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以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导向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反思
——以《湾区儿女》为例
2021-11-14白婧婷高靖凯
白婧婷,高靖凯
(1.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2.澳门科技大学 电影学院,澳门 99907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人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广互利合作。”作为国家广电总局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的《湾区儿女》,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讲述了以澳门疍家女孩麦斯钰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与湾区一同改变、共同成长的励志故事。该剧不仅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播放空白,更以其连贯清晰的叙述脉络、小人物联系大家国的优秀格局讲述了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属于中国的好故事。
一、创作特点及意义
(一)填补空白——用政治“软话语”彻传播新实践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根据经验唯物主义者德斯蒂·德·特拉西有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刊发过一篇《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的文章。他认为:“电影本身可以被视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个最佳装置,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复制和再生产的最佳装置。”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触手可及的电视作品似乎与之更贴切,它使得人们在观看行为中不断强化或复制意识形态。因此可以理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往往更具有明确的舆论引导、主流价值观传达以及增强社会共识等作用。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湾区儿女》通过刻画以澳门疍家女孩麦斯钰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与湾区一同改变、共同成长的励志故事,让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程度的普通观众都能够清晰、直观地认识和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
将国家重要发展议题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形式呈现,是将严肃议题“脱下政治外衣”,改变僵硬话语的传播新尝试。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曾提出传播的四功能说,分别为:环境监测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的功能。其中,社会化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湾区儿女》这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就是在为广大受众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有关国家政策、发展议题的知识、价值观的传播。
另外,《湾区儿女》是第一部由澳门本地企业制作、出品的长篇电视剧,它的出现填补了澳门在华语电视剧创作生产领域的空白。不同于2019年播出的《澳门人家》主要展现澳门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湾区儿女》将纵向时间轴与横向版图进一步扩大,是第一部完整反映澳门回归20年巨大变化及涵盖澳门、内地、香港等不同背景人物的作品。该作品的出现,映射了“在当下这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电视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独特的政治意义。”
(二)风云巨变——由时间线勾连起大湾区发展历程
《湾区儿女》的故事背景线十分清晰,它将粤港澳大湾区二十余年的建设轨迹融进故事背景,贯穿每个人物的生活经历,是记录粤港澳大湾区迅疾变化的精短“编年史”。
故事从1997年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开始讲起,其中经历了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计划实施建设、港珠澳大桥建设与通车、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等一系列历史性大事件。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影响着澳门、内地、香港,也促成了剧中每个人物命运的转折与改变。如此选择运用时间轴作为叙事框架,对于《湾区儿女》这样时间跨度长、故事内容丰富的电视剧来说既能够使得叙事脉络最为流畅和清晰,也有利于不同年龄与文化程度的受众进行恰当地理解与接收。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而该剧正是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以文学作品反映国之巨变。这部剧勇于争先担当使命、做首位发声者、传播者,借力时代的东风又胜在巧用东风,为时代留下了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属于祖国与人民的独特烙迹。
(三)以小见大——以小人物命运映射大时代症候
《湾区儿女》中的每个人物不仅在身份上具有典型性,他们的命运也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祖国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该剧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入手,通过女主角麦斯钰、男主角黄梓健以及几个重要配角麦叔、欧阳东江、欧阳春、郭永旺、梁教授等的人生经历,展现出在祖国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推动下,他们与时代共进步同发展,共同追逐梦想的繁荣景象。
女主角麦斯钰是其中最鲜明的代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澳门渔村姑娘,她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考上澳门大学,无限畅想澳门回归后的生活可以像香港一样自由。不幸的是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亚,使得家中的经济大梁——大姐的旅行社损失惨重。未能如愿进入大学的她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选择离开澳门前往珠海打工。此后,她持着自己的执着勇敢一路努力拼搏,勤学敢问,抓住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与横琴地区的政策福利等机遇,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可以看到,在女性意识崛起的今天,越来越多展现独立、自强新女性形象的电视剧得到学界和观众们的认可。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作为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传播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并且在这种媒介接触和使用之中得到需求的满足。因此,塑造这样一个独立、自信、有头脑,不依附他人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制作团队的市场远瞻性,也更为实际地为该剧带来了一定的收视率和讨论度。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既是带有特殊民族、地区身份的独特个体又是粤港澳地区千千万万或普通或知名人民的缩影;剧中以麦家、欧阳家、黄家等为代表的每个小家庭既是拥有不同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的小家,也映射着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国家。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脉搏同振共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对该地区的政策扶持给予了当地的小人物们实现自我、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小人物们的共同努力,也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该剧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将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纽带以一种较为平衡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二、创作短板与反思
(一)内容为王——优秀主题下的情节设计仍须琢磨
《湾区儿女》共34集,每集约45分钟,以这样的篇幅展开长达20余年的商场故事,需要编剧对故事的结构与节奏把控较为紧凑。但该剧在一些情节尤其是后半部分女主角麦斯钰与商场“对头”欧阳春进行较量时存在矛盾冲突安排不合理、人物塑造过于简单化、脸谱化的情况。如在欧阳春携款潜逃之后,多地警方出动皆未有收获,最后竟是女主角轻而易举地在废弃仓库单枪匹马找到她并与其周旋对峙,甚至还对其进行了一番教导,这其中许多逻辑都经不起推敲。
该剧在人物塑造方面,对人物的性格、品行等方面的描写都过于简单化,仍然停留在最初“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阶段。如此程序化、机械式的设置无益于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新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广大受众有了广泛的视听选项与个人选择权,仅靠优秀、新颖的主题无法长时间留住受众,“内容为王”依然是影视艺术作品的不二法宝。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曾在“编码与解码”的研究中得出有关受众的三种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及反对立场。如果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长时间以一种较为高高在上的僵硬话语姿态进行“宣传”式传播,那么具有能动性的受众就很容易对其所有的传播内容产生反对立场、对抗式的解读。这将非常不利于主流媒体在未来继续开展传播活动。因此,作为一个新的内容领域,有关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的作品应在创作初期就认识并避免这种共性问题,争取为观众们呈现出接地气、有人情味、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品。
(二)市场未热——该主题之下的成熟作品仍然稀缺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作为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性并未充分显现于影视领域。目前,仅有《湾区儿女》这一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在荧幕中。创作者们仍然缺乏前瞻性与行动力,未能及时跟随国家最新、最热的政策导向而进行创作,暂时性地错失了许多机会。而粤港澳大湾区决策责任部门也未能出台有效的作品激励政策,未能利用好影视平台这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各方的强烈重视并应当尽快做出恰当的调整。
三、结语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深度合作的成果,《湾区儿女》在播出后收获到的收视与口碑的双成功并不是偶然。将文化符号融入商业、职场剧框架;将国运与个人和小家庭之间的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呈现得恰到好处……这些皆是该作品自身的闪光点,也是未来与该主题相关的作品应当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湾区儿女》的主创团队能够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要战略作为作品主题,并在人物与情节塑造上环环紧扣国家大事,这体现出了他们的独到眼光、创新勇气、知识储备以及扎实功底。虽然在一些情节、人物的处理上仍有进步的空间,但瑕不掩瑜,它仍然称得上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
当然,在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导向的题材背景之下,还需要更多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色添光,也为这个时代烙下更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