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琴书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性探析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琴书淮河安徽

吴 莉

(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淮河琴书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一带,是传统琴书艺术体系的一种,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代,后逐步流入河南与山东等地。淮河琴书凭借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悠长的韵味及舒缓浑厚的唱腔等艺术特色,在淮河流域众多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对我国后续戏曲等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一、淮河琴书历史渊源

从老一辈的传说中得知,淮河琴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由鲁西南传入泗县后,结合当地老凤阳歌等小调形成。琴书演员通常使用扬琴与坠胡等乐器演奏,从而衍生了安徽琴书这一艺术形式,与江苏琴书及山东琴书等有一定渊源,因地域原因称之为淮河琴书。

安徽省是淮河琴书的发源地,淮河琴书最早流行于安徽省蚌埠市、阜阳市阜南县、广饶县等地区,当地人对淮河琴书耳熟能详,因此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传承人。在文化交流等因素影响下,淮河琴书逐渐演变出了南北与东路三个流派。安徽琴书在清德宗光绪六年传入广饶北部。发生黄河入海漫溢等自然灾害后,演唱安徽琴书等民间小曲逐渐成为了流离失所的灾民在外地乞讨的手段,因此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与学习安徽琴书。安徽琴书在清光绪22年在广北一带初步流行,衍生了大批安徽琴书职业艺人,在清朝中期盛行;当时河北与安徽等地出现灾荒,出现了大批南下逃荒的人,随后南北交通更加便利,人流动量增大,安徽蚌埠在淮北地区的中心性功能突出,淮河两岸民众聚集于此,人数最高时超过八万多人。安徽琴书艺术受历史与社会及自然等因素影响逐渐扎根。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日战争愈演愈烈,淮河琴书的题材内容多以当时国家动乱为背景,更多了一些悲情基调。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与各种新时期政策方针引导下,戏曲文化逐渐复苏,文化部门纷纷改革,涌现了袁月娥与鲁彩霞等大批富有传承创新思想的琴书艺人,进一步推动了淮河琴书在当时的创新发展。地方文化局对淮河琴书的研究更加重视与系统,并在1984年组织琴书艺人等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走访民间艺人等途径展开研究工作,收集整理了珍贵的文艺史料;第二年还召开了安徽琴书史料座谈会,在淮河琴书老艺人的指导下,仿演并录像安徽琴书经典剧目,以此作为安徽琴书重要文献资料,并在之后几年陆续完成了《安徽琴书音乐集成》等书籍,为后人留下了更多可参照的理论资料。

1991年举办的安徽首届安徽琴书汇演活动,集结了各种优秀剧团与文艺工作者,为观众带来了极经典与具艺术美的琴书演唱盛宴。阜南县文化局在2006年深入展开了淮河琴书挖掘保护性研究工作,在人力与物力等方面全方位投入,确保了研究工作的专业性与规模性,收集到了大量艺人与剧目资料,并提倡与宣传老艺人传帮接代,以推动安徽琴书艺术文化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局为申报省级非遗做足了安徽琴书历史发展渊源与艺术特征的信息准备,最终将其命名为淮河琴书,在2008年正式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遗。

在2013年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巴黎中国曲艺节活动上,《十二生肖没有猫》淮河琴书剧目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淮河琴书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随着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安徽镇县级政府部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也加大了宣传与推动淮河琴书艺术发展的力度,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同时,推动淮河琴书在新时期背景下得到创新发展。

二、传承人现状研究

东路传承人李金山淮河琴书演唱韵味醇厚且曲调优美,在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后,在北京传入了淮河琴书艺术形态,在创作中整合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与戏曲口味,在淮河琴书音乐与演唱等形式上进行创新,将坐唱逐步演变成表演唱,并整合了北京韵味与安徽地域性特色。刘淑敏与齐桂琴等都是李金山的徒弟,演唱的《刘伶醉酒》与《梁祝河》等作品深受大众喜爱。

北路流派传承人时殿元,表演风格幽默且自然洒脱,为提高艺术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在淮河琴书中整合了戏曲与曲艺等艺术要素,沿用京剧借助服装与道具等表演风格,将坐唱演变成了化装演唱,演唱的《王小赶脚》与《光棍哭妻》等剧目大获成功。时殿元创建的“共和班”,最初在安徽等地拉地摊演出,随着剧目情节与角色及化装、乐器等方面的创新,剧目表演风格等特征更富有吸引力,戏班得以在剧场与戏院等专业舞台上演出。

南派传承人有孟献与孟兆兴、孟颖等,主要由河南永城县老艺人邵元振传入,为适应当地人的需求,融入了坠子与民间小调等当地艺术要素,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且代表淮河风情的淮河琴书。

孟颖是阜南县会龙镇人,是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更是阜南县演艺中心工作人员、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曾获得文化部“群星奖”与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孟颖迎合当下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等背景,创作了《说说咱村新变化》的淮河琴书小段,生动形象地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从而被全网推送。孟颖8岁学唱,12岁登台,从艺近40年,从小跟随父亲演唱琴书,有着丰富的登台演出经验,从艺生涯中,足迹遍布河南与安徽等地,多次登上国际文化舞台向世界宣传淮河琴书传统文化。孟颖演出风格富有亲切感与灵动性,能够及时带动观众情绪并深受观众喜爱,以此激发了其利用琴书诉说百姓身边事的决心。孟颖迎合观众口味与时代变迁,在说唱形式上进行创新,在创作中整合了民间小调与大鼓等特色民歌乐器,在演唱中整合了京剧与嗨子戏及黄梅戏等传统戏剧文化,为观众呈现了富有当地特色的《轧狗风波》、《喜事多多》、《邻里之间》等作品。尤其是《轧狗风波》作品,讲述了新型干群关系,烘托了好干部的形象,让观众深受感动,该作品获得了第七届中部六省文化艺术节政府奖与群星奖等。孟颖随后创作的《买巴掌》与《恶梦》等作品更接地气,反映了群众所思所想,深受观众认可与支持,同时整合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等十九大精神,通过文艺扶贫与进工厂及下乡等途径,为老百姓奉献了更多精神食粮。围绕群众爱听乡音乡韵的喜好,采取群众听得懂的形式,孟颖表演了《我为阜南唱文明》、《农家乐》等作品,在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效果上,也是文件阅读与演讲等形式不能比拟的。除此之外,孟颖非常重视淮河琴书的传承创新发展,通过免费教学与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淮河琴书传承人,如魏梦茹、李丁丁等徒弟,在全省戏剧大赛中获奖无数。

三、淮河琴书的艺术特色

(一)唱腔艺术

以四句腔的基本唱腔为主,演唱中可重复使用,不同四句腔的欢快悲伤等情感基调多有不同,但旋律主线一致。在垛子句与连口句子等融合下,逐渐形成了琴书九腔十八调,包括梅花落与金钱落、上淮调、下淮调、多口调、小调曲等。整体音调优美悠长,促使琴书的声腔韵调更加丰富与富有感染力。琴书基于民间小调风味,整合了京剧与黄梅戏等剧种音乐,使淮河琴书艺术形式更受大众喜爱。

(二)表演风格

淮河琴书的流派不同,唱腔等方面也多存在差异。淮河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淮河琴书兴于民间小调,以地方表演为主,逐步整合了其他戏曲唱腔,过渡发展到琴书说唱,唱腔更加丰富。唱腔与有机伴奏整合后,曲调更加集中,尤其是与伴舞及电声乐队的整合,促使故事情节表述与人物形象刻画更加到位。在时代演变推动,与艺人真挚情感投入下,琴书表演更加完整与细腻。淮河琴书现代化表演,更注重与观众的情感互动交流,但整体演奏风格仍以稳重大气特征为主。

(三)演唱形式

淮河琴书的演唱形式多样化,包括对口琴书、单口琴书及琴书联唱等,要求演唱者字正腔圆且口齿清晰。坐唱与站唱表演方式的感情丰富且平上去入、四声不乱。演唱节目包括短篇、长篇、书帽等。淮河琴书的风格特征简单,表演中通常以一人伴奏或多人伴奏为主,一人敲琴打板,多为进工厂与下乡等基层演唱。淮河琴书的演唱内容相对广泛,可以结合百姓生活或当下社会发展精神文明等,更能够演唱高艺术性或接地气幽默的小段子。淮河琴书以中短篇曲目居多,长篇流传不多。因为艺人多长期生活在民间,导致淮河琴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成为了宣传与反映百姓生活所思所想的媒介,情感基调通常以悲喜剧为主。演唱曲目包括《十八里相送》、《启母望夫》、《夫妻观灯》、《雷锋送亲人》等小段。

四、总结

城市化建设深入推进,曲艺文化逐渐被大众淡忘,应当加速拓展淮河琴书发展路径,保留好传统艺术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当在政策引导下将淮河琴书保护工作做到最佳,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模式,赋予其浓厚的地域性特征与鲜明的生命力,放大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深挖其历史渊源,实现淮河琴书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琴书淮河安徽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淮河琴书的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
我生命中的淮河——为纪念治淮6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