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政新闻要“活”起来
2021-11-14李娟
□李娟
电视时政新闻是对我国经济生活中新近或已经产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得到普遍关注。随着受众群体得到信息的方式愈来愈多,受众群体对电视栏目的要求,尤其是对时政新闻节目的要求也持续提高。传统式的电视时政新闻在内容、形式、语言及其时效等层面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要求。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时代,电视时政新闻必须创新以及改进报道的形式,持续提高形象化、具体化、易懂性以及及时性,提高传播价值和社会发展实际效果,以促进电视时政新闻的收视率提升。
电视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式“宣传”理念的渗透,时政新闻自始至终紧紧围绕领导干部而“转”。因此,许多人觉得时政新闻便是政府部门的“传声筒”,在心理状态和感情上难以接纳,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要收看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新闻报道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时政新闻更是如此,它是地方党委政府与众多老百姓之间沟通交流的一座桥梁、一个枢纽,不但要为广大观众传递政府部门的现行政策、战略方针、理念及其决策部署等,同时还需要体现老百姓的呼吁和盼望,真真正正具有上通下达、解疑沟通的作用。
此外,与别的类型新闻报道对比,时政新闻的要求更严、更高、更多。因而,以服务领导干部,让领导干部令人满意为宗旨,一味地用单一化的方式和八股的撰稿方法去呈现时政新闻,以高姿势“强迫式”地散播领导干部的政务服务主题活动,不将镜头指向老百姓,不将大量的新闻报道板块交给老百姓,结果只有被广大老百姓抛开。这不但达不到宣传的目的,并且还会持续加深老百姓心中的刻板印象,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电视时政新闻实现民生的必要性
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的必要性,反映在电视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电视时政新闻完成民生化能够持续达到人民群众参政的要求,进一步确保普通老百姓的时事政治自主权,满足人民群众对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的期望。与此同时,广大群众能够充足了解各个地方党委方针政策的实现情况、权益趋向及其实行的对策、流程,有利于群众相互配合好地方党委政府,主动执行各个地方党委政府的行动,保证政令畅通。
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一些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持续增加,群众迫不及待想掌握政府相关部门对有关事情的处理方法、处理流程及其事件的处理结果等情况。在这类状况下,促进电视时政新闻与政府部门、群众互动的交流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消除群众的焦虑合理降低谣言的散播,并且有利于广大群众主动回应政府部门呼吁,实行政府部门法令,进一步塑造政府部门权威性。
有助于改善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伴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群众对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道路、地道管网、文化教育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有时候因为政府部门法令没有达到全透明、公开、公平,使一部分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行为产生误会,有时候还会造成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建设拆迁方面,群众与政府部门中间存有非常大的分歧,乃至发生团体上访等情况。电视时政新闻假如在地方市政府每一项现行政策颁布的时候,达到及时性、实效性,就可以突显民生关爱,同广大群众实现互动交流,充足掌握群众的真正想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能减少分歧、促进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关联。
电视时政新闻的创新途径
电视台新闻报道是地方党委政府与老百姓沟通交流的桥梁、枢纽。时政新闻报道不但要及时、精确、生动地传达好政府政策、战略方针及政府部门对时政问题的观点、理念等信息内容,与此同时还要体现好老百姓的众多呼声和盼望。可是,现阶段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既不能有效达到党委规定的宣传目的又不能达到老百姓所愿,因而时政新闻应当从内容、形式、语言、时效、体制及其理念上加以改进和自主创新,做好、做“活”时政新闻。
创新报道内容。报道内容是时政新闻的重点与核心,时政新闻大多数与国家政策以及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影响到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改善报道内容,另一方面从活动中挖掘新的报道主题。依据活动形式不一样的时政新闻一般分成会议新闻和调查新闻报道两大类。就会议新闻来说,受活动自身限定非常容易给人一种视觉疲劳,要想赢得受众群体的关注度,报道内容就看起来至关重要。报道内容要坚持“革除官话大话、传送需求信息”两大标准,一方面整理大会具体内容,对“本次大会要传送哪些现行政策、有哪些新的信息内容”等进行汇总;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到群众的要求,对“统战部门应当掌握什么、普通百姓想要知道哪些”等方面,保证心里有数,找寻会议内容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的点,真真正正充分发挥党与群众之间桥梁的功效,促进党的决策部署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创新报道形式。报道形式是时政新闻的关键媒介,是最后在电视上的实际展现,可以直接决定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包含报道规模、报道构造、报道形式)。时政新闻可以增加同期声的应用,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有效性和感召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领导人活动时常常添加现场同期声,既营造了领导干部亲民实干的形象,又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活”力,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民生化程度,让观众更容易接纳。
创新报道语言。时政新闻要创新语言表达。时政新闻的语言特点应该是具备民生化、真实性而且是浅显易懂的,在新闻中除了要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还需要在这个宏观架构上更为精益求精地叙述。例如,在报道某一个大会时,除了详细介绍大会的基本内容复原真正的大会现场外,还需要留意用文字语言说明一下大会要传达的重点内容,如某领导较有意思的讲话能够作为报道的闪光点,不但要表现出该领导的特点,而且根据关键点还能够提升时政新闻的真实度。
创新报道时效。电视新闻节目从表层上看是根据电视终端设备播放的新闻报道,可是其采编播工作全过程和工作方式早已不限于电视的技术方法,逐渐融合了多种新闻媒体方式,这为新闻节目创造了多元化的方式,为提升新闻节目的及时性给予了无限空间。例如,新闻节目可参考互联网媒体的及时播放方式,用屏幕飞字的方法进行24小时不间断播放;利用广播媒体“先发制人”的优点,针对并未进行后期图像处理的稿子进行口播;利用手机媒体灵便快捷的特性,在新闻热点并未消失、记者并未回到电视台的状况下,用微信、微博进行即时的小型化直播;借鉴报刊的版式设计理念,对电视画面进行分配和运用,在屏幕下边标明访谈目标、报道记者,列举文章标题,用行走字幕报道新闻。其中,文章标题的字体大小较以往更显著,显示屏左下方也分成三行字幕,分别为新闻报道发生地或板块名、日期与星期几或频道名、时间。
创新报道机制。优良的机制是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确保长期性高品质播放的有力保障。当今,电视台新闻节目应当不断完善访谈和采编流程。首先,在访谈层面必须创建健全的紧急事件快速响应和紧急融洽机制,避免在突发性访谈任务时乱成一锅粥,见谁找谁随意拉个“壮丁”代替,这样不但降低工作效能而且难保证新闻报道的品质。其次,在采编的应用层面必须提升采编队伍的管理,要提高对撰稿的重视程度,有效配置采编队伍。例如,某台一档长达三十分钟的时政新闻仅有两个采编配置就看起来少得“可伶”,每天只有疲于应付新闻头条、各种各样新闻述评,根本没时间顾及这档时政新闻的方案策划等工作。
结语
总而言之,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将来的报道中应当取长补短,以与众不同的资源优势,以最适合老百姓收视的习惯的报道形式,报道老百姓赞不绝口、内容丰富、生动的新闻。这样才可以吸引住和留住观众,电视时政新闻才有发展空间和发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