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11-14朱亚欣
朱亚欣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音乐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得益于我国丰厚的自然资源,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与灵感。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也是如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滋养下,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得以保留与延续。一方面,改革开放至今,外来音乐文化接连传入我国。我国传统少数民族音乐受到外来音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西方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民族音乐的传承者逐步老龄化,少数民族音乐也面临失传的危机。另一方面,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生存条件相对艰苦,道路交通不便,本民族人数较少,经济条件较落后,环境相对闭塞。这种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差距也使这些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变得更加困难。这是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呈现继承性、地域性、多元化发展等特点。少数民族音乐的灵感来自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风俗特点,是当地老百姓劳动智慧的结晶。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洗礼下被逐渐优化保留下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音乐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音乐与当地的地域特征紧密结合,特点鲜明,风格突出。正是由于各民族间鲜明的生态特色,各少数民族之间的音乐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各民族音乐文化在民族土壤的滋养下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歌曲和器乐曲都由方言创作、方言演唱,并使用当地民族乐器表演。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作品,京族的独弦琴作品,广东的粤语歌曲,广西的壮语歌曲等。少数民族音乐在当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人民多采用即兴创作的形式,使用当地方言,没有固定的创作体系,例如劳动号子等。这种形式也是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山歌对唱和劳动号子等一般发生在空旷且距离较远的两山之间或两河对岸,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的一种交流与传递感情的方式,慢慢演变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核心是民族音乐,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中,少数民族音乐曲调、风格都显得格外突出,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与沉淀,它们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音乐得到文化界极大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改编与表演的作品层出不穷。“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文化环境错综复杂,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受到制约,甚至一度进入停滞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音乐传承人数较少,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有限。
西方音乐的传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冲击。许多年轻人甚至认为,只要是民族原生态的音乐,都是落后的,是不时尚的。这些音乐扎根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慢慢地将人们的审美推离少数民族音乐,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另外,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许多多属于大自然的声音也在逐渐消失。动物失去了家园,树木离开了它原本的空间,全球变暖不仅使天空失去了它原本的声音,更让动物和植物们留下无声的抗议。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天然资料库遭到破坏,后人的采风和学习也就大打折扣,许多声音资料无从考证。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然,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音乐也迎来了发扬和传承的好机会。在中小学课堂中,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不断普及,大量教材将中西方音乐作品穿插展示,少数民族音乐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音乐记忆中。在高校专业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史、中国传统记谱法、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等也通过课堂进入学生的知识储备中。但是,在西方音乐教学理论体系占据主导的今天,民族音乐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很大的局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只通过课堂不足以彻底唤起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与喜爱。许多学生还是抱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去面对少数民族音乐。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生态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现状的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主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高校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的过去,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度不够,学生没有足够的条件到当地进行采风和学习。这使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只限于书本知识,不能实地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民族音乐储备不够丰富。在高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虽然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通过课本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际运用中还是以西方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主导,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也更多使用国外原创的翻译版教材。其二,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旅游业发展较落后,宣传不到位,这导致当地和外界的交流较少,信息闭塞,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了解也仅限于网络。当地生态保护机制不完善也是阻碍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原因之一。破坏植被、开辟现代化工厂、排放污水等一系列因素,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另一角度来说,少数民族偏远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也是时代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为当地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在开发的同时是否应制定并且严格执行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这也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节日与风俗文化没有真正“走出去”。地方的特色节日文化没有更好地与社会活动相融合,在一些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甚至变成了一种必要存在的摆设,当地人不会去博物馆了解本民族文化优秀的历史作品,游客也沉醉于当地旅游景点,极少数人会特意前往博物馆、文史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例如广西黑衣壮族的“风流节”等,在跟随学校采风学习,到当地博物馆聆听讲解前,我们对这些传统节日一无所知。最后,社会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度不够、民族音乐传承人较少也是当代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力度不够的原因之一。一些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老一辈的民族音乐传承人都已年老,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因为少数民族自身具有区域性特征,音乐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老一辈传承人因为文化程度有限,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也无法准确地将地方民乐编写成册。上述种种方式不利于少数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正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
三、生态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深入探索少数民族音乐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是我国几千年文化宝藏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问题上,应该从少数民族本身对音乐的挖掘、继承和保护入手。
首先,少数民族音乐相关书籍乐谱的保留修复工作应落到实处,让后人对民族音乐有章可循、有迹可查。当地政府应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素材保护的宣传工作,地方政府应派专人对传统音乐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深入较偏僻的山区对一些口传心授的歌曲、器乐曲等进行记录和整理,保证音乐素材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在当地博物馆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料库和展示区,方便民众参观学习。培养当地年轻人的少数民族音乐继承和保护意识,在继承中进行适当改革和创新。在当地学校开设专门的少数民族音乐学习班或相关课程,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专业演唱、演奏人才。在上述措施进行的同时,建立政策,定期进行采风和回访,及时更新确保音乐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进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遵循国家的政策法规,边开发边保护,已经遭到破坏的地方及时修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少数民族音乐天然的资料库,是创作者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是我们应该共同守护的天然财富。
第三,加强各年龄段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也是音乐传承的关键。在继承中求发展,青少年群体不可忽视。首先是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应进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熏陶,在音乐课本中加入更多的少数民族声乐器乐作品,在校园中举办少数民族民俗节日活动,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艺术文化中,在生动有趣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在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加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让学生在音乐史的学习中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在曲式分析中领悟少数民族音乐结构特点和创作意图,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演唱少数民族歌曲的片段等,更好地普及少数民族音乐,提高少数民族音乐审美,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到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
最后,社会媒体应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宣传报道,这也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我国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魅力价值,推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途径。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宝藏。我们应加强对少数民族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培养各民族人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意识,深入挖掘至今遗留在大山深处的动人声音,帮助少数民族音乐逐渐走到文化产业发展舞台的中央,让更多的人发现少数民族音乐的美。我们应着重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专业人才,帮助少数民族音乐与国际文化潮流相融合,实现少数民族音乐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