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盐城民歌的语言生态与传承发展

2021-11-14周丽娜石鎏格格

剧影月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盐城民歌研究

■周丽娜 石鎏格格

(作者单位系盐城师范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盐城民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910324002Z)

民歌,作为我国一种民间口头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它经过历代人民的不断传播创作,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富有思想情感;既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又有蓬勃的生命力。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努力“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创作出“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建立践行属于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这样新时代新思想的背景下,盐城民歌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形式之一,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维系着盐城百姓的地方认同感,其发展壮大是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所需要的,也满足了盐城人民的精神、审美需求。笔者作为盐城高校音乐学生,正致力于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学习和研究,努力为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语言生态色彩

盐城地方民歌植根于本地区悠久的历史地理文化中,这里的劳动人民长久地煮海为盐、打渔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海盐音乐文化。盐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了本地区民歌的语言生态色彩。该地区大致上包括长江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地区,且东部紧靠黄海,特殊的半包围式的地理位置使得南北不同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与融合,富有地域生活色彩的民歌就由此产生。这样便形成了盐城“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音乐现象,也形成了语言丰富多彩的盐城民歌,展现了盐城地方民歌的多元特征,传达出盐城地区人民对盐城民歌的由衷喜爱和不懈追求。

民歌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带有浓厚的地方语言风俗特色。民歌的创作主体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它不仅反映当地人民的日常真实生活,而且有一定的地方语言色彩。而盐城是典型的移民之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九十年代,三峡移民等,都是盐城移民现象的见证。这些移民事实,对盐城方言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本地区方言特点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民歌语言的使用直接影响到歌曲的字腔、语音、语调和旋律等,因此,研究人员对盐城方言的探究分析十分必要。总体而言,盐城方言是一种过渡式方言,兼具江淮官话区的洪巢片和泰如片语言特点。因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滨阜、建盐、丰台三小片语言色彩区:

1、丰台小片分布于大丰、东台一带,和邻近的泰州、兴化方言基本一致,具有典型的江淮官话泰如片的特征。

2、滨阜小片则无以上现象,具有江淮方言洪巢片的典型特点,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分步于阜宁、滨海和响水南部、射阳北部。

3、建盐小片处于洪巢与泰如两片的过渡地带,特点上略有融合交叉,但以洪巢片特点为多,主要包括亭湖、盐都、建湖,射阳南部、大丰北部等地区。

盐城的北部与南部地区在咬音发音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既体现了盐城地方语言生态色彩的丰富性,又为盐城民歌的发展带来了多样性的空间。

二、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随着盐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盐城的经济受全球化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盐城文化的全球化。因此,处于弱势文化的盐城地区地方民歌亟需被传承与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接受文化发展大潮流,向外拓展延伸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追本溯源,向内找寻自身本我,积极投身于本土音乐文化研究中。

盐城地区地方民歌承载着盐城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赋予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丰富想象、文化情怀、集体记忆和故乡认同感。如果我们在新形式下对盐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不重视,那么它将会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互动中“受伤”。长此以往,盐城地区的文化风俗、地域色彩和思想品格将无法从这些民歌中寻踪追影,对失去“本真”的地方民歌,如再谈发展创新,将会毫无根基。

虽然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发展正朝着可喜方向前进,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阻碍困难。另外,如何加速其发展进程,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因此,对盐城地区地方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研究盐城地方民歌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研究盐城地区地方民歌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思考和探究,如人类学角度等,以帮助其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人类学研究倡导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研究方法也应该从此处入手,对盐城民歌进行个案考察,通过对其歌词与民俗、演唱者与听众、传承与传播等的整体性研究,来系统地探讨盐城地方民歌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在研究盐城地区地方民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规避如下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脱离盐城民众的生活,重表象轻内在,重历史轻现实,囿于书本文献资料,采用田野工作法实施盐城地区地方音乐的研究前没有做好遇到障碍和困难(如文化差异、语言沟通等)的心理准备。

因此,在深入实践研究盐城地区地方民歌时,要有意识地规避上述问题,做好统筹工作,通过对盐城民歌的考察研究,系统完整地梳理民歌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2、要完善地方民歌搜集整理工作的系统性

从目前来看,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发展在创新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突破较大,其理论方面的搜集整理工作虽然也有发展进步,但缺少专门的负责人员和机构,使很多富有特色的民歌资源不能完整保存甚至缺失。这将给后期相关学术人员多角度、多维度地研究盐城地区地方民歌带来一定的困难。长此以往,将对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或社会文化所应鼓励师生深入盐城各乡镇采风搜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转化为书面文本、影像等多种利于保存的形式,建立起完整的盐城地区活态民歌资料库,使其在时间脉络和保存载体上形成体系。对年代稍久远的民歌,最好既要有文字的完整记录,也要有曲谱的准确记载;对近年社区民歌演出、比赛等实践,要搜集到完整的影像资源,并在后期整理出相应的书面资料作为保存;对于其中意义重大的民歌,应该重点标注,采用多种形式记录在册,让以后的研究工作者有据可查,有史可寻,让经典永流传。

3、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笔者以为盐城民歌在发展创新上,既要保持本土民歌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也要立足于国际视野和角度,用新形式、新方法把我们新时代人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力、文化意识、集体记忆、民族精神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通过民歌艺术表达、展现出来。

盐城地区传统的原生态地方民歌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发展,不再适应现代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程度,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产生新民歌,这些新民歌的产生大都是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符合时代主题的音乐元素创新出来的。因此,盐城民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是必然趋势。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要让现在的人们了解、喜爱上民歌,必须要注重传承,致力创新。这些创新模式是保证民歌文化传承发展经久不衰的“良药”。

4、要在社会实践中谋求发展

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研究工作应该深入实践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专业团体的研究和创作演出、走进社区、走进校园等都是地方民歌增加受众面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民歌谋求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中小学生而言,要展开民歌音乐文化熏陶,丰富校园文化。这就要求盐城民歌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接触民歌、喜爱民歌。当地音乐课程教研人员应该编写一套适于中小学学生音乐教育的课本教材,让学生从小喜爱歌唱本地区的民歌,了解本地区的民歌。对大学生而言,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要与高校音乐教育相结合,将盐城地区特色的民歌资源开发运用到本地区高等院校的音乐课程中,引导学生接触当地民间歌曲。培养有专业素养的民歌演唱者,丰富盐城地区民歌传承的人才储备。这既可以为当地高校音乐课程提供良好的教本素材,也能够培养出民歌传承人,为地方民歌深入实践、持续发展奠定基石。此外,盐城地方民歌要继续坚持走进社区,丰富社区文化这条路线。这对本地区各个阶层群众发展业余爱好,丰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鼓励民歌爱好者在不同社区搭建舞台,举办民歌演唱会等,让民歌在社区中扎根生存,融入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盐城地区地方民歌的研究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了解盐城民歌目前发展的现状、研究民歌的意义以及思考如何创新发展地方民歌对民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努力让盐城民歌成为盐城文化的印记,通过创新和发展,丰富民歌内涵和表演形式,传承盐城大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盐城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结语

盐城地方民歌是盐城人民对本地区文化的伟大创造,是一代又一代盐城人民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结晶,却又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解盐城民歌的语言生态色彩、研究盐城的现状与发展是我们认识盐城、把握盐城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运用理性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对待盐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中延续、升华其已有的精神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盐城民歌研究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台湾蝴蝶兰:绽放盐城滨海 助力乡村振兴
透鲜的盐城话
“疫”起战斗——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战线同心抗疫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