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唢呐师徒传承研究
——以马自刚传习所为例
2021-11-14段人凤
段人凤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庆阳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之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的吹鼓乐合奏艺术。据明代嘉靖年间乐蟠人侍郎韩鼎编撰的《庆阳府志》载:“……用鼓乐迎至嫁,嫁具枕履等仪以答,吉期间有行亲迎之礼者,否则各彩舆鼓吹,果盒、倩幼妇二人往迎”,又“丧礼悉宗古制……三日内竖杆悬幡,七日至,延礼生,用鼓乐遂迎诸客,首七行奠礼嗣,后逢七焚纸苦拜……”。可以看出,庆阳唢呐艺术(鼓乐、鼓吹)最晚在明代就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民间嫁娶、丧葬等活动中主要的音乐形式。其高亢激昂的旋律音调,婉转悲情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浓郁的黄土音乐文化特色。在庆阳人的生活中,不论是搬迁新居、儿孙满月,还是娶妻嫁女、丧葬祭奠,总有唢呐的声音钻进耳朵。所以使笔者想了解为什么唢呐艺术在庆阳地区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它又是如何传承下去的。
据目前普查统计,庆阳市现有唢呐班社178 个,从业人员2480 余人。代表性传承人有马自刚、吴正强、李海成等。他们常年活跃在城镇乡村,最直接地服务于民俗活动,是农村文化市场最活跃的一支队伍,其中不少人由原来的半职业乐手变成了现在的职业乐手。
一、传承人马自刚和他的传习所
在传习所初见马老师时,他穿着黑色短袖、同色长裤,穿着打扮很年轻,不像六十多岁的老人,身高看着有一米八,中等体型,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一头短发显得很精神。说起为何学习唢呐,他的回答很有趣:“念初中时看我外公(郭彦儒)吹,就偷着自己琢磨,然后能吹出声音了。后来我爷爷(张彦德)开始教我,慢慢地跟上爷爷去‘顾事’。有一段时间觉得吹唢呐太累了而且被人看不起,我就问自己难道要吹一辈子唢呐吗?但放了一段时间后,却因为自己嘴馋,想吃酒席上的大鱼大肉而继续吹唢呐给别人‘顾事’去了。”1980 年,马自刚在西峰跟随庆阳市文化馆梁平正老师学艺,协助梁平正老师完成了庆阳唢呐演奏乐器的规范化,并同民间唢呐艺人王贵有、王生喜、马汉银等搭班“顾事”,掌握了大量传统曲牌。
马老师为提高庆阳唢呐的知名度作出了卓越贡献,于2006 年7 月在第七届中国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中被评为“全国吹歌大王”,并于2019 年4 月30 日获得“陇东工匠”荣誉称号。
马老师的传习所位于西峰区黄官寨村惠家沟畎队李应民老宅内,传习所内有六个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开放的大院子(学生练习早功场所)。一个房间放置专门的录音设备,一间办公室接待家长,还有一间有高低床的房子以供求学者居住,其余教室供学生练习。
传习所课程有寒、暑两期,每期开设20 天。招收学生的年龄限制为七岁以上,教学年限为三年。成人学习时间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具体的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因为是一对一教学,所以不会有冲突。问及学生课后练习情况,马老师说:“家里有条件的(家在城市边缘、田间地头等处),在我这里上完课回家还可以继续练习,有些学生离传习所比较近,有时间想练习的,我提供场地。”
据笔者了解,传习所虽然是2006 年庆阳唢呐艺术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正式挂牌成立的,但是马自刚老师教授唢呐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从文化馆收集到的学生名单上可以看到,马自刚原有72 名徒弟,新招收13 名,共有85 名。其中5 人已开始授徒,49 人长期从事民俗演出活动,4 人闲暇时从事唢呐演出,其余32 人为在校学生,正在求学阶段。
传习所招生不论男女,没有具体的选拔方法,基本上是你来我就教的状况。这些孩子的家长多与马老师相识,送孩子来学唢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以后可以多条出路,多个谋生的技能。传习所也有专业从事民俗活动吹奏唢呐的成人过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更好地谋生。
二、授课教材
传习所上课有马老师自己出版的教材。其中,《庆阳唢呐演奏曲目选粹》分为六个部分:四大牌子,庆阳唢呐大套曲牌,小曲类曲牌,改变及创新曲目,尚奋斗优秀曲目,全国流行曲目精选。《庆阳唢呐演奏教程》分为十五章,其中有唢呐吹奏基础知识、庆阳唢呐常用技法练习、庆阳唢呐音乐曲式结构、庆阳唢呐组合形式和演奏形式、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等章节。
三、暑期班开课
八月二日,暑期班开课了,马老师邀请笔者前去观摩。传习所院内,李老师指导学生练习早功,每人间距差不多50 厘米并排站开,进行气息、手指灵活度的训练。
李老师喊道:“现在我们开始进行长音、短音、快速的合指练习。”练习了一会儿,李老师便打开手机上的校音器。“我说一个音,大家从左往右依次来吹这个音。”对于吹不准的学生,李老师先吹一声让学生记住音高,然后带学生多吹几遍,直到学生吹准为止,再换下一个人来吹。这样可以避免有人偷懒浑水摸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耳朵。练习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雨,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倾盆大雨,这天的早功便草草结束了。学生们回到教室各自练习,遇到问题便找李老师请教。
(一)初识唢呐及吹奏姿势
马老师拿出降B 调唢呐为学生讲解道:“唢呐它由碗子、杆身、唢呐芯、气牌、哨片五个部分组成。”然后拿出纸画了唢呐的简图,说明唢呐的八个音孔。“手指全部按孔为筒音低音sol,从碗子开始往上,依次抬指,右手小拇指为低音la,无名指为低音si,中指为do,食指为re,左手无名指为mi,中指为fa,大拇指为sol,食指为la,第七个音孔在背面由左手大拇指按孔,都要用指肚按孔,共九个音,两个八度。”马老师说道,“正确的拿唢呐的姿势,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指自然摆放如手心握有鸡蛋,手型要圆,肩膀打开,手臂抬起,双腿与肩平行打开。”
(二)手型及发音教学
李老师说:“刚开始不好掌握,不要用手指尖按孔,先用右手小拇指的指肚按碗子往上第一个音孔,其余手指依次自然摆开,右手大拇指不能超过唢呐杆,坚持练习会使手指形成肌肉记忆,这样你手一搭,就可以知道手指有没有按实音孔了。”掌握了正确的手型以后,李老师开始带着学生进行发音练习。李老师讲道:“你刚才按孔吹do 音漏了半孔,吹do 音右手要抬起小拇指、无名指和中指。”学生手型没有完全掌握好,其余要抬起的手指过于僵硬,不知道要放哪里。李老师指导道:“抬起的手指只要不按孔就可以,不要抬太高。”学生手型差不多了,李老师便开始教学生吹do 音,但学生怎么也吹不出声音。李老师便讲道:“嘴角上扬崩开,人中也不能存气息,要平,吸气不要吸太浅,用小腹吸气,才有力度可以顶住,不然气息太短。”学生正式开始吹,可是还是吹不响,而且可以听到明显的漏气声。
“唢呐拿过来我看看,哨片怎么这么长,也没有破损啊(不会吹可能会咬坏哨片)。”李老师试吹了一下,发现唢呐可以吹出声音,笔者认为是学生按孔、吸气、口型三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所以才吹不出声音。学生接过唢呐练习了一会儿,李老师说道:“手型还是不太规范,那我们先吹吹筒音sol(手指全部按孔)。”他便帮助学生固定手型。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学生基本可以做到只要吹就会发出声音,但是没有音准可言。李老师说:“你听我吹出的音高,然后来模仿。”这样练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你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听音软件,这样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吹高了还是低了,平常也要多听听,灌灌耳音。”李老师建议道。
(三)查缺补漏之回课
马老师给学了快一年的小男生上课。马老师问:“这两天吹的啥曲子?”学生答:“《鬼推磨》。”马老师说:“来把谱子背唱一遍。”学生便背唱起谱子。“谱子背得很顺,但是换气时不能等气不够用了才换。”马老师带他唱了一遍谱子,纠正他的气口。马老师认为学生“嘴皮上没有力气,嘴皮子‘太软’”,针对这个问题,马老师带领学生练习了几遍自己创编的唇功练习曲。练唇功练习曲要口型正确,嘴角上扬崩开,发出脆而有力气的声音。马老师叮嘱他课后也要不断练习,随即就换下一个学生上课了。
所有学生回课结束后,马老师总结道:“针对手指平稳,我们需要做合指练习,因为食指力气大,小指、无名指力气小,需要将手指力量和灵活度训练出来。气息需要靠鼻子和嘴快速吸气,然后根据曲子的用气量平稳呼出,需要练习长音和颤音练习曲。舌头需要灵活,同样追求速度,进行发音练习。唇,需要注重强弱。分连奏同样非常重要,该连的要连,要悠长,单音要清楚。”
四、传习所师徒教学优势及不足
通过和马老师的沟通交流,笔者了解到现在的传授方式和马老师自己当初学习时的不同之处在于,之前的传授方式属于口传心授,现如今加入教材使唢呐传授方式更加体系化了,并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直播教学过程及红白喜事的现场表演,使受众范围得到扩大。
传习所实行一对一教学,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吹得好的学生,马老师会带出去“顾事”,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技艺和胆量,使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马自刚老师有超过四十年的教龄,在教学方法上始终坚持言传身教,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并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今年六月份我还在网上购买了中央音乐学院张倩渊老师的课程进行了学习,并以85 分的成绩取得了唢呐专业老师的证书。”谈话间,马老师打开手机让笔者观看了一部分网上教学视频,据马老师说,这个课程是针对教龄超过二十年的教师开设的,他学习吸收后要将学到的技法教给学生,也让学生开阔视野。
虽然传统的师传方式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宗亲性,但在和马老师的交流中,笔者得知,马老师在着手准备写一本关于庆阳唢呐的教材,书中将会毫无保留地将他的看家本领归入其中,希望对求学者带来帮助。传习所招生虽然没有考核方式,与专业院校相比门槛较低,但可以使来自社会各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唢呐爱好者都有学习的机会。
注释:
①梁平正.庆阳唢呐艺术[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②庆阳地区方言,指在红白喜事中为雇主家进行现场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