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视域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传播的现状与创新
2021-11-14符家宁
□ 符家宁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守住人民的心”的制胜法宝。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时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孕育到诞生,由发展到成熟,以鲜明的中华基因融进中华民族之骨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独特的政治特色。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力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5W视域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现状
拉斯韦尔的5W理论是传播学界最为基础的传播研究理论,以5W理论展开,从传播的主体、受众、内容、渠道与反馈五个方面剖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现状。
传播主体:人民代表大会与各地区的人民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全国人大的领导下,各省、市、县分别设置地方人大常委会。各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肩负传递人民建议、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负责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所需、所求、所想、所愿。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主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与各地区的人民代表本身。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是具有政治性的组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存在基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人民代表大会通常由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组织举办。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地方人大,其大会的举办目的都是行使人民的政治权利。三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参与人员是以其政治身份参加,非个人职位。其次,人民代表具有人民贴近性。人民代表是由人民共同投票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人,因此人民代表不仅代表人民也是来自人民。而且,人民代表的工作任务就是上传下达,是人民心声的扬声器,是人民与上层决策人之间的沟通枢纽。因此人民代表就必须与人民亲近,与人民生活贴近,与人民联系紧密。最后,人民代表的履职路径在新媒体时代多种多样,但是最终的履职目的始终不变——那就是接近人民、了解人民,表人民之言、解人民之困。人民代表具有身份多元性,身份多元是人民代表的一个基本特征,因为人民代表来自人民群众,每一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具有成为人民代表的平等权利与潜力。只要通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的人民代表,那么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就只有一种身份就是人民代表。人民代表身份的多元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广泛性的基础,只有具有较强广泛性的人民代表大会才能代表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意见。
传播受众:人民群众。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也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与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的保障。因此,人民应当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决议与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对象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传播对象则以地方居民为主。二者的传播对象具有高度一致性。人民群众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受众呈现广泛性、历史性与差异性的特征。
人民群众具有广泛性、历史性、差异性。首先,广泛性是指地域范围之广、幅面之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对象是忽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等特征,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视域下,他们只有一个共同身份——人民群众。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本质是指对社会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群众共同制定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人民群众在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定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最后,差异性是指人民群众的个性。细而谈之,每一位人民群众都具有各自独特个人的经历,其中包含了性格、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差异,构成人民群众的差异性。
此外,人民群众在人大制度的传播过程中呈现主动诉求,被动接受的特点。主动诉求是指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人大代表反应,寻找相关组织机构帮助解决。而被动接受则是指人民群众对人大制度的传播内容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传播处境。如何让人民群众主动关注人大、了解人大、掌握人大、监督人大,是当前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都需正视的问题。
传播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精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内容以其制度内涵与制度精神为核心,展开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人大代表的履职范围及职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新要闻及会议精神的传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精神就蕴含其中。
根据各省市人大新闻网站的内容设计,其传播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大的政治工作决议、人民代表大会的举办情况、人民代表的考察与调研活动等。其中,以人大的政治工作决议为主要宣传内容,包含地方人大的人民代表的工作,立法工作以及监督工作等。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的传播,在人大的新闻网站设计中,多以竞赛答题、小知识测评等形式存在。
另外,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传播内容设置有人大要闻、履职通道、微信矩阵三个主要类别。人大要闻的传播内容基本与其人大新闻网站的政治工作决议一致,履职通道则是为地方人大代表设置的便捷履职渠道,微信矩阵是上级人大对下级人大的链接。另外,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多为转载,少有原创标识,发布频率较为稳定,发布量较大,但是浏览量较低。以“北京人大”为例,其仅有一篇原创内容,日均发布量为6-7篇,其每篇文章的浏览量约在15-100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号多存在运营困难、互动不足等问题。
传播渠道:一微一端一网一刊。新媒体时代万物为媒,社交媒体崛起,各种媒介形式的传播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传播渠道建设则是以网络站点为基础,搭建微信公众号、手机移动客户端等网络传播方式与人大期刊与公报等纸媒传播方式“双管齐下”的传播网络,统称为“一微一端一站一刊”。此外,也有不少地方人大,例如湖南人大建设有人大的今日头条账号,江苏人大、贵州人大、广西人大、四川人大等设有抖音账号,河北人大建设有人大的H5与图解视频新闻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
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不仅有责任反映人民群众的困难与问题,同时也有义务向人民群众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网络站点、报纸期刊不仅是人民代表的履职路径,人民代表大会公布相关决议的渠道,也应当是人民群众了解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窗口。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各省级、市级、区级、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建设不足、互动有限、运营困难等问题。地方人大网站会通过在首页设置资料库与知识竞赛问答的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知需求,但这种认知满足依赖于人民的主动性,主动认知的发生概率较低。
传播反馈:意见回访与评价。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群众建议与意见的集中表达场所。当人民群众通过意见表达手段发表自己的建议后,其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重视并予以解决,就需要设置固定的传播反馈渠道。人民群众的意见提交途径与人民代表收集意见的途径存在一定重合。通常,在网站中设置了群众信箱,填写相关信息后可以直接反映群众意见,但并没有明确注明是否存在意见反馈通道。在微信公众号中,其菜单栏虽然可以直接输入群众意见,却没有明确注明意见反馈渠道是否有效。即使群众意见的最好反馈就是切实的行动,但意见反馈渠道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外,新媒体时代的反馈不仅是人大应当告知人民群众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还包含人民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这是各级人大在传播过程中所缺失的反馈机制。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解决之后,结果不仅在法律与道德上有一个合理的解决,还要获得人民群众认可。
破壁与出圈:人大制度的教育与宣传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因此,打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僵化的教育壁垒,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以新的话语模式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时代下的认知出圈。
破壁:人大制度的教育创新。通常,人大制度的宣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教育,一种是媒体宣传。前者是将人大制度融入课本进行基础教育,后者是将人大制度的展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宣传。无论是前者的基础教育还是后者的形式展现,在传播效果方面都存在无法忽视的问题。基础教育面对的受众群体是学生。在学生阶段,因理解与认知有限无法深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识记是最直接也是基础教育中最为普遍的认知方式,而且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传播效率较低,传播效果有限。学生的认知限度与传播内容就无形地在传授过程中建立了传播壁垒,阻碍人民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认知,使人民群众的认知止步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的认知层面,而难以深刻理解其二者存在的精神意义。
打破课堂教学的固化教育模式,在基础教育中采取课本学习与模拟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实现制度教育中的破壁,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认知与认同。学生通过课本的理论学习,积累理论基础,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知基础。学校内成立学生代表委员会,每学年开设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模拟会议,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给学生沉浸式体验,深化青少年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学生代表委员会了解学生对学校的看法与期待。通过学校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不仅带动学生家长参与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也可以由此让学生家长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深入地认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传播范围与传播效果。针对我国青少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育模式破壁,在青少年认知限度中以最恰当的形式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青年学生生活相关联。
出圈:人大制度的宣传创新。目前,最基本的宣传模式就是对人民代表大会新闻事件的策划。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期与后期,主流媒体都会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但是这种宣传方式无法检测传播效果。因此,人民群众对人大制度的认知程度及态度是模糊不清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无目的式的宣传关键在于宣传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并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纵然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二者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含国家制度的核心与基本原则,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的原则以及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职责和关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人民代表的履职与人民群众的立法与监督工作内容等。因此,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内容之一。
创新人大制度的宣传形式,融入新元素吸引青年目光聚焦人大制度。新媒体时代,出现多种媒体传播形式,例如:短视频、图片新闻、数据新闻等,还涌现了其他媒体技术,如VR、AR、H5等。利用新媒体传播形式,丰富人民代表大会的呈现方式;新媒介技术的助力则可以帮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进行有目标性的精准传播。以短视频为例,制作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题的知识课堂进行碎片化的传播,在高校大学生中推广。设计虚拟的人物形象并将其命名,打造人大制度的IP,融入亚文化元素,在青少年亚文化的平台及群体中推广,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叙事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人大制度的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在亚文化元素与政治性元素的融合过程中,应当把握其中的平衡,需要形神兼具,不可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