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境下神话非遗姜子牙及其艺术意蕴
2021-11-14JiangXu
姜 旭/Jiang Xu
中国神话源远流长,是扎根祖国山川河流和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之魂,是人们心之所向,也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动画电影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交融的视觉艺术形式,演绎和诠释过许多中国神话电影上乘佳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大鱼海棠》(2016),《白蛇:缘起》(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2019),《妙先生》(2020),给人们和电影产业留下了许多生动形象的神话人物和传统神话故事新编。近期光线彩条屋影业第二部“中国神话系列”动画电影《姜子牙》正式上映,激起新一轮国漫热潮。
一、神话非遗嬗变:从“姜子牙”到《姜子牙》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从《铁扇公主》(1941)到现在近80年,展现出中国神话动漫独特的艺术文化,涌现大批中国式神话故事英雄角色,近几年伴随国漫崛起造就了系列国宝级神话国漫IP,神话非遗为影视产业和动漫产业注入全新力量,不容小觑。融入现代生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姜子牙》3D动画电影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神话角色与其文学形象一脉相承,颇具东方魅力,传承经典且大胆创新。李进宁在《论姜子牙形象的叙事转向及其文化意蕴》(2020)中指出,姜子牙,殷末周初东海上人,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道号飞熊,作为周氏股肱之臣享誉“斩将封神”之称,为后世景仰崇拜,历经千载,其形象伴随历史流变在世代相传中逐渐半人半神化、传说化、神圣化,最后在《封神演义》“众神之神”文学形象的塑造中达到无可比拟的神坛地位;众所周知,姜子牙又名姜太公、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齐太公等,其《封神演义》的神话形象是经后世对历史、传说中的姜子牙形象重构而得,富含的人文精神反映出植根在我们内心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除姜子牙,申公豹、元始天尊、九尾狐等神话角色均延续《封神演义》神话体系。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想要更好地讲好中国神话故事,弘扬民族文化与神话人文精神,势必对故事创新性改编,对角色创新性重塑,借由电影语境和影像符号将时代化的人物形象与传统故事建立联系,从该片主角海报设计可见一斑,姜子牙“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申公豹“你一直是我羡慕的英雄,这次换我了”,苏妲己“魅惑众生,倾国也倾城”,四不相“看尽三界,一生追随”,天尊“神临天下,皆为苍生”,文案标语与人物性格一一对应,姜子牙与申公豹在承袭经典神话文学人物角色之余,增添了相杀相爱命运羁绊的人物关系设定。神兽坐骑作为中国神话的重要元素之一,彰显着神话人物的天界地位和神通实力,四不相即“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片中其脱离静虚宫庇佑的形态设定为萌态犬类动物,与九尾狐殊死一搏时恢复骁勇善战的英姿形象,以嫁衣造型惊艳亮相的小九为全新原创角色,但并非完全颠覆传统经典,一条宿命锁将其与苏妲己、九尾狐的命运关联,同时埋下全片“真相”伏笔,可见电影《姜子牙》角色设定丰富,故事构架宏大,给观众呈现出一个角色丰富、关系交织、人神妖三界恢宏的“封神宇宙”。
影片从姜子牙率领众神战胜狐妖,取得封神大战胜利,在即将受封众神之长时,因一时之“过”被贬往北海悟道思过,开启一段自我重塑的信念之旅和一场解救苍生的信仰之战。作为“中国神话系列”电影,综观故事及角色设定之下,《姜子牙》与《哪吒》存有一定共通之处,两位主角均取材神话非遗经典文学,神话原著中家国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惩恶扬善、替天行道等人物形象及民族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拥有超高国民亲切度;此外,二者角色设定均聚焦“天命”二字,哪吒生而为魔却怀抱赤子之心,“我命由我不由天”逆天改命,是为“声明自我”,姜子牙沦落凡尘却依旧坚守初心,“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用自己的方式成为神,是为“寻找自我”。同为全新“东方英雄”,哪吒更倾向理想化的“超我”形态,姜子牙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三重形态,兼具人神双重属性。影片中去神化后面临多重矛盾与压力,同世间凡人一般也会迷茫与困惑,犹豫不决,左右两难,在天尊与小九之间“天命”与“初心”抉择的纠结,面对扑朔迷离的真相直面自我时的困惑,沦落凡间被世人唾弃承受的诸多质疑与不解,在信仰重塑和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调适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更倾向自己意识存在与觉醒的“自我”形态,投影现实中同样在寻找自我与自我觉醒之间不断循环的年轻人,充满人生困苦与艰难的中年人,大彻大悟以超然态度面对世界与死亡的老年人,极具现实共鸣和现实意义。影片以“坚守初心”为主线,以“寻找自我”为切入点,在保留姜子牙人物艺术气质的同时输出初心的时代价值,既是神话电影对传统神话的继承与创新,也恰如其分地实现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人物形象与影片主旨彼此得以升华。
二、神话意蕴表述:《姜子牙》及其艺术意蕴
许世虎、周茹冰在《神话题材在动画中的“民族化”发展探究》(2013)中指出:日美两国的神话动画题材既有源自本土宗教思想信仰和传统宗教文化,也有取材中国神话,可鉴神话非遗于动画电影灵感来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动画电影亦是神话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最佳路径,二者的结合须与时俱进,符合且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动画电影作为一种思想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具有自然承载精神文化内核的特质与功能。无论是学界观点还是市场实践均印证出:中国动画电影除了在题材及人物方面亟须创新,把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美学思想重新归纳和梳理融入作品,既能保持当代观影者对影视艺术的视觉审美需求,又能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传承,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封神演义》《山海经》等经典文学考究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大到场景借鉴如姜太公墓穴、苏州园林北海酒馆、北海景观等,小到参考出土文物设计纹样及法术等视觉符号,如根据《山海经》神兽“腾蛇”创作的由枯骨与冤魂所聚集的腾蛇,先秦时期《韩非子·难势》有云,“飞龙乘云,腾蛇游雾,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龟虽寿》《尔雅·释鱼》《灵蛇铭》《淮南子》(《渊鉴类函》卷四百三十九引)等均有记载,此蛇无足腾游于雾中,后被冠以此类比喻手法,再如片头九尾狐置身鲜红美酒极其奢靡的场景设计,与商纣荒淫腐化“酒池肉林”的典故呼应,《辞海》有云:“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见《史记·殷本纪》”,借由如此严谨考据的设计,力图还原中国古代人文景观,呈现真实可信的封神世界,以国风之美激起观众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自由充盈,诗意盎然,识书晓仪,崇高地形成了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和舍生取义与品重懿范的英雄气宇,生生不息与大气深邃的艺术氛围。当代不乏用东方美学诠释新东方主义的影视艺术家及作品,叶锦添在《叶锦添的创意美学》(2016)中谈到,他每次的电影与创作都试图寻找不同的角度,从更多的方向理解东方美学,诠释古典诗学的韵味与现实交会的形而上世界景观,张艺谋作品《英雄》用水墨丹青的色彩意境勾勒出电影画面和角色内心幽远的艺术格调,展现了中国水墨画色彩的独特视觉风格,传递了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与传统思想,以及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理想。中国动画电影在东方美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尝试,2020年7月31日上映的《妙先生》通过写意二维水墨画风打造出彼岸花海、千佛窟等奇幻场景,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姜子牙》开场也有一段非常独特的二维段落,将3D技术与2D画风结合,呈现一种沉浸式的传统艺术视界。美在意象,《姜子牙》的美学呈现秉承了中式审美的意境,影片中极致的对称美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昆仑斩妖台、十八万阶天梯、日落归墟、十二金尊等众多场景均完美对称,蕴含“中”式自然均衡之美,基于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中”上下左右中轴对称,形态端正,结构严整,在儒家文化对“中”的升华影响下,建筑、器物、诗词、汉字等传统艺术无不追求对称之美,其影响在建筑艺术中体现得更为深刻,淋漓尽致。如十八万阶天梯庄严宏美,彰显天尊天威,暗合了姜子牙不尊天命,反抗天道,拯救苍生的艰难险道。一桌二椅式的“留白”东方美学在影片场景构筑中起到了凸显艺术意蕴和烘托故事氛围的作用,东方美学十分关照意象传达,服饰、纹样、发束的聚散、疏密、虚实是满溢对比空白惯用的视觉手法,日本著名漫画家尾崎南《绝爱1989》、BRONZE
诸多作品惯以指甲、泪水、眼睛等元素尤其主角长发,交织在一抹抹血红画面中,充满浓烈死亡气息的暗黑美术风格造就其独特的审美视感,日本第四代少女漫画家翘楚CLAMP的“留白”艺术在神话题材动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善将衣纹和发丝线条进行提炼设计,对比周围环境空间产生空灵唯美的意境美和空间美。异曲同工的是,《姜子牙》中主角的服饰、衣纹、发丝,背景植物、山峦、祥云等周围环境事物的形态、肌理纹路丝缕、动势运向,契合原本明暗对比细腻、色彩空间层次流动变化的场景空间,用并非刻意的实景营造生成眼与心、肉与灵的虚景互动,祥云密布,萦绕姜子牙周围,烘托“太公在此,诸神退避”的磅礴气势。天尊万缕金光长发,头饰“三花”状似榕树,犹如天河飞流落九天,尽显高处不胜寒的仙境之韵;玄鸟带走冤魂,蔚蓝的荧光交织长空,观感稍纵即逝,内心意味深长,描绘出一番无形的东方美境。《姜子牙》之后“中国神话动画电影宇宙”初现,影片提出了“一人即苍生”和“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神”等全新理念,既是对神话传说和文学经典的解构、创新和颠覆,也是探索神话非遗满足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有益尝试。近乎完美的3D动画技术,融合兼具东方美学与深刻内涵的二维艺术意蕴,为《姜子牙》照亮封神之路,未来期待更多的经典神话IP搬上大银幕,讲述中国神话故事,构建中国神话宇宙,展现诗意化东方影像风格,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神话非遗基因及其人文精神在时代流变的过程中以电影的艺术形式和叙事美学散发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