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门》医疗题材纪录片的伦理突破

2021-11-14徐洪娓

电影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纪录片伦理家属

徐洪娓

(1.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纪录片是以真实社会、自然界发生的事件或变化作为创作的题材,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进行结构化的艺术加工处理,从而能够以接近真实的形式重新呈现,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行为过程,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借助真实引发观众对呈现内容深思的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纪录片是电影诞生的源头,电影人最开始进行的电影艺术的实验性尝试,如《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均带有浓厚的纪录片特征与色彩,自此纪录片便成为人类以视频形式记录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艺术形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纪录片根据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逐渐划分出政论、传记、人文地理等不同类别,并在各自类别领域内不断深耕、发展,挖掘出真实本质中的抽象意义内涵与精神力量。

近年来,随着医疗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关注议题,能够真实记录并反映医疗纪录片成为热议的新兴题材,我国在这一方面也获得了质与量的重大成功。医疗技术、医生职业、医院环境等方面一直以来是医疗题材纪录片的主要关注部分,关注焦点的传统化与守旧化成为医疗题材纪录片深度化发展与价值挖掘的巨大限制,部分纪录片创作者开始从伦理问题出发进行深层尝试,涌现出一批如《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急诊室故事》等具有深度意涵的佳作。本文以医疗纪录片电影《生门》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深层剖析医疗题材下所隐藏的医学伦理、医疗伦理、人性伦理与性别伦理等医学、社会学问题,在普通人真实的生活中映射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与思想道德问题。

一、医疗伦理:不均衡医疗资源与社会保障下的钱命权衡

纪录片作为真实性内容再现的重要影像艺术表达形式,并不是简单、直白地记录和展现,而是需要电影制作人在真实中挖掘各类自然、社会、想象的各类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进行艺术性处理。这种处理又必须估计到观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态度和理解,“符合电影语言的语法”,即能够让观众读懂、挖掘纪录片内容中所具有的社会性理解可能的公共价值。医疗纪录片《生门》以医疗伦理作为影片所呈现真实场景的重要联系,串联大大小小的医疗伦理问题,在大小的医疗矛盾中呈现各方的态度,通过矛盾来构建故事、展开叙事,医疗矛盾所构筑的错综复杂的叙事网络也同样反作用于支撑医疗伦理的呈现。

电视剧《生门》中收纳整理了许多尖锐、激烈的医患矛盾,韩月母亲大闹护士站,对钟文心护士大声呵斥,夏勉丈夫与唐良波医生无理取闹般的对峙与咆哮,甚至有部分患者家属将普通外科医生殴打到住进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电影《生门》则不似电视剧般全方位地记录所有大大小小的医患矛盾,而是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深刻内涵的医患矛盾进行挖掘与放大。

患有糖尿病的孕妇陈小凤艰难地怀着双胞胎,但是孱弱的身体无法负担双胞胎在子宫内的进一步发育,经常性地出血,随时可能停止妊娠,出现生命危险。陈小凤躺在床上丝毫不敢动弹,直到身体僵直、麻木,生怕加大出血量浪费了来之不易的输血费用;家属们希望医生能够拼尽全力保住大人和小孩,而医生只能在孕妇与腹中双胞胎两方身体均可承受的范围内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和突破点;囊中羞涩的丈夫东拼西凑地筹集五万块的救命钱,医生需要尽力在最少的医疗经费支出下保证母女三人健康平安。

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已经发育成形,被地方的优生科诊断出存在胎儿智力缺陷的可能,需要进行引产手术以保证优生优育,这让李双双家属对孩子的到来全无喜悦之情,甚至强烈地希望马上进行引产手术,害怕不健全孩子的到来会带给家庭带来巨大且长久的经济负担。医生经过诊断和各项检查后,认定胎儿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必须和允许进行引产手术的条件,拒绝为其进行引产手术,并强烈要求李双双的家属给未出世的孩子一个活下来的机会。

在片中生与死、悲与欢、健康与残缺等医患矛盾冲突面前,金钱与生命之间被构建成为一个对立的二元关系,医生从守护生命的本位出发,坚决站在保护孕妇与孩子生命健康的立场上,而家属则受制于现实生活中金钱的牵绊,想要保全当下,但是又不得不受制于金钱控制的未来,被迫做出取舍,背上道德的罪名,医疗伦理问题从医患矛盾中被缓缓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将医疗水平提到了新的台阶,但是不均衡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够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普通人尤其是穷人与医生一起卷入了无奈的医疗伦理问题中,一时间无法挣脱,必须进行金钱与生命二者间的权衡。

二、人性伦理:特定生存与死亡对立下的价值抉择

医疗纪录片以医生、病人、家属作为主要的表现人物与角色,在进行刻画之际自然和其他类别的影视作品一样不局限于外貌、言行、举止、性格等浅层的特征,而是希望在人物各类独白、行为的记录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深层的人性力量,展示不同身份立场的人物在人性伦理面前的特殊抉择。生存与死亡是医疗纪录片人性伦理范畴内最为重要的议题,也是纪录片挖掘人物的人性样貌的重要手段。因而一般来说,医疗纪录片会偏爱将镜头聚焦于这二者间的抉择。

电影《生门》在围绕儿童出生并生存的情节展开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儿童与产妇所共同面对的死亡问题。陈小凤夫妻克服了重重金钱、身体的困难,从未放弃和动摇过对孩子到来的期待,一直期望着能够迎接两个孩子健康的到来。但陈小凤在医院经过了多日的救治与调养,最终还是出现大出血情况,医生让陈小凤的家人做出放弃孩子的残酷决断。生死存亡的问题让原有的美好期待转化为矛盾并走向极致,家属不得不选择舍弃孩子保全大人,丈夫认为妻子的安危远比孩子带给自己的喜悦重要。

李双双的家属因为优生科医生给出的孩子智力缺陷存疑的诊断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待,直言孩子对他们家庭可能造成的负面、消极影响。李双双的家属在镜头面前所表现出的情绪多为恐惧、担忧和不耐烦,不停盘问医生能否尽快进行引产,能否保证孩子出生后的智力与身体的健康水平。孩子经过剖腹产取出后,情况十分危急需要展开进一步的抢救时,家属仍旧在纠结抢救孩子所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与孩子健康存活概率,医生在说明情况后反复劝导才勉强同意缴纳一万元医药费进行尝试性治疗,家属害怕付出了金钱得不到孩子生存下来的事实回报,甘愿选择让孩子死亡然后重新孕育一个健康聪明的新生命。

夏锦菊腹中胎儿的胎盘长在了前两次剖腹产的疤痕上,并且穿透子宫肌层,植入了膀胱,从怀孕三个月后便一直躺在医院病床上直到进行剖宫产手术,凶险性前置胎盘和夏锦菊想要保住子宫的要求给手术带来极大的困难,夏锦菊术中失血达2000ml,心脏两次骤停,术后3天总共失血1.8万ml,相当于全身的血换了4遍。死亡的阴影从夏锦菊直到怀孕的风险那一刻起便笼罩着她,但是她仍旧不愿意放弃孩子的新生,拒绝将孩子打掉,也拒绝切除代表能够让孩子新生的子宫,即便是在鬼门关走了好几次,也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她笑着述说着自己的感受,“从来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以为自己不会遇到这么小概率的事情。”死亡让她心有余悸,但是孩子的新生让她享受到了比自己得以生存的更大幸福。

生存与死亡是一对真正的二元对立关系,也是最能够考验人性的现实抉择,但是其二选一的特性仍需要特定的情境。导演将镜头聚焦在特定生存与死亡对立的情境面前,借助这种影片中人物对二者的抉择,反映个人在适应社会和反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性面貌,小群体折射出来的大社会和时代背景,也实现了医疗纪录片的人性伦理探究的独特意义。

三、性别伦理:孕育男性与女性的价值差异化

目前的中国,以产科作为主要场景与情境的医疗纪录片无法逃避和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价值差异问题,纪录片《生门》将这一社会问题真实而又直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孕妇生产时所经历的重重困难、生死考验,生育所带来的身体与精神摧残,以及在生育权问题上失语缺位的情境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将社会存在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以一方做出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形式展现出来。

原来生产的中心是女性,但是片中更多是男性在表达和做决定,而女性却很少参与原本属于她们权力范畴内的讨论。李双双的家属一致要求将可能出现问题的孩子引产,与医生讨价还价反复确认孩子健康的概率,丈夫与公公在镜头前陈述各自的理由:不愿意让不健康孩子成为自己一辈子的心病,孩子不健康会影响一家人以后的生活水平,引产是出于优生的考虑而不是逃避责任的不道德……争先恐后的表达彻底抢走了李双双的生育权中心地位,她只能躺在病床上听着家属的争辩默默流泪,丈夫发现之后并未出言安慰,甚至低声呵斥道:“哭什么,别哭了。”

瘦弱的陈小凤为了腹中的双胞胎女儿,在床上横躺几个月甚至不敢翻身,整部影片中也并未捕捉到她有情绪的表情,苍白的脸上只剩下麻木和呆滞,丈夫、大哥、医生都可以决定自己这一次生产,然而她本人只能在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她无法表态也不需要表态,只需要负责孕育腹中的孩子。直至孩子有惊无险地出生,自己能够下地行走后,陈小凤都并未表达过或者可以有机会表达内心感受。农村出身的陈小凤迫于家庭压力生育,这一种思想在教育未深化和思想较封闭的地区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女性缺乏自主感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机会。

孕妇曾宪春生了两个女儿后希望第三胎能生一个儿子,仅仅是为了不落人口实、堵上村民的嘴,冒着风险与伤痛进行剖宫产手术。丈夫在手术室外用手抹着眼角的泪水,颤抖地说着,“我觉得我媳妇她太苦了”。明知生产的凶险与辛苦仍旧为了儿子愿意让妻子遭受多一次的生产之痛,因为在他们看来儿子的社会价值远高于女儿,拥有儿子的强烈愿望让这对夫妻心甘情愿地参加这场生死赌博。

夏锦菊同样已经拥有了两个女儿,六孕两产的她子宫早已伤痕累累,在手术台上命悬一线也要保全子宫,个中想法也许能够推断出来,仍旧是对于生育儿子的执念,她心甘情愿地成为一尊被供上祭坛的活牲,被人剖开、缝合、决定生死。原本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可以自主决定自己是否生育,以及为了谁进行生育,但是社会仍旧存在的男性与女性的价值差异问题让她们变成了一个个行走的育儿袋,她们被错误的观念矮化甚至主动矮化。纪录片以血淋淋的真相揭开伟大母爱伤疤下的愚昧和偏见,让观众得以直视背后的性别伦理问题。

纪录片《生门》不同于传统的医疗题材纪录片,它将医疗技术、医生职业、医院环境等问题作为展现的重点,在坚持真实性手法的基础上借助真实事件的力量,探究更为深刻的伦理问题。导演陈为军选择代表性与特殊性并存的案例用镜头记录了产科医院里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人生百态,在生命诞生与逝去中给予生命最诚挚的赞美,观众在纪录片的真实事件中把握真实与现实的力量。同时也得以将目前在中国发展阶段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缺陷以伦理冲突、抉择等形式展现出来,丰富了中国人在不同时代、视角、背景下的精神面貌、思想特征与人性形象。

猜你喜欢

纪录片伦理家属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