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舞台实践的重要性

2021-11-14孙亚男

戏剧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民族

孙亚男,李 娜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大型艺术体裁,是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可谓中国歌剧萌芽期的代表作,其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而创作,富有民族风味,为后来的歌剧创作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中国进入歌剧探索期,呈现出了多途径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话剧加歌曲的表现形式,如聂耳作曲的独幕剧《扬子江暴风雨》,向隅、吕骥作曲的抗日歌剧《农村曲》,冼星海创作的两幕歌剧《军民进行曲》等。此外,还有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音乐剧《孟姜女》等,音乐剧《孟姜女》带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思想,是中国音乐剧发展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这是中国民族新歌剧史上的代表作品,其以民歌音调作为人物形象的主题音调,并创造性地借鉴了外国歌剧的传统形式和经验,1945年首演,至今仍然传唱不衰,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歌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可谓是中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也为后世的民族歌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白毛女》诞生之后,也就意味着民族声乐与中国民族歌剧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歌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两部民族歌剧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者以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等为素材进行创作,民族风格极为明显,音乐色彩非常浓厚,其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都成为了民族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中的必选曲目,并传唱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歌剧走向辉煌,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专业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的逐渐增多,许多民族歌剧作品问世,如《伤逝》、《原野》等,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开拓性思维。九十年代至今,中国民族歌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歌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类型的民族歌剧层出不穷,如《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木兰诗篇》等。这一时期的民族歌剧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不受制于唱法上的局限,也使得很多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技巧上获得了提高。

二、中国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联系

说起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一般认为是从沈阳音乐学院开始的,沈阳音乐学院大概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设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当时的教学还不够成熟,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备。当时因为没有专门教民族声乐的老师,学校就邀请了很多戏曲演员、曲艺演员和民歌歌手来给学生上课。他们的教学方式通常比较单一,并不重视学生的发声练习,都是老师教唱一句,学生跟着模仿一句,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的戏曲、曲艺和民歌作品。因此,当时的民族声乐并没有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得到正式的确立。而如今,民族声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得以确立,而且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之后,中国民族声乐终于走向了繁荣。

中国民族歌剧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中国文艺舞台上一种重要的舞台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把民族歌剧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必备的教学内容。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形态,它丰富了教学曲目,也提高了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演唱民族歌剧对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在演唱技巧、情感把握还是舞台驾驭等方面,对于学生的提升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族歌剧的演唱难度相对较大,专业性较强,对演唱者的专业水平也有极高的要求。民族歌剧,是通过演员对作品的演唱和表演呈现出来的,它讲究的是“声”与“形”的完美结合,演唱技巧与肢体语言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肢体和声音都是凸显作品主题与内涵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歌剧作为视听艺术,需要演员通过歌唱与肢体动作的形式传达情感。民族歌剧十分考验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很多时候,歌剧中的一些唱段在内容上比较复杂,篇幅也较长,所以,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演唱功底,才能独立完成民族歌剧表演。一般来说,在演唱民族歌剧时,要始终注意声音的把控,因为民族歌剧演唱离不开真假音的转换,以及对强弱对比的控制,特别要注意演唱的语气,以及艺术上的处理。演唱者凭借对歌唱技巧的灵活运用,从而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带给观众听觉上的享受,并进一步展现出歌曲深层次的意境。在表演民族歌剧时,肢体语言是表演者呈现给观众最直观的视觉形象,表演者一方面要带给观众美的感受,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运用自身的创造力来充分展现歌剧的内在情感。人的内在情感往往是通过外部肢体得以充分展现的,正所谓“形能表情”,所以,一位优秀的歌剧表演者,必须要具备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呈现音乐内涵的能力。总而言之,表演者只有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做好肢体训练,将二者完美结合,并运用到民族歌剧的表演中,才能让每一个角色都生动、鲜明,最终带给观众完美的视听感受。

随着历史的进步,中国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一直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丰富了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完善了其教学方法,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今的中国民族歌剧已经逐渐走向兴盛,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色彩、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歌剧”。

三、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舞台中的实践意义

中国民族歌剧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族歌剧表演与民族声乐演唱都是艺术实践活动,离不开相关的理论指导与舞台实践,从艺术教育到艺术实践,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关键。在声乐教学中,民族歌剧实践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调查发现,至今并没有在高校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且在这一方面的推广力度严重不足,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学深度不够,模式单一,在课程设置上也相对笼统简单,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现在很多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欠缺的并不是“唱”的能力,而是“表演”的能力。熟悉中国民族歌剧的人都应该了解,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中,民族歌剧是有别于西洋歌剧的,民族歌剧大多是吸收借鉴了我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如“手、眼、身、法、步”等,而西洋歌剧的表演往往比较随性,更多的是注重演员的歌唱技巧。因此,在民族歌剧的表演中,演员的一招一式都不是随意呈现的,而是非常讲究的。教育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之后,对其进行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很多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剧的表演中还停留在“唱”的阶段,只专注于声音技巧的训练与提高,却忽略了民族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在民族歌剧的表演中,对表演者的要求是极高的,不光要具备良好的歌唱能力,还要兼顾多个方面,如人物角色的诠释、民族风格的体现、歌曲结构的把握、戏剧性情感的表现,以及作品的二度创作发挥等。所以,对于民族声乐学习者来说,表演民族歌剧离不开舞台的磨练,舞台实践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最终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中国民族歌剧,是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高校开展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大量的专业民族声乐表演人才,为传承与弘扬民族声乐文化做好前期准备。为了实现培养声乐人才的目的,高校应及时融入民族歌剧实践,让中国民族歌剧推动声乐教学上升到一个新平台。民族歌剧是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动力,应该鼓励与引导学生在高校舞台上尽情展现民族歌剧,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离不开人们的一代代传承,离不开人们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对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提升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需要积极地将中国民族歌剧与现阶段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进行结合,鼓励学生多上台、多历练,为中国民族歌剧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贡献。在世界民族歌剧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高校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更应该对中国民族歌剧进行保护、传承与弘扬,因为保护民族歌剧就是保护我国的历史,国内也正在提倡加强对民族歌剧的传承和保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走进歌剧厅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