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戏曲的当代发展
2021-11-14张晨萱
■张晨萱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绚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历史久远且富于东方神韵著称于世,在世界文艺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拥有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时代在变迁、审美在进化,中国戏曲的发展也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受众的审美遇到一定的困难。本文将尝试从中国戏曲历史发展及中外舞台艺术发展比较的维度,结合当代中国演出市场的现状,梳理出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
戏曲演出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京剧更是被誉为“国粹”,而近年来由于观众普遍接受程度较低,更偏向于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戏曲院团过于依赖政府扶持资金,商业演出市场拓展力度不足,营销模式传统,难以获得新的受众群体,我国戏曲演出市场呈现萎靡下降状态。2014 年至2018 年我国戏曲类演出票房收入依次为9.47 亿元、8.94 亿元、8.64 亿元、9.01 亿元和8.06 亿元,其中2018年较上年同比下降10.54%。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原文化部于2017 年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文化扶贫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力度,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各地文化系统相继出台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机制,“十三五”以来,各地政府拨付逾12 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除传统的“输血”方式。但区区5.64%的收入占比,更突显农村演出市场的基础薄弱以及文化演出市场巨大的“城乡差距”。
中国戏曲不仅受众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演出资源也同样如此。中国戏曲多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角”带出的戏。戏曲的宣发也是以“角”为中心。同样一出京剧,由普通演员出演可能门口罗雀,而由“角”出演,则可能一票难求。目前,在武汉、南京、长沙、石家庄等省会城市,即使是省属、市属院团主要演员,月收入也仅够糊口,而一旦进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即使是“小剧团、小演员”,收入也要翻上一番不止。长此以来造成地方院团留不住人,有能力、有前途的编导、演员、乐师都去了北京、上海。地方院团排演新剧还要去北京、上海“借人”才能完成演出,境地越发尴尬。
不但受众、演出资源都聚集在超大城市,资本也是聚集在此,其他城市的戏曲市场发展举步维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中国戏曲在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马太效应得以充分体现。
近年来,中国戏曲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每年传统剧目新编剧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反映时代精神、刻画历史事件的创新剧目年年都有,还有各类的小剧场剧目让人应接不暇。报刊、新闻,各种宣发扑面而来,各种奖项评选此起彼伏。一时间新剧不断,热闹非凡。可市场反响平平、叫好不叫座甚至只拿奖项没人看的剧目比比皆是。对于戏曲创新我们可能走进了误区,甚至是雷区?
传统剧目新编剧往往只是在服、化、道上动刀,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唱腔和戏曲表现形式,剧本的编写模式和思想内容往往还停留在一些很落俗、狭隘的地带,本质上并无新意。
近年来的创新剧目大多是以参赛获奖为目的,有的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思想性,立意深远,能很好地贴合时代新意,却缺少一定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传统戏曲中的精髓也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往往是获奖时前呼后拥,获奖后应者寥寥。
小剧场剧目曾经一度广受好评,开创了成功的商业模式,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参与的团队众多,很多团队跨界而来,鱼龙混杂。最后生产出一批不伦不类的“创新”。
以上剧目的创编中都出现了一些以“导演中心制”、“编剧主将制”等为主的创作团体。这些创新者往往还没弄清什么是戏曲的真正精髓,就开始搞创作,有的甚至还没熟知“四功五法”、锣鼓经、行当体系、声腔体系的规律,就开始戏曲“创新”,打破“传统的编演模式”,颠覆以演员和观众为中心的观演地位,把东西方戏剧表现形式杂糅,搞出来的戏曲“四不像”,甚至只是话剧配唱。这类创新离戏曲很远,有戏曲之名而无戏曲之实,以致丢失了剧种的个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戏曲与英、美戏剧具有同样的特殊性,其专业性强、投资大的特性也更强,但这并不表示中国戏曲的剧目制作就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各种形式的资本同样完全可以渗透进来。资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多的是紧贴市场的商业嗅觉和商业视野,是成熟的一体化商业运作模式,是完整的工业化产业链和系统运作平台,而这一切恰恰是现今中国戏曲发展道路上的短板。中国戏曲和资本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不断摸索的过程,找到最适合中国戏曲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课题。
改革是文艺院团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2020 年6 月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4 次会议成功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当下,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对中国戏曲的传播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戏曲要积极利用并融入其中,主要是通过各种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运用网络传播方式,或者是将戏曲元素植入其他节目内容中进行传播等。尤其是应运用戏曲电视剧的特有艺术手段,遵循戏曲写意的美学原则,对戏曲舞台剧进行电视化处理,演员表演、演唱保留舞台风格。这样的戏曲样式就打破了舞台的平面性,镜头生动有趣,情节节奏比舞台剧更流畅过瘾,有利于将戏曲艺术的特色发挥到极至,从而展示戏曲艺术的风采,扩大戏曲观众面,必将积极地促进中国戏曲的演出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