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阅读融合探究学生多元学习能力培养
2021-11-14陈丽霞
陈丽霞
(泉州实验中学丰泽附属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关键词理解
音乐属于艺术范畴,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听觉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 版)”中,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第一、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第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第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第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第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而在“关注学科综合”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传统的阅读就是识字阅读。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定义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型的电子媒体都在进行着有声和无声的阅读。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有声书,都将长期存在,用想象力去阅读,产生阅读快感,体验阅读的乐趣,不同的阅读方式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在小学阶段,阅读更倾向于传统阅读。纸质版的书,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静心思考问题的习惯、总结经验的习惯、做文字记录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培养,都将成为学生具备多元学习能力的基础。
“融合”一词,英语为“integrate”,意思是:“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此外还具有“综合、集成”等意思,但它的主要含义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整合或融合可以使系统内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作用,这个过程会生成一个新的事物。
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 版)”中,强调音乐与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以及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实际上就是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本文从音乐和阅读融合的视角探究学生多元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音乐课程教学实践,使学生慢慢习得多元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乐观、勤于思考的学生。
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处处体现着阅读
(一)歌词阅读体现音乐阅读
在歌曲演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文字阅读的基础上熟悉歌词。通过歌词的阅读,理解歌曲情感,学生在尊重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完成歌曲演唱学习。
例如:湘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第一段歌词:“我们美丽的家乡就在日喀则呀,哎索哎索马里拉,就是日喀则呀”。本段歌词告诉学生,他们的家乡在西藏日喀则,教师让学生提前读一些与西藏日喀则相关的书籍或者资料,熟悉西藏日喀则。第二段歌词:“我们欢乐地舞蹈,我们尽情歌唱,哎索哎索马里拉,我们尽情歌唱”。通过歌词可以知道他们在开心地唱歌跳舞。于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乐谱,掌握旋律、节奏和节拍特点,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二度创作,完成歌曲演唱学习。
(二)乐谱阅读体现音乐阅读
在演唱或者演奏乐谱时,读谱唱谱,是一种音乐上的精准阅读,要细致准确。掌握音乐技能技巧,需要反复进行阅读和练习,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湘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歌曲《小骆驼》,本曲旋律优美,速度稍慢,出现次数比较多的音有:la、mi、re,旋律主音落在la 上,是c 自然小调,节拍是四二拍。旋律共有38 小节,共分3 个乐句,第一乐句8 小节,第二乐句16 小节,第三乐句14 小节。通过简谱认读,学生可以找到旋律相同的小节,在第一乐句中,5-8 小节的旋律重复1-4 小节的旋律,第二乐句17-24 小节的旋律重复9-16 小节的旋律。第三乐句前八小节旋律由低到高,后六小节旋律再由高到低至结束,没有重复旋律小节。掌握三个乐句的旋律体现了精准阅读与音乐的融合。
(三)音乐听赏体现音乐阅读
在音乐听赏教学过程中,聆听音乐和介绍作者背景等内容是一种对人物、剧情和音响等方面的阅读,感受人物和故事情节等音乐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与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在学生大脑中留下记忆和情感体验。
例如:湘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歌曲《我爱我的家》,学生通过聆听和观看画面,深刻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真实。画面中有爸爸、妈妈、姐姐和弟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学生边听边唱,通过歌词内容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对温暖幸福的家产生亲身体验与共鸣,让学生身心愉悦。而音乐旋律优美舒缓,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听赏带来的内心体验和快乐。
(四)音乐知识学习体现音乐阅读
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有些音乐知识需要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如,歌曲的节拍、调号以及情绪术语、连音记号、重音记号、力度记号等。这些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加以记忆,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如演唱或者演奏,从中体验学习音乐知识的快乐。
例如:湘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歌曲中有渐强和渐弱的强弱力度记号。通过浏览乐谱,获得节拍旋律等信息,如:四二拍,F 大调。旋律共有16 小节,8 小节一个乐句,共有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后四小节由弱到强,强收;第二乐句后四小节由强到弱,弱收结束。教师用与强收力度相关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想象小马车从远处跑到了自己面前,距离很近,声音很大;而弱收,则让学生想象小马车逐渐跑远了,声音越来越小。学生理解渐强和渐弱力度记号之后,能演唱出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对比效果,使得学生演唱歌曲的情绪更加饱满。
三、音乐、文化与阅读相融合,提升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效果
音乐课程教学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活动,每个教学内容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而广泛阅读让学生对所学音乐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产生认同感。教师应主动做好低年级学生音乐课程学习中相关文化内容的设计引导,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与音乐课程相关的文化内容,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这样,学生学习音乐课程时就会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例如:湘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新疆民歌《阿凡提骑驴》,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文化背景介绍:第一、阿凡提的故事;第二、新疆简介;第三、歌曲来源介绍等。在学习纳西族歌曲《阿里里》时,教师准备一些关于纳西族生活以及传统节日、服饰等的内容介绍,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纳西族歌曲。
四、音乐与阅读融合,培养学生多元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音乐阅读的能力,构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阅读,找出二者创作的规律。学生根据二者创作的规律编创适当的歌词。而编创歌词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湘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歌曲《打花巴掌》,歌词:“打花巴掌的一月一,我们一起做游戏。打花巴掌的二月二,我们都是好伙伴儿。打花巴掌的三月三,山外山花赛牡丹。”根据“一月一、二月二和三月三”的歌词规律,编创“四月四”和“五月五”的歌词,学生编创的歌词如下:“打花巴掌的四月四(或五月五),我们一起放风筝、我们一起去看花、山上花开真美丽、满山花开笑眯眯、我们一起去采花、我们一起去郊游、我们一起去踏青、我们一起去玩耍”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认可和喜欢的几句进行集体演唱。学生在积极参与阅读与编创的过程中,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二声部歌曲和多声部器乐合奏等内容。这些内容是通过精准阅读理解之后,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
比如:湘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歌曲《金铃铛》,本曲中有两小节是二声部旋律,学生首先听辨出两个小节的旋律与齐唱不同,然后学唱旋律,最后分组、分声部进行演唱。
在多声部的器乐或者合唱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谱,明白每个声部的节奏和旋律,分组、分声部练习之后进行合练,让学生学会看指挥,懂得集体协作、积极配合,培养学生在器乐合奏或合唱实践中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展开。音乐课程教学主要有演唱、听赏、律动和音乐知识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都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评价音乐,体验和感受音乐以及懂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了解音乐与文化的共生关系。通过学习、体验和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对音乐美的评价标准。
(四)培养学生做学习记录,不断总结、反思和记忆的能力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传授音乐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学生虽然已经认识这些音符了,但放在不同的歌曲中,很难弄清楚时值,教师可以利用声势读法让学生掌握节奏,利用柯尔文手势让学生记忆音高,利用简单抄写让学生掌握简谱的书写方式以及利用反复歌唱让学生记忆旋律和歌词,慢慢培养学生总结、反思和记忆的能力。
注释:
①摘自《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2-4 页。
②定义摘自2009 年6 月东北师范大学周旅游的硕士论文《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第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