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韵律活动对于少儿舞蹈中节奏感的促进作用

2021-11-14郝砚菲

戏剧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驯鹿节奏感韵律

郝砚菲,邵 帅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舞蹈与音乐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舞蹈是音乐形体化的一种表现,所以,舞蹈是音乐教学中常常被用于促进少儿培养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手段。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在少儿舞蹈教学中,音乐可谓是第一课,舞蹈的肢体动作均需要音乐来配合,舞蹈的表达、演绎是以音乐为基础、为依托。教师以音乐为切入点,引导少儿感受舞蹈的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让少儿准确、有效地把握舞蹈动作中音乐的律动,使少儿渐渐地在舞蹈活动中对音乐节奏形成更深刻的感知。

一、开展韵律活动的教育意义

个体的成长,特别是心智发展与音乐和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感官发展的重要时期通常是在儿童出生至五六岁之间。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往往对音乐的感知有着最为真实的情感表达,这种表达更为直接。少儿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得以呈现,跟随音乐,少儿的身体律动对其听觉、专注力、想象力以及反应力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韵律活动与培养节奏感

作为音乐的要素,节奏是音乐美感之源。可以说,音乐的活动、情感乃至意义均源自节奏。而个体对节奏的感知以及反应则通过身体的动作得以实现,而少儿阶段则正是儿童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指出,节奏本能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这一本能需要诱发和培养,通过音乐和身体动作可以实现对这一本能的唤醒。将运动和音乐进行有效地融合,采用这一方式让少儿以动作、节奏和声音的方式实现对音乐的理解。在其看来,在体验节奏中,身体是第一载体,音乐的节奏通过人体运动得以展现。奥尔夫在“原本性音乐”理念中表示,语言、动作、音乐的融合创作出节奏。柯达伊指出,节奏有着极其丰富和精细的表现力,可实现对分散音乐要素的有力汇聚,使其成为一种内在力量。所以,强化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并非培养节奏感的唯一目的,而是对少儿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促进与发展。

三、培养节奏感的律动活动的主要形式

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蹈等形式是少儿音乐活动中学习律动采用的主要手段。其中,“声势”是由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所创造的一套基于动作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即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发出声响,以此达到培养少儿节奏感、记记力、创造力和听辨力的目的。培养少儿节奏感的律动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手指操、原地做模仿等。其中手指操最易于学习,并深受少儿的喜欢,对少儿的肌肉动作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原地做动作即让少儿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内,做出站、坐、蹲等一系列的动作,进而形成原地做动作向移动做动作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在动作的控制上往往是开始做头部和上半身的动作,逐渐延伸至下肢动作。

移动中的动作即随着音乐,让少儿做出一系列的动作,包括弹跳、摇摆、跑动、舞蹈等。移动位置的丰富,使动作的样式也丰富起来,对少儿动作的想象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譬如,通过轻快、沉重音乐的对比,让少儿更准确地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再譬如,将欢快、轻柔等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起来,采用即兴跳舞的方式,由此让少儿随着音乐,以自由的肢体动作去体会和感知音乐的节奏。

在进行韵律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少儿年龄、心理、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充分地考虑,确保韵律活动的设计符合其实际能力。活动的组织需符合该年龄段,动作不易过难、强度不易过大,要让这一年龄段的少儿在享受韵律活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达到培养其节奏感的目的。

在进行对少儿节奏感以及音乐理解的培养方面,教师可充分借助一些辅助道具,包括纱巾、彩带、皮球、节奏棒、呼啦圈等。比如,用纱巾、节奏棒的配合,进行舞蹈的即兴编创,或用三角铁帮助少儿感知三节拍,再或者,通过大小球不同排列组合,让少儿对节拍的强弱规律进行理解,以此达到区分不同节拍的作用,而呼啦圈则有助于帮助少儿对空间位置形成判断和展开探索。与徒手动作相比,采用道具的方式使韵律活动的开展更具趣味性,同时对少儿身体各部位可以起到有效的锻炼,对少儿音乐的表达、参与韵律活动的积极性均将起到充分的调动作用。

四、韵律活动的具体实践

(一)感知并体验不同的节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儿童日常生活、游戏、唱歌等活动中自然形成的节奏感进行充分地利用,在此基础上促进他们节奏感的培养。比如,通过“敲门”“握手”“钉钉子”“补鞋”等动作,让其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节奏,还可以通过对动物跑、跳等动作的模拟,使其感知不同节奏的变化。

1.加强奔腾跑跳动作的练习。这里所说的跑跳是附带节奏的,譬如可以模仿马跑的动作,让其通过马的奔跑来认知节奏的快慢与运动的规律,在进行这类练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少儿坐在地板上,以手拍击地板的方式进行模仿,进而再发展至腿部的模仿。

2.进行双脚蹦跳动作的练习。双脚蹦跳动作可以让人直接联想到兔子、袋鼠的行动方式,可让少儿通过模仿此类动物的动作来进行双脚蹦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可将蹦跳节奏控制在四分音符时值,即拍一下跳一次,也可以将节奏控制在八分音符时值,即拍一下跳两次。

3.单脚跳动作的练习。在开始这一类韵律活动前,可以先向少儿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如印地安人的单脚跳舞蹈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少儿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动作。随后,少儿在教师的击鼓声中进行单脚跳动作的练习,与此同时,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口号。在进行单脚跳动作的练习过程中,需要注重的方面是第一拍重音,在这一拍中,可以是落在单脚上,也可以是落在双脚上,两只脚需要按照小节进行交替,教师则可以采用二节拍、三节拍、四节拍等不同的节拍让少儿进行单脚跳动作的练习。

4.进行弱起拍跳跃动作的练习。“青蛙跳”是典型的弱起拍跳跃动作,同上述一样,教师可以让少儿先观看青蛙跳跃的视频或图片,让少儿认识到,青蛙之所以可以跳得高、蹦得远,这与它跳前的准备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不同的节奏、运动方式联合一致,借助打击乐让少儿进行节奏感练习。

在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是,音乐韵律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对少儿生理、运动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了解。通常而言,走、跑、双脚蹦跳等动作适宜两岁以上的儿童,而奔腾跑跳等一些较为剧烈的动作则不适宜三岁以下的儿童。针对这一类儿童,在其进行节奏感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随着鼓声进行提肩膀的训练。进行单脚跳动作练习需要儿童年龄在四岁以上,此时儿童已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且精力旺盛,不易疲劳。

(二)体验并学习渐快与渐慢

1.教师向少儿展示驯鹿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驯鹿最为特殊的一项工作任务是什么?”此时少儿答道:“帮助圣诞老人拉雪橇”。这时教师继续问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驯鹿的脖子上挂有什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通过一番讨论后,最终得出结论:驯鹿脖子上挂有铜铃,并且驯鹿喜欢铜铃叮叮当当的声音,它走路的声音与铜铃配合起来十分的悦耳、动听。这一环节的介绍能够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入学习内容。

2.教师进行引导:“我们以手当做驯鹿的两只角,自由地向天上奔跑吧!”这时,少儿跟随着教师有节奏的拍击声,由“慢走”到“小跑”,再由“加快”到“飞奔起来”,完成整个由慢至快的一系列动作。此时,教师说:“驯鹿到达目的地,要降落到XXX小朋友的家了,再这么快的话它就要掉下来啦,我们需要帮助它降低速度。”少儿这时在教师的带领下一直拍击地板,由“飞奔”向“小跑”,再由“走”直至“完全停止”,完成全套的渐快至渐慢的节奏训练。

3.由教师进行引导:“孩子们,你们来当驯鹿,我来做铜铃,现在你们跟随我的声音,让走路的频率跟我保持一致,我们一起去送礼物。”这时,教师通过金属类乐器,引导少儿对渐快、渐慢节奏的感知,一群群“小驯鹿”就这样时而欢快、时而舒缓地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跑起来。在渐渐熟悉这一节奏以及练习方式后,教师还可以将乐器交由其他少儿,让他们来控制整个节奏。

4.教师再次给出提示:“在跑动过程中,驯鹿除了铃声,还可以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教师以敲击双响筒的方式来模仿鹿蹄的声音。这时,铜铃的声音、鹿蹄的声音以及少儿奔跑的声音交汇到一起,一套由固定位置向移动位置转换的活动就此被设计出来,少儿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验了渐快与渐慢的动作变化过程。无论是力度训练,还是速度训练,对少儿舞蹈中机体控制力、协调性以及表现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处于快速发展和成长阶段的少儿来说,节奏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良好的节奏感同时又是舞蹈训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由此可以得出,采用音乐韵律活动的方式在吸引少儿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对其节奏感、协调力、控制力等都将形成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对少儿未来发展尤为关键。

猜你喜欢

驯鹿节奏感韵律
假如人过驯鹿的生活
圣诞驯鹿来了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喂驯鹿
韵律之美——小黄村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