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课堂实践的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教学研究
2021-11-14郝思佳
郝思佳
(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 河北 唐山 064100)
崔世光作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钢琴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在崔世光先生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诞生了许多题材迥异、风格独特、趣味十足的钢琴作品,成为演奏会和课堂教学的精品。其中,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代表了崔世光极高的创作水准和艺术造诣。在高校钢琴教学研究开展中,笔者以崔世光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作为教学案例,对这首钢琴作品的教学开展进行细致性和针对性的研究,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一定的学习参考,对体会、诠释崔世光钢琴作品带来新的感悟和启示。
一、崔世光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创作分析
崔世光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创作来源为张寒辉的同名声乐作品。张寒辉是我国老一辈音乐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影响力深远的歌曲《松花江上》,被广为传唱,深受大众喜欢。当时国家正处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松花江两岸的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松花江上》,映照了国人的心声。歌曲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号召群众重返家园进行战斗,感情真挚、曲调动人,成为抗日救亡曲的典型代表。1936年,东北士兵受蒋驱赶,去往“剿共”前线,他们被迫离家,远离故土,外敌当前、国土难存、哀鸿遍野,却只能为国民党所挑起的内战与同胞相残,民众苦不堪言。张寒辉以音符为武器,将人民的痛苦哀叹,化作动人心弦的旋律,谱写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松花江上》。
在此基础上,崔世光对声乐作品《松花江上》进行了钢琴音乐的二度艺术创作,进行了钢琴艺术化的创新改编,以钢琴独特的音乐特性展示了原曲动人的旋律和深厚的情感,赋予了极为深广的审美价值。在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创作中,崔世光进行了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与现代作曲手法的深度融合,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加入了倾诉的语调和迂回吟唱的鲜明特色,以“A+B+尾声”的曲式结构对声乐作品《松花江上》进行了钢琴化的全新演绎。虽然就整体布局而言,钢琴改编曲的音乐旋律和曲式结构与原作相比,改变的内容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钢琴音乐宏大的气势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以巧妙的演奏技巧提升了整个钢琴音乐的延展性和思想性。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中加入了引子部分,以较慢的演奏速度逐渐引入,奠定了音乐的情感基调。显然,在崔世光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创作中,既保留了原作深厚的情感特征,又融入了丰富的现代化表现手法,塑造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联想空间和审美体验。
二、崔世光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教学分析
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是以3/4拍进入音乐主题的,以明亮的分解和弦来展示松花江两岸壮美的秀丽景色。崔世光为了突显音乐旋律线条的清晰性,采用了歌唱性、抒情性的叙事手法,以此来勾勒出松花江如画的美丽景象,所以如何通过演奏来呈现出主题色彩非常重要。例如,在演奏钢琴作品中的第9-19小节,笔者提示学生要注意音乐情绪内在的递进关系,在演奏过程中要注入丰富的情感来塑造音乐意境。在不断推进的情感中,旋律的循序发展,形象的展示出了松花江江水奔腾、高粱红艳、森林茂密的繁盛。学生在演奏处理这段音乐旋律时,应保持钢琴音色的颗粒饱满,融入如歌如诉的情感,尽量呈现动人的音响效果,保持弹奏的旋律连贯圆润,不能产生断裂感,要为之后的高潮进行铺垫。再如,乐曲中的第26-29小节持续的三连音,在低音声部出现,然后旋律再转为上行,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学生在演奏处理时,左右手交替八度的弹奏,在音乐情绪上产生鲜明的变化。右手带有恳切、哭泣的铿锵节奏,旋律不断的再现,并在充满力度的演奏中,加入左手丰富多彩的和弦,将明朗的音乐基调逐步引入到悲愤的情绪之中。
而在接下来的演奏处理中,要提示学生在音乐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平缓、明亮的风格逐渐进入暗淡,崔世光通过转调的方式和重复的旋律手法,来展示松花江两岸民众悲愤的心情和血泪的控诉,所以在音色上要呈现深沉的色彩。而在音乐旋律的第30-38小节充当了过渡的功能,音乐节奏也逐渐变慢,暗含了悲愤的情感力量。行进到旋律的第42-50小节,音色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从悲伤的情绪中振奋了起来,在演奏处理的力度上要充满张力,保持音乐节奏的斗志昂扬。此刻,学生在演奏处理时,左手需要做不断的、连续的音阶快速的下行运动,三连音的音型也起到了妙笔生花的作用,给主旋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激发了群众心中的斗志。演奏处理这一细节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音乐旋律在左手分解和弦中进行了巧妙的穿插,演奏要把握音乐内在的层次,并产生清晰认识,把握伴奏声部与旋律声部不同平面形成的音响色彩。同时,学生也要在演奏中把握不同声部横向的音乐线条,并要处理好左手每个小节第一个音的演奏力度,加强对首音的音色强调,充满了控诉的情绪。从音乐旋律的第49小节开始,出现下行的半音阶旋律,学生在演奏时需要对下行音阶的走向加以格外的重视,在不断的强弱变化中,使音乐旋律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色彩,充满鲜明的节奏感,使音乐旋律的流动性更加突出。
钢琴音乐的第58-69小节是整个钢琴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和声织体更加丰富,演奏力度更为强劲,尤其是丰富的三和弦、八度音程、三连音等各种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丰满的音乐声部,表现出群众强烈的爱国之情。笔者要求学生在弹奏过程中,要保持这段音乐旋律的连贯性和歌唱性,以饱满的情绪进行乐曲的情感呈现。在演奏处理第68小节的音乐旋律时,演奏者应双手反向进行交替八度的技巧性处理,将乐曲演奏推向新的情感顶点。在这一音乐旋律片段中,崔世光将典型的东北民间音乐风格融入其中,所以演奏风格也要体现出地域音乐色彩。东北民间音乐“哭坟”音调所形成的特有旋律特征,呈现了典型的民族音乐调式特色。所以,学生在演奏处理过程中,需要在低音区保持和弦“低、沉、稳”的色彩,以此来展示东北人民心中国恨家仇的悲愤。学生演奏处理的和弦力度要充沛,且音色饱满,肩肘腕形成协调的动律,保持气息的平稳和通畅,才能全面的呈现音乐的色彩。尤其是在处理该小节第一个重拍上的音符时,要将演奏的力度集中在手指尖,根据谱面的强弱符号和自身的理解做出恰当的演奏处理,增添音乐旋律的丰富性。在音乐旋律的第73小节处谱面上所标注的“rit”记号,要提前逐渐地使演奏速度慢下来,尾音保持足够的时长,以营造出一种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音效,这样才能使听众的内心产生丰富的情感认同,为结尾部分的情感高潮营造深厚的氛围。
最后,崔世光在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结尾部分,运用明亮的大三和弦伴奏,赋予了音乐旋律独特的色彩,这是崔世光对原作进行的一个独特的创新改编。不仅将之前原作中小调的悲戚之感进行了新的改变,而且加入了明亮的和弦色彩。与前面旋律中动荡、激愤的演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演奏情绪得到了舒缓,运用演奏的停顿处理技巧,表达了群众对战争停止、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景。此外,在这段音乐旋律的演奏处理中,学生要体会到尾声渐慢的速度中节奏的微妙变换,演奏的力度随之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音乐旋律的线条色彩更加的舒展,更加富有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在进行第79-81小节的演奏处理时,主旋律移动到了左手,右手进行交替的音程变化,要控制好演奏的力度,能够突显弹奏声音的颗粒感,呈现音乐旋律的圆润性和情感的饱满性,让整个结尾旋律听起来有种思绪万千,意犹未尽的情感力量回荡其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是崔世光经典的钢琴作品,也是高校钢琴教学课堂优秀的教学资源。笔者结合以上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崔世光钢琴改编作品《松花江上》进行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给学生的演奏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钢琴改编曲对于原作音乐核心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使钢琴改编音乐的艺术色彩有了更好的呈现,赋予了崔世光钢琴作品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生在进行崔世光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演奏教学时,要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认真的识读谱面,进行演奏技巧的丰富诠释。同时,对各个部分的音乐旋律走向以及情感表达进行完美的表达,才能通过专业的演奏处理呈现崔世光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