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弹专家2》成功在何处?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乘风

陈 杰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32)

一、内容:着重强调人物情感的悬疑片

近年来,大量资金涌入电影行业,回报率高、产出快、低风险的类型片首当其冲。大量同质化的类型片使观众审美疲劳。如何突破类型片的瓶颈,也成了当今电影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拆弹专家2》在上映之后,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其成功之处在于重视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一点着重体现在叙事上。近些年的香港警匪片都注重讲故事,例如《使徒行者》《廉政风云》《低压槽:欲望之城》等。这些电影的创作特点都是预设冲突点,在此基础上带入人物、情节。友情、爱情与亲情在这一类影片中没有起到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使剧情拖泥带水。众多类型片雷同化的故事情节引人反感。本片以人物情感为基点,注重运用悬疑手法,是成功的新型的商业片。

(一)人物关系、情感复杂化

用事件塑造人物,继而以人物升华故事,是一种高明的选择。影片结合潘乘风的回忆、好友董卓文的讲述与前女友庞玲的回忆,在展示事件的基础上刻画潘乘风这个人物。矛盾的叙述让事件变得扑朔迷离,而主观镜头的运用强化了观众对潘乘风的认同感,三人之间对立的叠加、悬疑感的增强使剧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影片中穿插的潘乘风社交平台上为零的点赞数与下属在抗议时对两人的不同态度等细节场面都侧面展示了潘乘风与董卓文两人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多线性结构与丰富的人物情感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影内容变得繁琐,但同时,也完善了潘乘风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二)剧情角色塑造悬疑化

在电影文本中,潘乘风的身份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拆弹专家、残疾的犯罪分子、失去记忆的残疾人。第一阶段,潘乘风的身份是导演所呈现的,即在文本时空第一层发生的。由此,观众可以理解为这一段内容里的潘乘风是真实的;第二阶段,导演跳过叙述过程,转而选择文本中两个与主角关系亲密的角色讲述潘乘风。这一阶段是回忆式呈现的,即在文本第一层(影片中真实可信的时空)基础上延展的第二层。观众只能通过认同潘乘风,被动地从两个讲述者处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第二层的潘乘风形象是模糊不可知的。由于两人的叙述存在矛盾,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两人讲述的共同点,即这一阶段的他是残疾的犯罪分子;第三阶段具有二重性:一部分与第一阶段相同,是导演所直接呈现的,但同时它也是第二阶段的延续。由于第二阶段的模糊性,第三阶段同时也是模糊的。第二阶段所赋予的模糊性与第三阶段自身所呈现的现实性构成矛盾运动,从而推动剧情发展。而观众也只能继续通过认同潘乘风的方式参与剧情的发展,继续沉浸在导演创造的“迷宫”内。这使观众获得了极大的参与感。

二、形式:时代下的作者性写作

将邱礼涛称为作者导演是毫不夸张的。他一系列的作品都具有一以贯之的造型设计与若隐若现的亲近时代的人文关怀。科班出身的他拥有系统全面的专业电影知识,对社会文化变迁具有敏锐的嗅觉。邱礼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三部经典cult 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是他早期的习作。一般来说,cult 影片因为其制作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而不会被主流的电影市场所接受。然而,在笔者看来,cult 影片是介于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的一个片种:相较于商业片,它因为低成本及相对固定的观影群体而保持着创作的独立性;相较于艺术片,它没有将重点放在思想深度及艺术创新上,本身所涉猎的次文化领域使之比艺术片拥有更多的观众。并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指导创作这个片种的机会,而它的相对自由性则给予了创作者充足的发挥空间。从邱礼涛早期极具代表性的cult 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一以贯之的创作特征。

(一)造型参与叙事

造型,在这里涵盖了布景及化妆风格,甚至包括表演风格、灯光效果、镜头构图等。《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中的运镜方式极具冲击力,普通影片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完美地呈现出来。在一场展示黄秋生饰演的王志恒斩肉的戏份中,观众通过镜头并没有直接看清楚他是如何砍肉的。导演选择迅速地将镜头推进王志恒,使他的脸逐渐占据整个银幕,充满了压迫感,这之后随着每一次的手起刀落,导演通过画外音准确传达了东西被一刀斩断的信息。与简洁明快的手法相比,邱礼涛的镜头空间则显得“小气”与“突兀”。他总是积极地选择狭小紧迫的空间,从而营造紧张的氛围,比如《拆弹专家2》开头一段狭窄的过道与充满杂乱电线的房间。邱礼涛经常用独特的拍摄方式冲击观众的视觉,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时代性的关怀

电影从来不是作为本体所独立存在的,它的创作者们都是以社会性为本质属性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因此,电影是社会的电影。邱礼涛的作品完美地论证了这句话。作为香港本地人,他经历了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这一重大事件。敏锐的文化嗅觉让他持续关注社会的矛盾冲突,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与《伊波拉病毒》用接近病态的方法细致展现经济繁荣表面下最底层不入流的人物。《的士判官》批判当时的士乱象,在影片中,一个善良的上班族因为切身经历而转变为法外执法者。这几部影片充斥着血腥与暴力,但这些犯罪者们也照见了这个社会永远照不到光的地方。不能否认,这些作品的形式是大于内容的。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在充斥着无数复制粘贴的作品中,当观众疲于欣赏这些电影创造的千篇一律的梦幻世界的时候,邱礼涛向现实取材,在暴力中加点“良心”。这种电影综合制作理念是难能可贵的。在主流商业片中,尽管不能用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些社会痛点,但是他依然努力呈现社会及人性自身的复杂一面。如果说《拆弹专家1》是面孔模糊的题材之作,那么《拆弹专家2》则鲜明地呈现了国际恐怖主义盛行之下的香港,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发生在香港的动乱。导演通过虚构极端组织,大胆颠覆现实与秩序,模糊了影片中角色的身份。刘德华饰演的角色既是正义的警察也是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为了破案,警察也会采用非正常手段……正如潘乘风所缺失的第二层记忆是由他人之口所叙述的、不可知的一样,狂热的极端组织所信奉的苦难、破坏并不会给香港带来好的生活。

三、眺望:香港导演的未来之路

近些年来,大量的香港导演如林超贤、刘伟强、李仁港等,来到内地参与电影制作。凭借丰富的类型片制作经验,再加上充足的内地资金支持,他们制作出了一批兼具观赏性与艺术性的成功作品。《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等影片的成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电影拍摄机会,不论是传统的商业类型片还是新主流电影,他们都曾参与制作。然而,近两年来,不论是票房还是观众口碑,这一批香港导演的影片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比如林超贤导演的《紧急救援》的票房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究其根本原因,他们的“老毛病”又犯了。笔者在上文曾提过,缺少对人物、情节、社会思想的深刻挖掘是香港类型片的致命问题。拍摄了成功的作品之后,他们显得急于求成,以至于新拍的影片中的人物复归于类型化、套路化,而且这些电影放弃了对时代、社会症候的观察。这和内地观众的观影需求背道而驰。因此,这些影片票房惨败。

除了以上几位导演,唐季礼导演的《急先锋》在国际上的成功案例也值得研究。这是一部以贺岁档为目标的传统类型片,依然是唐季礼加成龙的组合,虽然因为无法摆脱类型片的陈旧模式而导致中国票房滑坡,但却在多个国家大受欢迎,尤其在俄罗斯更创下了开画银幕超1000 块的记录。《急先锋》之所以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龙本身的号召力起了极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一方面,唐季礼拥有成熟的类型片制作经验;另一方面,《急先锋》体现了“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影片中出现了不同肤色的人、不同国家的美丽景观,主角团队在执行任务时充分发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这是中国倡导并积极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影片中的体现。需要明确的是,类型片的目标对象是观众,电影制作者不能将影片与观众对立。尤其在疫情背景下,电影制作者更要尊重观众的观影需求。事实证明,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上,只有把握观众的口味,尊重市场规律,电影创作者们才能创作出兼具观赏性与艺术性的作品。

四、结语

《拆弹专家2》的成功不仅因为对剧本进行了细致打磨,更在于导演邱礼涛运用了成熟的拍摄手法,细致入微地观察时代。《拆弹专家2》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市场的热烈反响似乎还在宣告着香港电影“未死”。但是,我们更应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内地与香港合作的优势,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大背景下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

注释:

①资料来源:电影《急先锋》官方微博,https://weibo.com/u/6863726144?nick=%E7%94%B5%E5%BD%B1%E6%80%A5%E5%85%88%E9%94%8B&is_all=1#_rnd1612066378091。

猜你喜欢

乘风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冰雪文旅乘风起
李彬:勇立潮头乘风行 奋力拼搏创大业
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春芝堂 乘风而上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
似是故人乘风来
百鸟为衣,乘风而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