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擀毡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21-11-14高立鑫周晓涛
高立鑫,周晓涛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民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是典型的沙漠绿洲地区,故有“沙乡”之称。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胡汉两族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民勤形成了农牧并举的生产模式。许容在《甘肃通志》用“粮棉繁盛,驼羊成群”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民勤,由此可见,民勤果真是牛羊繁衍的绝佳之地。遍地驼羊成群,十地九沙以及相对苦寒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为毛毡制作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民勤擀毡技艺
民勤擀毡技艺在民勤的流传非常久远。自明朝洪武年间到清末,民勤移民逐代增多,由数千人增至十多万人。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当地经济社会空前繁荣,毛毡需求骤然增多,毛毡制作技艺更加兴盛、成熟,产品种类、花样不断增加。清朝中期及民国时期,大批居民移居外地,民勤毛毡制作技艺也随之传播到新疆、内蒙古等地,为当地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民间,制作毛毡的人被称作“毡匠”,是专门靠制作毛毡谋生的人。在民勤,毡匠各处都有,尤以湖区、东坝居多。
民勤擀毡技艺流传非常久远,长期以来积累了自己独有的原料和工具,原料主要是羊毛,也有用牛、马、驴等家畜毛的,但不常见。民勤擀毡技艺的流程虽然复杂但很独特,主要包括:1.选毛。2.称毛。3.弹毛。4.铺毛,也叫摊毛。5.喷水。毛压平后就要洒水使其踏实。6.蹂帘子。7.拆边。8.压花。9.洗毡,是指将毡坯蹬蹂碾踏成形,洗净毡坯中的沙土油垢的过程。10.出水。经过反复的蹬蹂,毡坯的表面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褶皱,表明毛毡的瓷实程度达到了要求,接下来就开始出水。出水就是把毛毡“饮饱浇醉”,通过蹬踏挤出毡内脏污。11.整边搓沿。整边搓沿是个眼力活,直接关系到毡匠的口碑。边沿不整齐,毡与毡之间就会有缝隙。12.晾毡。
二、民勤擀毡技艺的传承现状以及成因分析
民勤擀毡技艺出现于明朝中期,清朝时发展迅速,达到巅峰。羊毛毡为当地人以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文革”时期,民勤擀毡技艺遭到很大破坏。由于当时对自然的破坏比较大,牛、羊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对民勤擀毡技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进入21 世纪,随着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富裕,家家户户都是牛羊满圏,擀毡技艺也迎来了复苏和发展。每家的“炕”上都铺着毛毡,上学的时候每家孩子都带着铺盖,而铺盖里面必不可少的就是毛毡。但是,在最近几年中,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加上后人对传统艺术又鲜有兴趣,擀毡技艺的传承面临危险。此外,新出现的一些擀毡机器也对传统擀毡技艺造成了冲击。从目前看,擀毡技艺传承堪忧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一)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不愿意留在农村,也不愿意去学习民勤的擀毡制作技艺。所以民勤的擀毡技艺还掌握在老一辈人的手中。能够掌握和传承民勤擀毡技艺的民间艺人年迈体弱,有心无力,而年轻的传承人对毛毡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不是特别熟悉,不能完整地掌握各个环节的技巧和方法。
(二)年轻人对擀毡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认识不足。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现在的年轻人对擀毡技艺的认识都是不足的,当地的年轻人对民勤擀毡技艺普遍存在“三不”现象,即不关注、不了解、不知怎么了解。没有知识层面的认知,“擀毡”保护走不到人心里去,人们也就没有情感上的认知,从而觉得没必要保护,产生保护与否都无所谓的心态。现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知道擀毡工艺的流程是什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见过”抑或是“认识”层面。认识的不足导致保护意识不强,也就不能实现由“心”到“行”,由“行”及“心”的过程。
(三)羊数量的减少也影响了民勤擀毡技艺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好多农民都住上了楼,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养羊的人也越来越少,从而羊毛越来越少,羊毛质量越来越差。对于擀毡技艺而言,原料的减少对擀毡技艺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
(四)进入21 世纪,一些聪明的毡匠发明创造了梳毛机、弹毛机、洗毡机等一些专用机械,在很多制毡环节取代了人工劳力,提高了擀毡效率。同时,人们生活观念也在改变,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很多机械毛毯以其样式新颖、花色斑斓、携带方便、舒适宜人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毛毡式样单调、制作烦琐,逐渐被人们抛弃,这使毛毡制作技艺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毛毡制作技艺渐趋衰微。
三、民勤擀毡技艺的保护与开发
手工技艺是一门渗透人的灵性和品行的工艺,在技艺的开发过程中,既要提高传统手工艺人的技巧和审美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传承人的意志品质,在对民勤擀毡技艺的开发中,不光要开发它的文化价值,还要开发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就文化价值来说,擀毡技艺体现了民勤人民的审美观。民勤擀毡这一手工技艺往往包含了民勤人民的审美创造活动,体现了民勤人民对美的认识、理解和创造。在民勤擀毡技艺中,压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压上不同的图案、不同的色彩,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融入恬静淡泊的艺术之中,凝聚了民勤人民的手工艺术风格。民勤擀毡技艺作为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民勤人民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创造,质朴纯真,表现出一种落落大方的纯朴之美。
民勤擀毡技艺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在于,随着人们劳动方式的变化,各行各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随着手工业生产者在日趋文明的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位置,“匠人”在经济参与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再加上羊毛毡对治疗老年人腿疼、手足麻木、风湿关节炎等都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其在社会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第三产业的兴起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商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增加了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曝光机会,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此被大众熟知。旅游业的发展让人们更加贴近传统手工艺,民勤县应该充分利用擀毡技艺发展当地旅游业,设立专门的擀毡技艺的展示场所、毛毡制品展览馆和商场,再结合当地的沙漠景观和瓜果产品打造独具民勤特色的旅游街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城市,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勤擀毡,了解民勤文化,领略民勤风光。依托旅游业形成产销一体的商业模式,在传统擀毡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引入新的浸染技术,研发各类毛毡制品,打造民勤擀毡品牌。同时在线销售,扩大消费群体。
民勤擀毡技艺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是无法被取代的,但民勤擀毡技艺却在慢慢地消失,所以对民勤擀毡技艺的保护刻不容缓。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民勤县、武威市为了保护民勤擀毡技艺做了以下措施:民勤县文化馆举办了省级非遗项目民勤毛毡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这是民勤首次举办民勤毛毡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组织召开了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专家论证会,在会上民勤擀毡技艺正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勤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民勤县省级传承人的考核工作,对民勤县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考核。由于民勤擀毡技艺消失得比较快,所以笔者认为以上措施远远不够,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保护擀毡技艺。
(一)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因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宁可选择去城镇打工,也不愿回到家乡创业致富。要想擀毡技艺有人传承,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年轻人学习古老的技艺。同时政府也应配合毡匠们大力宣传擀毡技艺,让年轻人了解擀毡技艺的魅力,让擀毡技艺真正地走到人们的心里,激发年轻人强烈的保护欲望。
(二)扩大养殖规模,拓宽原料产地。近年来,民勤县的灌溉技术越来越成熟,荒漠化治理效果也越来越显著,沙漠变绿洲也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地可以在加大本地羊毛产量的基础上,从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周边省份采购优质的羊毛,用以发展民勤的毛毡产业。
(三)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丰富产品种类。如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将一些人工程序用机械代替,缩短整个工艺时间,增加产出。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尚潮流,学习先进的服装设计理念,生产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产品。同时与饰品公司合作,生产各类羊毛毡饰品配件,丰富产品种类,拓宽消费群体。
(四)由于擀毡技艺的保护还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管理单位责任的确定,传承人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等,所以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指导。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擀毡技艺,只有擀毡技艺的保护走向规范化和法治化,才能保证今后擀毡技艺得到较好保护和开发。
民勤擀毡技艺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毛毡是民勤人民心中无法被替代的古老织物。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擀毡技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声势浩大的擀毡队伍消失殆尽,民勤擀毡技艺已失去昨日的辉煌。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的工艺技法,接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切的同时,也不要丢失我们本民族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总之,民勤擀毡技艺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民勤人更应该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