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戏剧编排中吸引观众入戏的策略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戏剧游戏幼儿

袁 湘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隆昌 64215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幼儿戏剧是幼儿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既可以供幼儿观看,又可以让幼儿直接参与表演,能很好地契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倡导的以幼儿为中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幼儿戏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学龄前的幼儿观众。在最快的时间吸引台下观众入戏是衡量和评价幼儿戏剧改编和排演水平的重要指标。在2014 年,张霞就台上幼儿演员的入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主要在其思考的基础上,反思当下幼儿戏剧编排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幼儿戏剧编排中吸引观众入戏的策略。

一、幼儿戏剧编排的问题及原因

优质的幼儿戏剧能够拓宽幼儿的认知范围,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当下幼儿教师在幼儿戏剧剧本的创编和剧目的排演方面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不会挑选优质的文学作品,改编幼儿戏剧剧本能力欠佳,幼儿戏剧剧目的排演经验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在校学习期间,幼儿戏剧的创编和表演的课时安排较少,幼教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未达到合格要求。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涉及幼儿戏剧的课程为《幼儿文学》和《幼儿戏剧的创作与表演》。其中,《幼儿文学》只有4 课时涉及幼儿戏剧,2 课时是概论,2 课时分别是鉴赏和改编。选修课《幼儿戏剧的创作与表演》为28 课时,但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只有100 人左右,课程覆盖面不广。学生也因为这是选修课,加上已经初步学习过幼儿文学中的“幼儿戏剧”内容,课堂积极性明显不高。科任教师因自身经验水平不足,在授课内容上也存在重难点不突出等问题。二是幼儿戏剧的创编与排演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一线教师在幼儿园排演的机会较少。在排演中,幼儿园通常照搬一些老掉牙的剧目,没有创新性,对幼儿的吸引力不足。

二、吸引观众入戏的策略

幼教工作者在进行剧本改编和剧目排演时,充分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具体运用以下策略,可以帮助幼儿观众持续集中注意力,实现开场入戏,表演中不出戏,到结束仍回味戏的效果。

(一)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改编适龄的优质文学作品

3-6 岁年龄段的幼儿具有注意力易分散、生活经验不足等特征。幼教工作者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要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选择适合幼儿的作品,再进行创造性改编,满足幼儿对纯真、游戏、温情的全身心体验,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培养幼儿的语言和想象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愉悦幼儿的身心,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

(二)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提升幼儿角色意识

通过与观众对话或给予观众任务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当下的任务和使命,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满足幼儿表现自我的欲望,实现其沉浸式的戏剧体验目标,进一步深化戏剧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编演了大型恐龙童话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剧中的霸王龙一出场就让台下的小观众猜测自己是谁,哪里有吃的。木偶剧《五彩小小鸡》一开场,鸡妈妈就向台下的小观众提出帮忙守护蛋宝宝的请求,这得到了小观众的一致同意。灰鼠出场时,小观众们就迅速躁动起来。不经意间,孩子的角色意识在表演中以角色游戏的方式激发出来了。这满足了小观众游戏体验的内在需求。

(三)创造趣味性的戏剧游戏活动

幼儿戏剧剧本的改编不等于完全照搬原著文学作品的情节和角色话语。改编者要跳出原文本故事发展的框架模式,在保持故事情节大致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戏剧内容结构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创造趣味性的戏剧游戏活动。比如,暖身游戏、感官游戏、韵律游戏、模仿游戏、放松游戏等,可以让表演者和观众都以最放松的状态去体验或释放角色和自身的情绪。如绘本故事《不要再笑了,裘裘》改编成戏剧,可以为一直不停笑、不停动的裘裘设计“装死”的模仿游戏,从而达到妈妈想要裘裘安静下来的目的;童话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也设计了“挠痒痒”的亲子互动游戏,营造了父子之间温馨的氛围;童话剧《老虎照镜子》设计了“怎样微笑”的韵律说唱游戏,配以音乐,极大地调动了台上台下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小熊拔牙》把小熊拔牙的过程设计成了“拔萝卜”的身体游戏,唤起了孩子日常生活中身体游戏的记忆,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需注意的是,设置游戏活动一定要注重“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幼儿的情感体验。

(四)巧设“儿童幽默”式的戏剧对白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他指出,前运算阶段(2-6、7 岁)的幼儿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这个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特点体现在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关系、思维不可逆性、缺乏守恒这五个方面。李学斌指出,“儿童幽默”是儿童文学体示其“游戏精神”之审美表达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保罗·麦吉认为,儿童期幽默主要是“一种对物体、词语、概念进行不协调组合”的幻想。这种幻想正是幼儿“前运算阶段”自发产生的“无意识幽默”。幼儿戏剧创编者进行剧本创作,要多走进幼儿,聆听幼儿的语言,分析幼儿的思维方式。

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中的对话就体现了这一点。

小甲龙:疼。

霸王龙:废话,我咬你,你当然疼了。

小甲龙:我让你吃了我,又没让你咬我。

霸王龙:那我不咬你,我怎么吃了你呀?

小甲龙:你就不会把嘴巴张大一点吗?

小甲龙和霸王龙的对话产生的幽默效果来源于两者对“吃”和“咬”这两个词概念认知不协调。小甲龙对“吃”的理解仅仅是进入到肚子的一个结果,不明白“咬”是进肚子的必经过程,从而产生了词语理解不协调的幽默效果。

再如,一段幽默视频中的对话也体现了这一点。

小朋友:(大声打电话)喂,我要2 个可乐,2 个薯条,2 个汉堡。

管理员: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是个图书馆。

小朋友:(轻声)我要2 个可乐,2 个薯条,2 个汉堡,听得到吗?

小朋友与管理员的对话产生的幽默效果来源于两者认知错位。小朋友从大声点餐到轻声说话是因为管理员透露了“图书馆”这个词。小朋友对“图书馆”的理解是“图书馆要静悄悄的”。这与图书馆不提供餐食产生了信息认知错位。

(五)灵活使用道具,凸显舞台效果

服装、头饰、胸卡等道具是角色的象征,能帮助观众清楚地了解角色的身份。比如,在“小蚂蚁觅食记”表演活动中,“触角”就是“小蚂蚁”的象征,带上小蚂蚁触角的头饰,幼儿很快定位了演员的身份。利用好的场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引观众入戏,再融入恰当的音乐、舞蹈、适当的灯光等,能够直接刺激幼儿视觉和听觉器官,使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舞台上的表演。如童话剧《老虎照镜子》加入了镜子这一道具,勾起了幼儿平时的回忆。在老虎们蹑手蹑脚照镜子的过程中,加入钢琴的声音,对未照过镜子、不理解“镜子成像”原理的老虎们来说,营造了神秘的吸引力,也勾起了台下观众对老虎们照完镜子的反应的好奇心。

(六)成人参与演出,保持表演节奏

幼儿戏剧的表演分为成人表演和幼儿表演。3-6 岁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若完全将舞台交给幼儿,容易造成表演拖沓无节奏,台下观众也可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因此而走神。成人可以恰当运用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声音和夸张灵活的肢体表演,营造最佳的戏剧气氛。其他幼儿演员只需跟着成人的节奏,完成每一个表演。这会使戏剧表演更加鲜活生动,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吸引幼儿观众的注意,从而让观众不至于因为节奏拖沓而困倦跳戏。

三、思考与建议

戏剧对幼儿的影响一方面来自故事主题,这与挑选的作品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剧本编排后对幼儿内在的渗透力度,这与幼教工作者的编排能力有关。在幼儿戏剧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加强戏剧创编和排演指导。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有必要对幼儿戏剧课程的课时进行调整。笔者主要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谈谈个人对幼儿戏剧课程的建议:

一是教师方面,教师要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多与身边优秀的教师交流,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教师可以直接走入剧院观看儿童戏剧作品,学习戏剧编排者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自主创编剧本,并组织授课班级学生共同完成剧目的排演,最后让幼儿观众检验戏剧作品的吸引力。

二是教材方面,教学管理者要阅读整理戏剧方面的教程,教程内容要涵盖中西方戏剧文学作品和不同年龄段的戏剧文学作品。教研组通过讨论分析,要整理出一套适合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使用的课程讲义。

三是教法方面,理论教学中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和群文阅读法,技能实训中可设计项目教学的思路,理论和技能的教学都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以“教育戏剧”为手段,融入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实现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戏剧游戏幼儿
有趣的戏剧课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