有受理猪拱罐罐山案件,老冯根据地方风俗习惯妥善处理好了这个案件,及时化解了凶险的冲突。流动法庭的马和国徽被偷,正常的程序是老冯报警,警察破案,甚至还会上演警匪大战,冲突肯定凶险。可法官老冯没有报警,而是去询问当地的阿妈,阿妈帮助老冯先后找回了国徽和马。当老冯要求阿妈把偷马贼交出来时,阿妈却拒绝了,理由是偷马贼已经受到了当地的惩罚,反驳说如果老冯叫公安来就是没良心。老冯只好不了了之,冲突的凶险性一直没有显现出来。老冯处理中年夫妻离婚案遇到了困难,杨阿姨和阿洛也参与劝说女方按照法院判决应该搬离已经属于男方的房屋,但女方坚持自己没房子住,连坐的地方也将没有了,活不下去了,以死相逼。关键时刻,男方不再僵持,主动撤诉,提出复婚,使冲突的凶险性完全瓦解。
(三)冲突爆发后产生的故事结局意义不够积极
一部电影的主题和电影故事的结局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不同的故事结局决定了电影不同的主题。也可以说,电影要呈现什么主题是由电影故事的结局决定的。还可以说,电影主题决定了故事的结局。我国著名编剧王力扶认为:“写故事一定要主题先行,因为每场戏都是为了落实主题。”根据编剧王力扶的剧作理论,电影主题决定了电影故事结尾部分的冲突设置,再结合埃里克·埃德森教授的冲突理论:“冲突必须以有意义的方式解决。主人公只有面对决定情节主要矛盾的最后决战,故事才会真正富含深意。”可以看出,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最后冲突解决的方式意义不够积极。许多观众依据影片名称《马背上的法庭》和主旋律电影的类型特征,自然会把法官老冯想象成清官形象,或者铁面无私,或者情理结合,或者智慧幽默。法官老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成功地解决了妯娌分家菜坛子纠纷案、猪拱罐罐山案和150元欠款案,幸运地调解了夫妻离婚房产纠纷案,并不复杂的山羊啃吃庄稼被宰杀案也迎刃而解。可是,当年龄大的老冯和年龄小的阿洛的意见并未出现分歧时,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彝族村民们不打官司了,不相信法律了。结局更为悲观,杨阿姨不得不离开法官队伍,阿洛被训斥跑了,老冯走路打瞌睡不幸滚落山崖牺牲了。“出现在激烈矛盾冲突之后的余波,可能才是重场戏”。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结尾部分是重场戏,是编剧精心设计的结果,体现了与众不同的主题。影片意欲赞美法官老冯和杨阿姨的机智能力,他俩能够依据山寨村民的传统风俗灵活地处理地方百姓的各种纠纷,质疑阿洛代表的现代法治理念在偏远山区的水土不服。但老冯的离世、杨阿姨的下岗和阿洛的离开增加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仿佛未来鸡头寨、鸡肚寨和鸡尾寨的村民纠纷会陷入极难处理的深渊。虽然老冯和阿洛的观念冲突暂时不存在了,但现代法治理念和传统风俗之间的现实矛盾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风俗很难容纳现代的公正公平观念。设想一下,如果老冯没有撵走阿洛,两人合作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巧妙解决了羊吃庄稼被宰杀案件的话,无论老冯是否牺牲,影片的主题都会散发强大的正能量。
三、原因分析
《马背上的法庭》《乌鲁木齐的天空》《先遣连》三部电影之所以和埃里克·埃德森教授的冲突理论有不一致的地方,原因在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民族大团结追求。
(一)冲突来源的主体达不到规定的条件
电影中激烈冲突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埃里克·埃德森教授认为:“激烈的冲突迸发自故事内部的三个来源:强大的对手,主人公无比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高额赌注——赌注完全是字面上或隐喻的生死危机。”如果缺少某一因素,激烈的冲突就很难形成。《马背上的法庭》中的最主要人物是法官老冯,他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杨阿姨与老冯的思想观念相似,经历相似,没有冲突。阿洛坚持自己的现代法治理念,严格依法办事,决不违法,敢于明辨是非,例如不支持猪拱罐罐山案的诉讼,因为罐罐山风俗和做法事属于封建迷信,甚至敢于在公共场合宣布岳父的行为不合法。尽管阿洛年轻气盛,但并不盲目反对老冯,顶多是不听老冯的劝说,不是老冯的强大对手。影片中的案件当事人,只是等待法庭审判结果,也没有成为老冯的强大对手。老冯确实遇到了生死危机,不幸坠崖身亡。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编剧对此表现得过于隐晦,只是展现一匹马在山崖边独自徘徊,没有展现老冯滚落山崖时的惊叫,也没有展现老冯坠落到何处受了什么伤。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看懂了老冯的生死危机,而且这生死危机和剧中人物的冲突内在关联并不大,尽管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部分都有杨阿姨“走路不要打瞌睡”的一再叮嘱。老冯的去世不是剧中人物冲突的结果,而是他自己的坏习惯引发的悲剧,称不上是高额赌注。所以,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编剧即使表现了老冯无比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打算让山区村民相信法庭从而解决纠纷,但没有设计出老冯的强大对手和生死危机这种高额赌注,所以影片没有形成激烈的冲突。《乌鲁木齐的天空》中的刘沛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摔伤的刘沛不愿让年轻的曹如云照料自己的吃喝拉撒,怕别人说闲话。曹如云干脆就宣布和刘沛结婚,化解了刘沛的担忧。晚年时,刘沛总是躲避老邻居们的聚会,妻子曹如云多次敦促丈夫不要躲避,不要怀疑老邻居,要坦诚面对老邻居。刘沛鼓起勇气终于问清了自己年轻时被抓的原因,是场由于沟通交流不畅而产生的误会。冰释前嫌,矛盾解决了。曹如云仿佛是刘沛的对手,但这个对手比较弱小。老邻居们真心帮助刘沛,克服各种困难,使刘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存了下来,也没有成为刘沛的对手。年轻的主人公刘沛希望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可说不上是个无比渴望的目标,电影中没有主要人物阻止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乌鲁木齐的天空》这部电影由于缺少主人公刘沛的强大对手而没有形成激烈的冲突。同样,《先遣连》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也没有强大的对手。李狄三率领先遣连奉命进驻阿里地区,自己的军队中没有出现间谍和叛徒。阿里地区的藏族百姓开始受到地方武装势力的威逼利诱,拒绝向解放军战士提供任何帮助,尤其不卖给解放军战士粮食和食盐,导致解放军战士缺盐厌食,影响了身体健康。但解放军战士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遵守群众纪律,冒着生命危险救护藏族百姓的财产,取得了藏族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在藏族百姓的指引下找到了盐湖,成功解决了缺盐问题。不仅藏族百姓没有成为解放军的强大对手,阿里地区的地方武装势力也没有成为解放军的强大对手。阿里专员来到解放军先遣连驻地,送哈达表示欢迎,说道:“贵军一路走来,所作所为我们一直关注,甚是敬佩,尤其是在圣泉河,贵军为救我方百姓和财物,牺牲11人,可歌可泣,神山神湖为之动容,铭记于心。今日我受阿里噶本之托,前来犒赏贵军,以尽地主之谊。”总指挥李狄三表达了和平和保卫的意愿:“欢迎你们到我们驻地做客。新中国成立了,解放军奉命进驻阿里地区,意在保卫守护我国领土,这需要藏族同胞,特别是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李狄三受扎西才让和卡甲木头人的委托向党中央毛主席发报:“中央人民政府军军官李狄三携部队抵达阿里,那日过力松地区,同我结成朋友,我愿听从中央人民政府的指令,实现和平,贵军和噶本的协定,若能得到中央政府文殊大菩萨的首肯,我们会安心康颐,期待答复,扎西才让、卡甲木敬呈。”阿里地区的藏族百姓和地方政府武装势力都没有成为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的强大对手,甚至把一般的对手转化成了朋友,因此影片没有形成激烈的冲突。
(二)主人公的对手不具备凶神恶煞的特征
冲突要凶险,编剧就要设计出凶神恶煞般的反面人物。如果编剧“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对他人凶神恶煞,也没有任何角色不择手段拼命阻止他人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电影中的冲突就很难达到凶险的程度。《先遣连》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李狄三没有遇到凶神恶煞般的反面人物。先遣连来到阿里地区驻扎一年左右时间,基本上没有与当地藏族百姓产生对抗,只是刚刚来到阿里地区,遭到了个别不明真相的百姓用猎枪打冷枪。在先遣连部队的感召下,藏族百姓纷纷违背地方政府的禁令而支持拥护先遣连部队。尼玛才仁活佛和寺庙中的人们关紧大门拒绝先遣连战士进去避风取暖,而先遣连部队进入阿里地区42天总算找到建筑物了,战士们非常欣喜,总指挥李狄三下令在门外院墙边躲避风寒,尊重寺庙人们的意愿没有和他们发生任何冲突。扎西才让和卡甲木头人与阿里噶本特派专员们来到先遣连驻地与解放军战士比武,被李狄三精湛的枪法威慑住了,也没有和解放军战士产生任何冲突,而且,邀请来当地的百姓,在篝火旁举办了联谊舞会。《乌鲁木齐的天空》主人公刘沛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坏人,更谈不上凶神恶煞了。刘沛居住的甜水巷院子里有五户人家:马合木提、海里且姆、茹仙古丽、马万喜、赛春花、吾奴别克、贾如云、巴图尔等人,这些人没有一位对刘沛怀有恶意,也没有一位做过对不起刘沛的事情。为了创建四好大院,大家相互谅解,相互帮助,家庭关系好,邻里关系好。《马背上的法庭》主人公法官老冯和同事杨阿姨关系融洽,都能明白对方的心意。同事阿洛虽然和老冯的法治理念不同,但基本没有对立。阿洛已经按照法律认为猪拱罐罐山是封建迷信,拒绝立案审理。老冯仍然按照风俗和经验立案审理,而且亲自牵着猪送到胜诉方指定的位置。阿洛虽然不赞同,但也没有明确反对。村规规定可以宰杀吃庄稼的山羊,老冯认为村主任姚葛的村规不合法。阿洛支持老冯的观点,遭到了岳父姚葛的报复性悔婚。阿洛带着已经领结婚证的妻子偷偷离开了岳父姚葛,影响了老冯的理想愿望,但这并不是阿洛故意为难老冯,而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影片中的人物,也没有一个敢于设计陷害老冯。以上三部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没有碰到凶狠残忍的人物,所以冲突不凶险。
(三)缺少有力扬起的“凤尾”
所谓凤尾,就是指故事的结束部分。焦菊隐先生的“豹头·熊腰·凤尾”结构美学理论对“凤尾”有着这样的阐述:“到了结束的时候,又需要回到条理清楚、问题单一的路子上来,有如凤尾用少数修长而有力的漂亮羽毛,把周身的斑彩衬托得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戏的收场,不能像豹尾那样虽有力而下垂,却应该是单一、挺拔,而又毫不吃力地扬起。”焦菊隐先生通过生物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凤尾”的特征就是“有力”和“扬起”,这是从剧作或故事对观众的感官影响来界定的。“‘凤尾’也要使‘熊腰’复杂错综的线索,重归于单一,再一次使观众醒目,给由头做个交代,并且把由头的思想性大大提高一步”。这里焦菊隐先生又从首尾照应的角度阐释了凤尾的作用,强调了思想性的统摄作用。影片结尾和主题有关,和思想性有关,还和冲突有关。影片《马背上的法庭》的结尾做到了首尾照应,开始部分是杨阿姨当面接受上级劝退通知,再到自己家乡和老冯审理完案件就下岗了,既是出差,又是回家退休。老冯收拾审判案件的必备物品和年轻毕业生阿洛以及杨阿姨一起到山区村寨送法下乡。结尾部分是阿洛被老冯训斥走了,杨阿姨在家留下了伤心的眼泪,老冯则坠崖牺牲了。更为重要的是:村寨彝族百姓不再相信法律打官司了。剧中人物是灰心失望的,观众也是悲观绝望的,没有看到大团圆的结局。村民和村主任的冲突暂时消失了,可村民和政府的隔阂却产生了,老冯和阿洛的冲突增强了。老冯意外去世,和阿洛的观念冲突以一方的缺席而暂时收场。虽然老冯在悬崖边对去世的同事长腿表白自己还会在这条山路上一直走下去,但他确实再也不能在山寨办案了。阿洛对案件是一丝不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即使会出现负面事件也不变通法律规范。阿洛理性至上,从不考虑任何可怕的后果。老冯感性至上,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终极目标。阿洛还能继续在村寨办案,可老冯却不能了,由此引发人们对以后和谐法治村寨的无限担忧。传统风俗如何适应现代法治文明?现代法治文明如何改造提升传统风俗?观众希望看到高超的解决方式,然而影片编创人员未能或者不愿提供令人赏心悦目的结局,只让观众体验到了悲凉。影片的编创人员赞美接地气的老冯却让他牺牲,质疑死抠法律条文的阿洛却让他自信自己的法官形象。“我配不配当法官,也不是你老冯说了算的。”阿洛好像不仅是反驳老冯,更是向传统风俗示威。这样的冲突解决方式意义过于悲观灰暗,这样的结尾无力且下垂,不是人们理想的“凤尾”。
四、冲突设置的有效方式
冲突对于电影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没有冲突,不成故事。”埃里克·埃德森教授的这个观点应该引起电影编剧和导演的重视。
(一)真实性较强的冲突
电影故事片大多是虚构的,可虚构绝不能舍弃真实。“在某种意义上,使虚构的东西看起来真实,可能被看作是一切艺术中最伟大、最高级的艺术。”中华民族共同体题材的电影不仅为观众提供娱乐,而且还要提供深刻的思想以影响观众的意识和信念,因此,真实显得更为重要。
要让观众感觉到真实,电影故事中的矛盾和冲突设置就要真实。为此,电影编创人员需要熟悉恩格斯关于矛盾的观点——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都归源于矛盾,一切运动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甚至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绝不是一个没有矛盾、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 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 并由此实现矛盾各方利益总体均衡的社会。……绝不是要消除任何差异和矛盾,而是要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 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 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协调与和谐”。电影艺术工作者不要回避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要善于挖掘、审视、判断、选取各种素材。《马背上的法庭》的编导人员根据《南方周末》和《人民法院报》的新闻报道到云南山区收集素材,体验生活,然后才进行创作。“一定以真实为依据。我没有杜撰任何一个案件,影片里所有案子都是我在100多个案例里挑选出来的,并在征求很多法官意见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也征求了当地人的意见,看合理不合理。”案件的真实性保证了矛盾冲突的真实性,从而避免了单纯为了娱乐而编造冲突。我国著名编剧苏小卫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入藏区的部队和平解放阿里地区的真实历史创作了《先遣连》的电影剧本,《先遣连》中的人物、地点和时间都是真实的。1950年8月1日,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先遣连李狄三作为总指挥率领135名解放军战士从于阗(田)县出发,这些英雄的真实名字在影片结尾以字幕的形式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为了突出故事的真实性,电影结束部分还以采访的形式请李狄三的儿子李念讲述自己对父亲的印象。昆仑山、冈底斯山、阿里、噶大克、改则县扎麻芒堡这些地点也是真实的地方名称。影片素材内容的真实性决定了矛盾冲突的真实性,进而增加了影片故事的可信性。
(二)误会引发的冲突
“误会”是文艺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明显增强作品的欣赏性。误会双方的冲突有时很容易消解,只要找到误会的原因,双方坦诚相待,矛盾就可化解,冲突自然就瓦解了。一般情况下,误会双方没有根本利益的对抗,只要交流沟通畅通,不再隐瞒一些必要的信息,真相大白,矛盾就会消失。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开头部分就向观众展现了主人公刘沛和妻子贾如云的矛盾,这矛盾和甜水巷有关,和老邻居有关。贾如云劝刘沛放下学校的工作回家照看孙子,刘沛认为学校十几个孩子总比自己家一个孩子重要,自己又不是做坏事儿。贾如云则警告说,如果做出什么坏事儿就晚了,“想当年要不是甜水巷大家伙帮着你”,可能刘沛就会遇到很大的不幸。刘沛一听到“甜水巷”三个字,情绪失控,不小心撞倒了桌子,染料和墨汁洒了出来。两个人的争执暴露了两个人的矛盾,也揭示了刘沛和甜水巷及其老邻居的矛盾,整部影片就是在向观众解释其中的原因。影片的结尾处是马合木提和海里且姆夫妻两人和刘沛一起把只能坐轮椅的贾如云抬到了西山公园的高处,可以极目远眺繁华的乌鲁木齐。这是个大团圆的结尾,也是个美好的结尾,老邻居们可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了。刘沛和妻子贾如云的矛盾解决了,对马合木提和海里且姆夫妻两人的猜忌和怀疑也解除了,更重要的是,心中的结解开了,不再闷闷不乐了。影片就像剥笋一样,层层剥开了刘沛的内心。整部影片就像探案一样揭开刘沛和海里且姆夫妻两人的误会,因为误会,刘沛和贾如云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一直存在。刘沛劳改受伤后,就开始怀疑甜水巷大院有人向警察告密。如果没人告密,警察就不会在自己住的房屋里搜出人体素描画,自己也就不会去劳改,更不会发生从屋顶滚落戳伤右手的惨事。贾如云则反对刘沛的猜忌,因为甜水巷大院的邻居们是真诚的,怀疑他们就是没了良心。自此,两个人的矛盾就产生了,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甚至继续影响晚年贾如云的夫妻感情。观众也是被这种悬念所吸引,像刘沛一样想知道到底是谁向警察告的密,甜水巷大院的邻居们是否参与了告密。影片激发观众主动探索秘密,逐步弄清了这是一场误会。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误会离不开巧合。小茹仙古丽为了向小朋友们炫耀沛叔叔给自己画的小鸭子非常好看,就到刘沛的房间里寻找,没找到小鸭子的画,却碰巧找到了几张人体素描画,拿到了大街上。第二个巧合是刘沛在被押往看守所的警车上,正巧看到了马合木提从看守所里走出来。再加上马合木提和邻居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刘沛,刘沛没有勇气和邻居们当面对质告密的事情。真相是:年幼无知的小茹仙古丽无意中泄露了刘沛的人体素描画秘密,其父母马合木提和海里且姆极力掩护刘沛,马合木提在大街上赶紧把刘沛的人体素描画折叠起来,避免更多人看到。回到家中,在海里且姆的建议下,两人把刘沛的人体素描画烧掉从而销毁了证据。在派出所被审讯时,马合木提一再否认人体素描画和刘沛有关。但是,由于警察接到其他群众的举报在刘沛的房间里搜出了其他的一些人体素描画,还是把刘沛送进了劳改农场。观众和刘沛一起明白了劳改是由于误会引起的,马合木提和邻居们问心无愧,光明磊落。
(三)升级型冲突
观众看电影喜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连续或者连环的冲突,能够被一个冲突吸引进电影情境中去,能够被吸引着持续享受一个又一个的多样冲突,能够目睹影片最后部分的最精彩冲突。电影编创人员设置冲突,应该注意各个冲突之间的关联,关注冲突之间内在的逻辑,重视事件的先后顺序是否构成了升级型冲突。著名编剧拉约什·埃格里认为升级型冲突是“由清晰的前提、编排合理的三维信息完备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紧密的对立统一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埃里克·埃德森教授认为:“冲突必须不断发展升级,带给主人公更多的挑战。在故事冲突的核心中,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原则。仅有一个冲突场景不足以支撑一部电影。”编剧拉约什·埃格里和埃里克·埃德森教授有着相似的观点:“当两种坚定且不妥协的力量互相对抗时,就能创造出越发剧烈的升级型冲突。”在升级型冲突方面,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表现得比较明显。菜坛子纠纷案中,两妯娌沉默不语,老冯摔坏坛子用五元钱解决了纠纷。欠款偿还案中,债务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争吵甚至扭打。老冯用150元购买小猪帮欠款人偿还清了债务。欠款案的冲突是菜坛子纠纷案冲突的升级版,如果下一个案件涉及金额巨大,老冯就无法解决了。在猪拱罐罐山案中,老冯否决了阿洛的做法,不但立案审判,而且自己牵着猪完成执行。在处理山羊越界啃吃庄稼纠纷中,老冯训斥阿洛不顾丈人的感受私自带走了新婚妻子导致村民不打官司不相信法院了,阿洛坚称自己和妻子没有任何违法行为,针锋相对地与老冯争论起了法官形象,并且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老冯家庭关系不和的隐私,变成了相互间的语言暴力攻击。在此案中,阿洛没有忍让,不但防守,而且主动攻击,老冯的家庭隐私被揭露得体无完肤,双方的冲突是前面两人观念不同埋下的祸根,是升级版的冲突。老冯和阿洛,年龄不同,法治观念也不同,两人互不妥协,导致其冲突不断升级,形成了升级型冲突。
结 语
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美好目标和追求。电影编剧和导演理应准确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挑选那些顺应历史潮流的素材,设置电影冲突,编创电影故事,满足人们更高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