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网络电影介入虚拟社区的路径建构

2021-11-14杨光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重庆4033

电影文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弹幕合法性

朱 磊 杨光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4;.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重庆 4033)

2020年,聚焦乡村扶贫的网络电影《毛驴上树》经网络播放平台推出,票房收入达840万,开了主旋律网络电影的先河。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刻,主旋律网络电影方兴未艾,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浴血无名川》在爱奇艺平台播出,票房过千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社交功能的泛化,网络播放平台日趋社群化,实际成为聚集趣缘粉丝的网络虚拟社区,如爱奇艺泡泡圈、哔哩哔哩弹幕社区等。然而,网络电影题材及其虚拟社区话题多以奇幻悬疑为主,主旋律网络电影如何有效介入其中并广受认可?本文以《浴血无名川》为典型案例,从主旋律网络电影的内部叙事与外部社区的路径建构加以阐述。

一、社区“共感”:电影本体的介入路径

以往,网络电影以奇幻悬疑作为主要题材,在各大播放平台得到迅速关注。相比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的播放平台聚集了粉丝社群,衍生出虚拟社区。具体而言,各大观影平台都具有弹幕观影的社区互动功能,延伸出相应的社区结构(如爱奇艺“泡泡圈”),而影片的传播还展开于哔哩哔哩、豆瓣等虚拟社区。由此可见,主旋律网络电影的传播实际上基于各类虚拟社区展开。为此,建构引发粉丝认同的叙事方式进而引起社区“共感”,构成电影本体的虚拟社区介入路径。

首先,主旋律网络电影的叙事故事呈现青春化趋向,以此引起年轻粉丝的“共鸣”。在以往主旋律电影中,作为左翼文艺的革命“罗曼蒂克”尽管有所呈现,但主线故事依然以政治领导人、科学家或人民榜样的励志经历、成就展现和精神指引为主,青年故事的展现占比较低。与之相反,主旋律网络电影的叙事故事以“青春故事”为主流。最早引起关注的作品《毛驴上树》讲述了年轻的驻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展现了有别于“丧文化”“躺平文化”的价值观。纪念抗美援朝的《浴血无名川》讲述了热血青春的战争故事——我国志愿军某师三排解救被困敌后的侦察排的经历。其中最年长的排长只有30岁。在撤退与进取之间,肩负保家卫国使命的年轻人选择战斗和牺牲,为大部队发现和打击美军战略部署贡献力量。整个故事没有运筹帷幄的指点江山,而是当时的青年人以自己的勇气、热血和担当谱写的另类青春。在网络播放平台的虚拟社区生态中,“青春故事”更能引起粉丝共鸣,从而达到主旋律文艺预设的传播效果。

其次,主旋律网络电影多以微观化叙事视角引导粉丝“共情”。从以往来看,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作为视角,诞生了《大决战》《重庆谈判》等一系列经典。不过,经典的难以超越、宏大叙事对观众历史认知水平的要求较高。对此,主旋律网络电影的叙事视角普遍趋于微观。《浴血无名川》通过一个排的故事呈现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这种微观叙事不仅体现在故事本体,还有与之相应的镜头语言的运用:无论战争场面还是后方场景,基本以中景为主,鲜有远景镜头。此外,影片以仰拍呈现战斗过程中战士的鲜血、汗水及呼吸;最后以女军医挣扎联络上总部为结局,更是微观视角的极致体现。微观化叙事拉近影片与粉丝的距离,并通过镜头语言让更多的粉丝被故事所感染。

最后,主旋律网络电影的叙事人物更为人性化,更能唤起社区粉丝的“共在”。在主旋律文艺中,“高大全”的三突出原则一直被奉为圭臬。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人物的“高大全”特质有所减弱,人们能够看到人物背后的人性。但塑造的人性往往显得生硬,“人性化”的场景也较为模式化。在意识形态传达和人性刻画之间,导演不断寻找平衡点。在主旋律网络电影中,叙事人物的人性化更为突出。在《浴血无名川》中,影片在战斗焦灼、牺牲之前等“关键时刻”凸显了战士的人性:影片开头,战士在埋葬战友的对话中表达了青年对于死亡价值和意义的讨论;随着战争的激烈程度加剧,观众也能看到战士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生活化的念想。这种刻画,显然有别于以往主旋律电影中战士牺牲之时的“大无畏”形象。人性化的人物自然更能引起粉丝的认同,让粉丝进入故事中并感到与人物“共在”。

二、认同培育:电影外延的社区重塑

主旋律网络电影不仅包含电影内部的叙事重构,还在电影外部重塑了虚拟社区的文化生态。通常来说,虚拟社区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聚集地。以赫伯迪克的说法,青年亚文化创造了一种对抗主流文化的“风格的抵抗”。同时,从社群主体的角度来看,卡斯特尔对网络社会的“认同”进行划分,将之分为认可主流制度的“合法性认同”、抵抗主流的“抵抗性认同”以及重新组织的“计划性认同”。以卡斯特尔的说法,“风格的抵抗”实为对抗主流制度文化的“抵抗性认同”,如说唱乐虚拟社区以“Battle”形式对主流价值观进行集体挑战。然而,基于引发社区共感的电影叙事方式,主旋律网络电影培育出认可主流文化的“合法性认同”,以此重新塑造了虚拟社区的文化生态。这种重塑基于弹幕文字和影像跨媒介融合的社区实践,形成于语图即时互动形成的“虚拟社区感”,延展于私人观影的公共化。

首先,播放平台衍生的虚拟社区形成一种社区观影机制,这构成培育“合法性认同”的实践路径。在传统的观影体验中,字幕与影像组成观影过程中的语图关系,字幕是观赏影像的辅助,处于从属地位。但在弹幕观影中文字符号附于影像之上。这种全新的语图关系首先是形式的改变,弹幕文字覆盖于影像之上,形成语图符号的叠合,并由此制造出既干扰影像画面,同时又强化观影互动的媒介景观。在南希·贝姆看来,网络社区的本质是虚拟符号意义的象征性交换。以此来看,基于电影作品的语图符号互动形成了社区成员共同观看的符号交换形式,构成了跨媒介互动的社区观影机制。在二次元动画播放过程中,粉丝基于动画作品形成一种集体性的社群认同,以此抵抗主流制度的日常规训。当主旋律网络电影在社区观影机制中传播,即时发送的弹幕文字成为认同转化的路径,将“抵抗性认同”转换为“合法性认同”。这种转换鲜明地体现在爱奇艺平台播放的《浴血无名川》中。在其社区观影过程中,弹幕话语的高频语汇为“泪目”“感动”“致敬”等。这些弹幕动态飘浮在影片之上,不仅制造出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更共时地转换与形成了粉丝认同民族国家、认可主流制度和文化的“合法性认同”。

其次,影像与弹幕的跨媒体互动是符号表意系统的重组,形成社区成员相互确证“合法性认同”的“虚拟社区感”。影像的表意系统并没有对弹幕文字的表达形成统摄,更多起到弹幕话语之间的串联作用,聚合为一种集体性表达。具体而言,在社区观影过程中,影像的内容聚集了集体性的弹幕话语,如影片的高潮形成密集发布的“弹幕雨”。但更为重要的是,弹幕话语具有生成自我意义的功能,在弹幕观影过程中培育出查维斯和米伦所说的“虚拟社区感”,即符号意义互动过程中社区成员体验到的社区价值观、集体共在和归属感。对主旋律网络电影而言,观影粉丝集体性的弹幕表达同样形成了粉丝社区的“虚拟社区感”。这种“虚拟社区感”不仅是个体层面的社区成员对电影价值观的认可,还是社区成员之间价值观和“合法性认同”的相互确证。

最后,社区观影机制形成了私人情感的公共化,从审美层面延展了“合法性认同”。在影院观影中,公共影像资源转化为个人感情体验是观影的导向。影像试图引导观众沉浸于情节中,将原本机械复制的影像资源转化为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此相反,旧有的网络观影无论场域还是观看方式都是一种私人观影,观影者在私人空间进行观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回放影像。然而,就弹幕观影来说,弹幕文字时刻打扰影像的带入感,取而代之的是抽离出影像本身的互动讨论,将原有的个人化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公共化的观影。在《浴血无名川》等主旋律网络电影中,私人观影也通过弹幕互动形成一种公共性。如果说主旋律文艺属于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社区观影则将观众对于影片投入的个人情感即时地公共化,形成“合法性认同”的情感导向,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效传达。

结 语

综上所述,主旋律网络电影之所以有效介入粉丝社区,并非同类题材播放场域的迁移,而是从本体叙事方式到外部社区生态的路径建构。以《浴血无名川》等电影为代表,影片建构出引发粉丝“社区共感”的叙事方式,表现为以叙事内容青春化引起粉丝“共鸣”,以叙事角度微观化引导粉丝“共情”,以叙事人物人性化唤起粉丝“共在”;与此同时,主旋律网络电影重构了虚拟社区的文化生态,形成社区粉丝的“合法性认同”。这种认同的培育以弹幕与影像的语图跨媒介融合为路径,并形成观影个体和社区成员之间相互确定“合法性认同”的“虚拟社区感”,最终从审美层面延展“合法性认同”。

另外,就意义生成而言,主旋律网络电影对虚拟社区的有效介入确立了虚拟社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形成网络社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有效融通。在网络信息符号高速流动的虚拟社区中,社区议题意义会随着虚拟符号的流动而改变。随着影像的流动,画面所传达的信息随之而改变,引发议题的内涵流变。具体而言,这一流变涉及弹幕之间的话语冲突,甚至非理性的谩骂。然而,主旋律网络电影往往能够确定粉丝社区议题的意识形态导向,确立其不被解构。具体而言,主旋律网络电影在社区观影机制中形成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合法性认同”约束了异见符号的扩散,形成社区粉丝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敏锐识别,有效沟通了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弹幕合法性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Westward Movement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垫资承包合法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