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问题研究

2021-11-14李玉苏宋江波

电影文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影视剧题材吉林省

李玉苏 宋江波

(1.吉林动画学院影视造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省电影家协会,吉林 长春 130000;3.吉林省电视家协会,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农村题材影视剧在中国影视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中国电影已经诞生110多年,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算起也有70多年了。仅就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农村题材的电影占有极大的比例,有着不可替代历史地位。“文革”前,中国电影基本是国有体制,长影、北影、上影、八一,四大厂在电影的选材上都有自己的侧重,八一厂是军事题材,上影厂是市民电影,北影是名著改编,长影则偏重农村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以及战争题材,长影在这三种题材的选择中还是以农村题材的为主,在新中国的各个重要发展时期都有着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了长影70多年来创作的一条主脉:20世纪50年代的《白毛女》《粮食》《黄河飞渡》《五朵金花》《神秘的侣伴》《山间铃响马帮来》;60年代的《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达吉和她的父亲》《边寨烽火》《青松岭》;70年代《战宏图》《艳阳天》《金光大道》《山村新人》《春眠不觉晓》《花开花落》;80年代的《飞来的仙鹤》《张铁匠的罗曼史》《黄河之滨》《田野又是青纱帐》《大地之子》《不该发生的故事》《勿忘我》《神奇的土地》;90年代的《九香》《喜莲》《巧凤》《留村察看》《今夜有暴风雪》《流泪的红蜡烛》《春归红楼》《远山姐弟》《香魂女》《男妇女主任》。21世纪以来有《撼天雷》《美丽的白银那》《漂亮的女邻居》《大东巴的女儿》《竞选村长》《春天的热土》《大冬天小故事》《抬头见喜》《红飘带》《重归杜鹃》《索道医生》《老阿姨》《大太阳》等。除长影的这些优秀影片外,其他电影厂的农村题材影片也有优秀影片不断涌现:《红旗谱》《暴风骤雨》《大河奔流》《良家妇女》《失信的村庄》《迷人的乐队》《槐树庄》《李双双》《芙蓉镇》《喜盈门》《咱们的退伍兵》《焦裕禄》《被告山杠爷》《枫树湾》《乡情》《乡音》《乡民》《老井》《人生》。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一秒钟》等。

以上这些影片,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景观,展开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历史画卷,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没有这些影片中国电影将黯然失色,暗淡无光。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带给农村和农民的新变化,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化地呈现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在影视美术设计与制作方面,影片的视觉呈现上,真实的场景与丰富的道具都凸显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这些影片无论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视角对作品进行深入开掘和视觉化的表现,对人民大众的价值导引和审美意向的培育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电视剧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的岁月里,这些电影成了人民大众主要的娱乐形式,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些电影也影响了几代人世界观的形成,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走向。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逐渐兴起,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作品,如:《篱笆女人和狗》的农村三部曲,《老农民》《闯关东》《蹚过男人河的女人》《雪城》《喜耕田的故事》《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平凡的世界》《闪光的青春》《山海情》等。电视剧因为故事性更强,更便于老百姓观赏,迅速地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中。它不但快速地反映了民众的生活,也快速地影响着、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这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和前面提到的电影作品汇成了一股洪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无疑也成了人类文明独有的价值瑰宝。这些作品的历史贡献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是无法替代、无与伦比的。

二、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广阔前景

近年来,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和繁荣催动了电影与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内容题材选择更加宽泛,内涵精神开掘得更加深入,过去许多不曾涉猎的领域,也连连暴彩。在这样的态势下,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前景如何,能不能有新的发展?能不能引领新时代观众的观赏热潮?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一)充沛的观众群体

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9亿农村人口,这是最大的观看影视剧的市场,市场的需求决定创作的前端投资和制作。在9亿农村之外的观众对农村题材也是感兴趣的,因为他们往上一代或者两代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对农村的生活有持续性的关注。再说农村生活有着生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在都市里生活,可能对门的邻居几年里都没说过话,可在农村,一户人家早晨发生的事,不到中午整个村子就传遍了,更何况农村里亲戚套着亲戚,朋友连着朋友,发生各种复杂故事的可能性随处可在。这是农村题材创作最丰厚的基础。

(二)改革下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改革启始于农村,党中央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关注是持续性的、超乎寻常的。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带领农民改变面貌奔小康,大学生当村官,第一书记奔赴乡村第一线等政策的倾斜扶持,使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新鲜的农村生活已经走进了影视创作者的视野,出现了一大批带着生活鲜亮露珠的好作品。如:《杨善洲》《十八洞村》《第一书记》《我和我的家乡》《一棵树》《马向阳下乡记》等,这些火热的新生活就是创作者们新的灵感源泉和创作动力。

(三)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更加促进了精神生活的需求。特别是电影市场,这几年几乎是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的现象,今年春节档的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突破了53亿,一个从未涉猎过电影的小品演员一举成了全球获得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前两年的《战狼2》和动画片《哪吒》也不断刷新了中国电影单片的票房纪录。这种观众的观影热潮,一定会推动电影市场出现新的奇迹,也会促动电影的投资人与创作者投入更大的热情。

(四)政策的扶持与产业良性发展

房地产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持续降温促动了大规模的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英明决定确实让文化产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倾斜,焕发了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农村题材的影视剧相比古装戏、年代戏、谍战戏、时装戏、战争戏成本是最低的,拍摄规模也相对比较小,这也成为吸引投资人眼光的重要因素。

(五)新一代人才与作品的涌现

近年来,艺术教育方兴未艾,大量的艺术类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创作队伍中来,提高了影视演职人员的整体素质。影视艺术作品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创作队伍的整体艺术素质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质量必然能大幅度提高。像最近呼声极高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编剧、导演、摄像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他们的才华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惊喜。

(六)国内外传播与接受

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是一座富矿,只要你深入挖掘,就能获得宝藏。宋江波导演拍过很多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如:《北方往事》《乡村女法官》《北极光》《龙头岭》《潘作良》《李司法的冬暖夏凉》等。2018年,宋江波拍摄的电影《李司法的冬暖夏凉》参加了美国的迈阿密国际电影节,这部标准的主旋律英模电影拿下了最佳影片奖以及最佳男主角奖的大奖,事后经采访了解到国外观众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像李司法那样尽心尽力地工作,真心真意地为百姓服务,这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的必然因素。电影《潘作良》在香港首映,放映结束时一千多人的大剧场全体起立鼓掌,经久不息。五年前,宋江波导演在黑龙江省的兴十四村,看到了农村建设的新面貌,看到新时代农民的新步伐。综上所述,我们信心百倍地展望,未来农村题村影视剧的创作前程是大有可为的,是前途无量的。

三、农村题材的电影美术创作

在影视作品中东北题材的影片总是能刮起一阵“东北风”,作为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呈现了太多经典的作品。独特的自然环境,广阔的地域风貌,自然被赋予美学意义的同时电影美术作为电影艺术中的文化符号直观地展示着东北的豪爽与善良。

(一)历史文化科技的革新与转变

从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简单场景道具布景到现在各类设计材料的应用以及造型的复杂多变,在数字特效技术出现后,新技术新科技介入到电影美术中,利用多种写实与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进行影视造型设计,利用非物质化场景极大地丰富了电影与电视剧的视觉享受,补充与扩展了影视美术表现形式,并且打破了对于影视美术传统置景的设计思维,相当大程度地发挥了影视美术设计的当代创造性与创新性。

(二)景人一体的融合与创新

通过自然要素与人造要素相结合,表现出符合剧本剧情的特定场景,并且利用气氛要素进行完善与创作表现。在影视剧的道具与服化设计中,利用道具作为视觉符号的重要特征,加强对于剧情合理性的表达以及对作品中内涵的暗喻表述;利用人景合一的设计理念,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草根人物”,转化为农村题材作品的视觉造型符号,呈现东北农村的质朴与东北人的豪爽热情,描绘出乡土中国之图景。

(三)地域民族区域造型构成与民俗文化传承表现

1935年的《农人之春》体现的是春耕农田,夕阳下农民生活的美好光景,场景描绘得极致优美并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而淳朴的黑土地是人们对于东北大地的直观印象,在影视作品创作中,融入东北地域文化与民俗特点,让电影中的场景与画面赋予家乡的味道和温度,将电影美术造型设计的理性思维上升一个对于特定区域的喜爱之情,上升一个新的层面。

东北的冬天是雪白的,秋天是金黄的,夏季是浓绿的,春季是嫩青的,而传统节日下的东北则是火红的。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传统、文化传承具有强烈的悠远的地域特征,在拍摄影视剧的过程中尊重东北民俗文化与传统年节,让本土文化风貌在电影美术造型中得以全面呈现,将民俗文化融入电影电视剧,让非物质遗产搭载电影的航船走向前进的远方。

(四)尊重观者审美情趣,追求真实表现乡土生活

在置景与实景的融合和搭建方面,观者能够在观察真实乡土生活的同时树立城乡的正方向链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实现实景拍摄与棚内结合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能够对于乡村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喜爱与感受推动对于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带来新的经济收益,发展吉林壮美乡村旅游,并且开发影视周边“农家乐”,力求让人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背景下能够体验乡村振兴带来的娱乐与消遣,置身其中,感受到电影的亲切感与融合感,缓解心中压力,慰藉身心,通过良性循环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利用影视美术传递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

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越来越多的导演以及制作团队选择利用代表经典精致中国文化内涵的表现手法进行电影创作。比如喜剧电影《男妇女主任》中对东北地区各类装饰画及挂饰的朴素运用,极致地发挥与传承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反映出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质与地域风味,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一睹东北地域的独特风貌。通过对于影视作品中的场景还原与道具呈现,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感受东北、热爱东北。

四、对吉林省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态势的分析

吉林省是文化大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创作都有过非常辉煌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要大繁荣、大发展的殷切期望是新时代让我们文艺工作者承担的新的历史任务。要重振吉林省的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一)有一支创作经验丰富、实战能力丰沛的创作队伍

无论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省电视台、各市州电视台都有着雄厚坚实的创作队伍,编导、演摄录、服化道等各专业部门都训练有素,素质很高,有专业的策划队伍和销售队伍。许多著名的编剧导演制片人都多次获得国内影视剧大奖,还有许多获得国际大奖。首先这支队伍就是我们不断斩获成功的胜利保证。

(二)吉林省具备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

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曾经出现过一个高峰,被称为“吉林电视剧现象”。《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大雪小雪又一年》《还乡》《母亲》《老娘泪》《海风吹过的乡村》《都市外乡人》《静静的白桦林》《情债》等电视剧的播出,确实把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近两年东北风影视公司又推出了《我们村里的人》《鲜开盛开的山村》使吉林省电视剧再传佳音。能够出现这样的好作品,与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的指导有方、大力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吉林省委、省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指导是形成这种良好创作环境的根本。影视创作好,关健在领导。

(三)有良好的影视历史根基

近年来,国内外影视团队的规模和制作水平都在不断革新与发展,好的团队和技术所带来的革新力量是平衡与发展各地区艺术形态和艺术优势的不竭力量。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具备优秀历史传承及肩负起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之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便是在商业影片蓬勃发展的今天,依旧为广大群众奉献出多部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这其中所蕴含的力量,是来自一位又一位优秀的演职人员及专业的老艺术家与创作团队的精诚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刘三姐》《甲午风云》《英雄儿女》《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平原游击队》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为早期中国电影道路的发展奠定了辉煌的历史根基,在艺术创作题材的挖掘能力、把握艺术创作形态能力、拍摄技术与艺术理念、执导能力与塑造能力等众多方面都形成了优秀的创作理论与实践技艺,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续的中国电影的制作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与依据,也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标杆与指针;新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老长影人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相继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影视文化工作者,他们秉持着前辈们的热忱与激情,不断为影视行业在更多的地区和领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艺术成就,构建了广阔而多彩的影视文化氛围。在吉林省的各类影视战线上,《希望的田野》《小姨多鹤》《母亲》等诸多作品都还可以看到老长影专家们指点下的经典段落,那些包含经验的拍摄技艺仍发挥着巨大的潜力与作用。

(四)源源不断的创作新生力量以及各大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化培养

新陈代谢,是人体不断焕发青春的源泉与动力,任何一个产业的新生力量都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每年毕业群体人数高达百万,一批又一批的各类型社会人才涌向社会。在过去,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方向还相对较少,综合类院校当中涉及影视品类的专业和学科更是极为罕见;而在本世纪初,除了艺术类院校当中所培养的影视美术行业相关的学科外,越来越多的综合类院校也逐渐开始创建自己的影视类课程或院校机构。在专业教育的影响和促进下,我们于近几年的走访与考察中看到了来自不同院校的各个学科的莘莘学子,共同融入到影视美术制作的大家庭当中来。十年之间,传统影视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及高水平制作人才从过去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表演专业、影视理论与研究、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等逐渐扩大到服装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等,越来越广泛的人才来源,传统影视制作的形态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省内各高校在影视美术设计、场景模型制作、影视特效、数字处理技术与应用、影视后期特效能力与技巧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投入的经费、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也终于有了回报。在今天,许多省内高校均具备了独立制作影视艺术作品的相应实力,高校人才未经世事便已能够对影视制作的流程有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与锻炼,这在人才迅速自我转化的过程中是益处良多的。他们不断深挖吉林省影视题材内涵,拍摄了多部扎根本土,贴合吉林特色的影视作品及话剧、舞台剧作品,如《山魂》《大布苏》《暖色》等作品,以优秀作品促发展,更好地让当代年轻人提升民族荣誉感及自我认同感,通过了解吉林、热爱吉林、立足吉林、扎根吉林、发展吉林,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链,让更多的优秀影视美术设计人才留在吉林省,更好地发展吉林省。另一方面,在学缘结构的特质上,来自吉林省本土的应届高校人才也在各大院校之中占有着较大的比例,他们深知这片热土所蕴含的情感与温度。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与乡镇,懂得家乡无与伦比的美,感受过故土山间水间的情。吉林省作为粮农大省、工业大省,地域辽阔,民族构成多样,来自不同地区的高校学子们都对自己的家乡之特色了然于胸,这不仅是天然的创作源泉,更是汇集省内多市多地异彩纷呈的地域及文化特色的瑰宝,年青一代的创作热情结合多样化的文化熏陶,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利用视听语言乡土化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民俗文化优势,将吉林美好的冰雪形象等以美术手法在影视作品中直观地刻画与呈现,让更多人更直观地了解吉林、热爱吉林,势必会对吉林省相关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与突破,贡献出更为喜人的精神食粮。

(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长影1945年建厂,已经76年,当年我党接收伪满映的领导都是来自延安,有延安电影团、延安鲁艺和各大军区文工团的艺术家,有的亲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过毛主席的报告。这种红色血脉的渊源,使得几代艺术家都自觉地坚守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牢牢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老一代的编剧如:林杉、于敏、胡苏、纪叶,后来的有张笑天、王兴东、顾笑言、肖尹宪、韩志君、赵韫颖、贺恒祥、王霆钧、杜丽娟等。导演的队伍更是群星璀璨,老一辈的有水华、王滨、沙蒙、郭维,之后有林农、苏里、王家乙、武兆堤、王炎、袁乃晨、赵心水、姜树森、于彦夫、孙羽、常彦、齐兴家、高天红、薛彦东、张辉、华克,之后的还有李前宽、肖桂云、孙沙、赵为恒、金韬、雷献禾、尹爱群、周炜、顾晶、杨晶、成科等。这些艺术家有的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是他们留下了非常好的艺术传统和创作经验,这些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固化在几代人意识当中,成为永久的传承。这样的优势可以说是我们独有的,也是我们需要永远坚持和发扬的。

(六)坚持高品质、出精品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文艺工作者肩负着这么光荣的历史重任,就要担当起这份责任,把最好的作品拿出来奉献给人民,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所以未来的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必须要高品质,出精品。出精品是影视创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把这一点要牢牢记住,抓实抓好。容不得低俗媚俗,容不得粗制滥造,容不得单纯地追求收视率和票房佳绩,容不得空洞浮华,容不得偏离正确导向。那么什么是精品?精品就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性统一;精品就是留得下来,传得下去,让老百姓喜爱,为时代高歌的好作品。有了这样的精品意识,就不愁吉林省农村题材影视剧再攀一个新的高度。

(七)坚守这片美丽的田园

吉林省是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有灿烂悠远的古代文明,也有繁华昌盛的现代文明,有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的传奇故事,有汉民族的勤劳勇敢,也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有革命烈火淬炼过的城池和田野,有激情燃烧年代的英雄凯歌。有骏马奔驰的草原,有百姓渔猎的湖泊。有圣祖朝拜的长白山,有千古奔腾的松花江,望不断的青纱帐,看不尽的红高粱,油汪汪的黑土地,关东之魂米粮仓。读不完的文化传承,唱得响的时代之光。这一切一切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也为影视剧提供了天然的景区。

未来长春影都的建设、国家以及省市文化相关政策也呈现良性互动的态势,得到吉林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各路专家、艺术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相信我们未来的影视剧创作一定会出现一个繁花似锦的新局面。中国是农业大国,吉林是农业大省,只有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富了。这个富是物质上的富裕,但更是精神上的富裕。创作出更多扎根吉林、报答大地恩情、弘扬黑土地文化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影视剧题材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