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情节·主题: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叙事美学分析
2021-11-14刘也铃
刘也铃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许多动画作品开始从衰落的纸质媒体转向更加自由便捷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如快看漫画、腾讯动漫、哔哩哔哩漫画等。从2015年起,《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风语咒》等动画电影的热映,让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改编而成的国漫IP电影掀起了观影热潮,大量的动画作品涌现出来,国漫开始从小屏幕走向大银幕,而它所激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使我国的动画产业飞速发展,也让整个动漫产业链条在完善过程中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映之初便好评如潮,累计票房更是达到2019年榜首,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折不扣的“黑马电影”。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在动画制作技术上可以与高水平技术相媲美的实力,而且基于自身的文化语境和审美精神构建了一个触动观众心灵的叙事,使这部电影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电影中的东方文化和美学精神不仅支撑着电影的内涵,也诉说着它崛起的力量。这部电影在叙事上的倾注最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也为国产电影找到了方向。国产动漫也以其具有的亚文化特质逐渐养成“主流化”意识,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与现实价值,以经典创巅峰,用叙事传文化。
一、角色的颠覆与改编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设计是基于剧本需求的突破,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电影中的哪吒、敖丙、李靖、太乙、申公豹的角色塑造和表演逻辑与观众熟悉的完全不同,而李府家丁、结界兽等配角则借鉴了国内外优秀动画电影的诸多元素。可以看出,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塑造中,对“哪吒”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进行了改写,重构了其在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固有印象,整个设定既有对传统人物的颠覆性变化,也在影片角色形象上加入了不同形式的改编。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它还对人物进行了三维刻画,使人物更加真实、坚韧,将“夜叉神”与“萌顽童”两种身份融合进了新文本中,由此来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角色的境遇更加牵动观众的心。
(一)继承发展传统
作为一个发展势头迅猛、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行业,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电影市场的规范,以期通过人们对电影消费市场的热衷,引导全社会的价值观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本土电影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但随着外国文化和其他电影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的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电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更愿意看好莱坞电影、日本动画电影、印度电影等。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80后的导演饺子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致力于挖掘中国电影元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影片中有大量三星堆的青铜器和马家窑的彩瓷。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其代表性的符号传播着传统文化,渗透着民族意识。饺子是一个在周星驰的电影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在周星驰的电影中,许多普通人都有一种可笑、懒散、嘲讽和讽刺的电影风格。饺子沿袭了周星驰电影风格,许多经典元素也在电影中呈现出来。通过展示角色情感外化和行为夸张的细节,这种对社会小人物的描述更接近观众的真实生活,也感受到了从关注个人命运的成长到家族兴衰的过程中命运和人性力量的束缚。
(二)打破传统认知
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一直不乏对哪吒这一形象的解读和运用。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哪吒是机智、勇气和正义的象征,哪吒和父亲李靖的关系,不同于当今社会的父子关系。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形象被设定为一个“妖气”的顽童,黑黑的眼圈、锅盖似的发型、大蒜形状的鼻子,笑容中透露着一丝邪魅。这种形象与充满正义感和英雄气概的原有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片中不仅颠覆了主角哪吒的形象,龙三太子、李靖、太乙真人、申公豹等经典形象都被改写,讲着一口四川方言的太乙真人更是带给观众无穷尽的欢笑与回忆。这些角色都是对传统的颠覆和极具创造力的改编。
在这个大力呼吁创新的年代,“不破不立”在很多时候都成为一条黄金法则,但如果依然是传统的表现形式,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影艺术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超越时代的眼光,打破一些局限,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有更高的标准和前瞻性,这也是现当代电影观众对电影艺术和事业的基本要求。当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时,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价值观。如果电影中的传统叙事打破了一些界限,这也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生活困难的一种慰藉。
二、情节的改写与重构
故事情节是一部电影的核心,缺乏令人兴奋的故事情节,很难被大部分观众认可和喜欢。市场上成功的电影,我们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可以挖掘社会的文化核心,挑动人们敏感的神经,真实地呈现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人物的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故事情节将父子关系、大小宿命、人性两面等主题用创新性的手法予以呈现,带给人们更强的共情力与感染力,也在多线情感交织中寻求着自我认可。
(一)“魔丸”与“灵珠”的设定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哪吒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特别是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作品中,都将哪吒演绎地敢为人先、出神入化,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删掉)。但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是一颗魔丸转世,阴差阳错地来到了人间,受尽了人们的耻笑和欺辱,他的内心无比苦闷,没有朋友也没有人理解他,别人都把他当做妖怪。但他并没有因为众人对他的耻笑和命运的不公而在心中种下恶的种子),而是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留下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名言。随着剧情的推进,当哪吒与敖丙变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善恶便难以分辨。导演试图在这个矛盾中找到两个性格互补的人之间的契合点,人物命运和是非之间的徘徊和对抗也使整个情节更加戏剧化,同时给观众带来更多真实的反馈和哲学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在哲学领域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无论人性是善还是恶,或者善与恶兼而有之,电影中关于人性的变幻无常和复杂的情感给观众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让他们在理解人物时找到相似的情感,从而寻求一种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二)父子关系
就传统文化中的父子关系而言,父亲是儿子的行动纲领,父亲说一,儿子不二,而哪吒对他父亲李靖的权力反抗的对立关系在每部关于哪吒的电影中都有呈现,父子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导演却将李靖设定为一位慈父,社会上曾经引发激烈讨论的原生家庭问题、代际关系问题、家庭秩序问题等,都在片中有突出的体现,并给与观众深入的思考,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片中的慈父李靖体现了父爱最深沉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儿子扛下所有百姓的指责,不顾一切地无私奉献,教导哪吒做一个正直的人,敢于向不公正的命运抗争。当哪吒受到天劫的诅咒时,李靖更是选择用自身的生命换取儿子的生命,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此事被哪吒知道以后,哪吒决定和不公正的命运相抗衡,如他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正是父亲的激励和爱护,让他有了信心和勇气去和命运抗争。
哪吒从出生就被别人视为“妖怪”,即使他是在打妖怪救人,却还是被陈塘关百姓误解为抢孩子,用批评、指责的方式给他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于是无力抗争的他便开始变本加厉地成为百姓心中所认为的那个样子,做一个“反叛者”。但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内心仍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当哪吒开始被百姓的判断束缚时,他无法认清自己的本质日渐消沉,于是在亲情的强烈感召下与自己的生活境遇与个人命运抗争,重新找回自己,不仅为宗族赢得荣誉,还从百姓嘴里也获得了赞许,从见天地,到见众生,再到见自己,哪吒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成长蜕变,以“不认命”的方式成为了孩童英雄。《哪吒之魔童降世》利用经典的英雄叙事模式展开的故事剧情与人物命运,通过种种细节对其进行了成功的阐释,使影片在叙事上处于有利的位置。
(三)反抗命运
哪吒从出生起就被人们嘲笑和鄙视,人们对他有很大的偏见。不管他如何解释和努力,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这个故事情节让很多观众回忆起自身的经历,面对误解时应该作何反应?然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除了主角哪吒之外,还有一些角色也同样受到了他人的轻视与不尊重。例如,敖丙的身世、申公豹的口吃等,让他们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人格的侮辱,这让他们苦恼,却又给他们勇气,化悲痛为力量,将其内心的自卑与执念化作顽强努力,和命运作斗争,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在影片中,海浪不断冲刷海岸、人物落水后产生的水花、房屋倒塌和倒塌后产生的烟尘、石头被撞击和撞击后产生的碎屑、以及打斗时扬起来的沙尘,让天地之间的哪吒和敖丙,太乙真人和申公豹皆为一体两面,万物两极和情感对立的交织显现在故事中,再一次印证了该片对原著经典的颠覆和重构。这不仅是对现实生活中反抗精神的完美演绎,也是对无数观众和社会风气的鼓舞与肃清。人人都希望获得认可、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不惧困难的坚持,正是时代精神的导向,也是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所在。
三、主题的互文与融合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形成了对过去文本的互文关系,电影通过拼贴、戏仿等方式与前文本产生呼应,所设定的情节中加入的新元素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也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而它透露出来的主题更是十分贴合时代所需和大众审美,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关注点予以立体和完美呈现。不仅没有让观众产生与前文本的距离感,还以新形式将各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带入这场视听盛宴中,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影片价值观传递给观众,并在笑声与泪水中,还能产生出跨代际之间观影所带来的不同剧情角度、内容深度和思考维度的思考。
(一)表达普世价值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和追捧,一大原因就是电影中蕴含的价值观具有普适性,是观众能理解并践行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电影中,人性的善恶表现和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实境遇、亲子关系等展现得出神入化。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这些话题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思的问题。影片中,哪吒的父亲李靖正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父亲一样,是无奈工作与社会压力身不由已,但是他们对孩子的爱却一直没有变过。哪吒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父母依然成为他思想上的引导,根据他的优势让他修炼仙术,给他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他能够更好地享受剩下的时光,便骗他说:“你是灵珠转世,不是妖怪。”这个善意的谎言激发了本是魔童转世的哪吒内心真实的渴望,才得以配合师父修炼两年。这部电影的不同角色身上有着很多现代人问题的缩影,希望有父母、家庭庇佑,渴望有朋友陪伴和理解,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不论英雄造时势或时势造英雄,在哪吒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二)掌握命运诉求
敖丙的父亲龙王对敖丙说:“我们龙族的命运就靠你了!”龙王及龙族所有的成员都把希望放在敖丙身上,将所有厚望寄予“好孩子”,却使得他最后痛苦的爆发,这样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会消磨人对自身的关心,耗尽人对生活的热情,还会丧失掉生而为人的天性。人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人生,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父母给我们躯壳,那真正的“命”,是谁来掌握?《哪吒之魔童降世》给经典的传统神话故事添加进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新的精神内核,不再以反抗强权与压迫去替天行道,而是以个人成长的叙述方式,细致勾勒出哪吒面对不公命运时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社会心理问题。在保留了原型哪吒正义聪慧、智勇好战的性格特点后,影片将主题浓缩为“自己对命运的掌握”,并贯穿一系列情节的发展,哪吒最终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也使影片具有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
四、结语
古代经典神话小说中的故事在被拍成电影时需要融合现实语境。只有这样,电影才能反映新的时代和新时代人们的心灵,才能被当代观众所接受。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从传统的物质文本中找到突破口,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过去的抵抗父权到当下的反抗天命,《哪吒之魔童降世》表现了哪吒与父母、与朋友之间的情感互动,藉由这种伦理关系的曲折前进引导了哪吒走向理性的、正向的自觉成长,在这种成长的背后实际上也是观众自身心理的投射。虽然电影名称定为“魔童降世”,但不再是简单的“闹海”模式,呈现出的是哪吒的成长历程,用当下的时代语言回归社会,调动受众最深处的情感以及价值认同,这一改编历程既有效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成功地实现对古典神话的现代化书写。基于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自成一派的风格和新的叙事元素上对整个动画产业创作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素材和优秀的实践方案,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影像策略,在具有美学观念的同时,赋予了它新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哪吒之魔童降世》呈现出极致的东方美学意境,将经典的神话故事与当代美学相结合,展现了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东方形象。东方文化对电影叙事的介入,不仅使电影突出了人文沉思,也使电影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该片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叙事苍白无力的困境,同时将传统文化置于当代审美潮流的环境中。重构的叙事和不凡的东方视野都展示了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最高制作能力,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