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蕴
2021-11-14颜研生广西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广西南宁530028
颜研生(广西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广西 南宁 53002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党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由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党史题材电影重现了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塑造了诸多优秀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全面诠释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影像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充分肯定了党史题材电影的重要意义。因此,深入探讨党史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蕴,是当下电影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党史题材电影概念的厘定
1933年3月,“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确立了党对电影工作的领导,建构了党的电影文化,传递了党的思想。从党史题材电影发展来看,涌现了《1921》《建党伟业》《南昌起义》《建军大业》《秋收起义》《百色起义》《古田军号》《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长征》《百团大战》《开国大典》《建国大业》《金刚川》《焦裕禄》《十八洞村》《秀美人生》(以电影呈现的历史时间为序)等优秀党史题材电影,当下党史题材电影已成为重要的电影类型。
关于党史题材电影的概念,目前学界尚无共识。娄成云指出:“从广义上来看党史题材电影,即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决策过程,包括但不限于表现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内容,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物的生平、业绩、生活经历的影片。”周斌认为:“党史题材电影成功地概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生动叙述了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如何为了实现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埋头苦干、勇敢献身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谷良强调:“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大多以平视的视角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断拉近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这些论述从不同层面界定了党史题材电影的概念,均强调了党史题材电影呈现的是党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重要历史人物可以是英雄领袖,也可以是平凡英雄。
笔者认为,党史题材电影是指以历史正剧形式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壮大进程中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反映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面貌,弘扬历史文化,彰显党的伟大精神的电影。在类型归属上,党史题材电影归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党史题材电影是主流价值观表达的重要载体,它通过英雄叙事参与国家形象的构筑,呈现红色记忆和集体记忆,具有现实主义和民族风格的叙事特点。在功能上,党史题材电影以影像呈现党史,阐释现实政治,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娱乐和精神需求,又承担着传播红色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其中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党史题材电影非常重要的功能。
二、党史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
党史题材电影是种重要的电影类型,叙事内容、叙事人物、叙事手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对红色记忆的书写、主流价值观的呈现、党的伟大精神的表达也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真实美
“影视史学”是海登·怀特在《书写史学和影像史学》一文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看来,影像的可视性比书面话语更能真实地再现某些历史现象,它对历史的重现和还原具有文字书写无法比拟的表现力。马克·费罗在《电影与历史》一书中指出电影是表现历史的重要手段,可以从电影视角来研究历史。此外,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作为历史叙事的电影》、罗伯特·罗森斯通的《影像与文字中的历史》均讨论了影像对于历史书写的意义,这些论述不但对历史研究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为电影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特别是为历史题材电影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叙事内容上,党史题材电影呈现的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使用的道具物品不是编剧凭空想象的,而是有史可查有史可依的,这与其他历史题材电影有较大区别。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性、真实性、客观性是党史题材电影最重要的叙事属性。无论是反映历史事件的《重庆谈判》《百团大战》《开国大典》,还是反映历史人物的《英雄儿女》《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七十二烈士》等,这些党史题材电影创作都是在查阅大量史料、挖掘鲜活细节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为营造历史的真实感,党史题材电影中革命遗址、伟人故里、标志性的山川河流都是实景拍摄或摄影棚中还原拍摄。电影中的道具和细节均是经过严格考证符合时代特征的,如《1921》所呈现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法国警察局、博文女校、眼镜、书本等均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质感和历史质感,这种真实感所营造的历史氛围能够使观众沉浸其中,产生真实美。
电影创作不同于历史书写,并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再现,而是有其独特的艺术思考,充分表现电影艺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尹鸿教授指出:“艺术与历史最大的差异在于:历史更关注事——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而艺术则更关注人——做了什么和为什么做。”因此,运用翔实的史料激活人物、塑造人物是党史题材电影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路径。
党史题材电影创作应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去营造历史质感,还原历史真相,讲述具有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历史故事,准确呈现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的制约性。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叙事内容必须完全真实,而是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党史题材电影“可以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和适度的艺术虚构”,这种艺术想象建筑在史实的基础上,否则,一旦失去历史真实性,就不能称为党史题材电影。党史题材电影创作还应坚决杜绝将党史庸俗化和娱乐化的虚假历史创作倾向,应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历史复杂性和艺术观赏性的统一,呈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真实美。
(二)红心向党、追求信仰的人格美
塑造银幕上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呈现共产党员的人格美是党史题材电影非常重要的美学价值。建党百年来,党史题材电影塑造了诸多广受欢迎、鼓舞人心的银幕共产党员形象,如《百色起义》里的邓小平、《少年彭德怀》里的彭德怀、《陈毅市长》里的陈毅等革命领袖,或《孔繁森》里的孔繁森、《任长霞》里的任长霞、《邹碧华》里的邹碧华等党的好干部形象。
无论是战争年代,抑或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党史题材电影中,共产党员历来都是红心向党、追求信仰的形象。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革命领袖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如《四渡赤水》中的毛泽东;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共产党人大义凛然,毫不动摇,如《江姐》中的江姐;面对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党的干部求真务实、迎难而上,如《焦裕禄》中的焦裕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将拯救民族危亡和建设富强国家作为职责和使命,做到红心向党、追求信仰,通过影像所建构的信仰逻辑呈现出共产党员的人格美。
为呈现共产党员的人格美,在党史题材电影中,通常采用以人写史的叙事手法,即从过去以重大事件为中心过渡到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行为动作甚至面部表情、语言表达、情感和性格等塑造人物形象,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领袖人物的生活片段和艺术想象串联整个历史,展示大时代的发展。如在《决胜时刻》中,影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叙事中心,采用多线索叙事,其中人物是推动叙事发展的直接动力,影片中毛泽东、毛岸英、李讷0、李敏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感,使观众在历史的观看中回到历史现场,让历史片段因人而鲜活真实。平日里毛泽东谈笑风生,潇洒豪迈,甚至帮助孩子捕捉麻雀而表现出童心与慈祥,但在重大历史决定时,影片表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睿智、军事家的谋略、战略家的眼光,以此表现他的人格魅力,产生了人格美。
尊崇英雄、礼敬人民是党史题材电影创作应秉承的基本创作理念。党史题材电影创作的突破点就是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是在于“如何用美学的方式去真正理解和表达历史人物的深刻性、复杂性、时代的制约性和个人命运感”,只有深入人物内心,才能准确刻画人物、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全面提升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实现观众与叙事人物的共情。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美
党史题材电影最大的美学贡献就是用影像呈现了崇高美,在某种意义上,崇高美是党史题材电影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党史题材电影之所以能够产生崇高美,主要是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崇高性,对崇高对象和崇高情感的呈现和表达便产生了崇高美。关于红色经典中崇高美的形成,有学者指出:“主体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了崇高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呈现为文学艺术的独特的崇高美。”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党史题材电影。
崇高美来源于代表正义但暂时相对弱小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不断抗争中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力量,如在《赵一曼》中,为掩护团长突围,赵一曼仅率一个排留下掩护,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最终负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赵一曼并未屈服,不断抗争,甚至对护士小韩和看守敌人反复讲述抗日救亡的道理。赵一曼身上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而英勇就义无疑可以产生崇高美。此外,崇高美还来源于英雄之死,死亡可以唤起观众心中的崇敬之情,生发崇高之美。在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勇往直前,为夺取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中华儿女》《钢铁战士》《董存瑞》《党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塑造了诸多为革命牺牲的崇高英雄形象,呈现了共产党人追求信仰的崇高美。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题材电影塑造了改革开拓者、农村党员、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如《血,总是热的》中的罗心刚、《代理市长》中的肖子云、《咱们的牛百岁》中的牛百岁、《秀美人生》中的黄文秀、《战旗飘飘》中的马先贵等,这些共产党人用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阐释了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他们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伟大而神圣的,让观众心灵震撼而敬仰,产生了崇高美。
三、党史题材电影的价值意蕴
党史题材电影讲述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呈现出真实美、人格美和崇高美,这也使党史题材电影形成了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传播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电影叙事的重要主题。党史题材电影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用光影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在党史题材电影中,“人、物、事、魂”是红色文化的最重要的表征。“人”指的是在革命时期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重要贡献的革命领袖、革命志士、地下党员、农村党员、建设英模、第一书记等。“物”主要是指电影所呈现的主要人物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也包括因电影拍摄而搭建的外景。“事”指的在革命时期或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电影是最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具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党史题材电影用影像呈现的“人、物、事、魂”,无疑可以传播红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讴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可以加深观众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的认识。《建党伟业》《开天辟地》《1921》等建党主题电影弘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可以传播红色文化,使观众形成正确的党史观,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二)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红色基因根植于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共产党人的遗传因子。从内容上来看,红色基因主要包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不变军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高度自觉严格的革命纪律、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思想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些在党史题材电影中均有所体现。
《井冈山》《万水千山》《我的长征》《延安与八路军》《沂蒙六姐妹》等党史题材电影深入讲述了红色故事,蕴含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些红色基因建构了党史题材电影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史题材电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观众受到精神净化和思想启示,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红色精神与大众情感的融合,引导观众更好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三)汲取红色力量
党史题材电影可以使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以影像的方式传播和传承下来,通过银幕上鲜活的党员形象可以生发人民群众的崇高感,让观众从影像中深切感受到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改写了中国历史与人民命运,可以汲取红色力量,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党史题材电影如何汲取红色力量,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去认真梳理、总结。
当下党史题材电影创作应加强艺术化表达和创新性呈现,用新方式、新手段、新视野塑造能够在全球传播的共产党人形象,做到以人物吸引人、以情感打动人,加强观众对故事人物的认同感,探索走向大众的全新叙事手法,全面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这方面,《红船》《革命者》等党史题材电影做出了较好的艺术探索,日常化细节的呈现和青春化叙事的共情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坚定了观众的爱国信念和文化自信,汲取了投身社会建设的红色力量。
结 语
党史题材电影用影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所讲述的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能够产生真实美、人格美和崇高美,对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和汲取红色力量具有重要意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史题材电影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是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应充分挖掘党史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和价值意蕴,创作高质量的党史题材电影。通过党史题材电影的国际传播,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推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