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戏曲经典教学方法探析
——基于关汉卿《窦娥冤》的案例分析

2021-11-14张冬云

戏剧之家 2021年34期
关键词:窦娥冤关汉卿窦娥

张冬云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特征是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的创作取得重大成就。就戏曲而言,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高明、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戏曲大家,出现了《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戏曲经典,这些戏曲经典都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及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经典的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及教学能力的提高方面应当起到相当程度的支撑作用。

然而,由于中国戏曲体制的丰富性及复杂性,由于古代文言文在词汇、语法、修辞、典故等方面和现代读者的隔膜,戏曲经典的教学显得异常困难,在教学效果方面也大打折扣。因此,探寻戏曲经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显得尤为必要。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戏曲经典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思考,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对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一、基于基础资料学习的课前准备:文本资料阅读、视频资料观看、重难点问题的自主思考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阅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资料,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在课堂上能和授课教师展开行之有效的互动交流。

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本资料、视频资料,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便成为授课老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高中语文课的必修篇目,尽管如此,有相当一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窦娥冤》的情节、人物并不熟悉,若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只能是授课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很难理解主要人物窦娥的形象特点、《窦娥冤》的思想意义及审美价值等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笔者在这个环节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提供《窦娥冤》的文本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剧本体制,梳理《窦娥冤》的情节和矛盾冲突。

第二,在了解《窦娥冤》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窦娥冤》的思想意义,概括总结主要人物窦娥的形象特点。

第三,提供昆曲《窦娥冤》“法场问斩”部分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观看演出,感知《窦娥冤》第三折的情感内容及特点,并能够分析文本资料中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等曲牌的曲词,总结这些曲牌的曲词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内容及特征。

这个环节实际上把关汉卿《窦娥冤》的学习目标移置到了课前,以任务单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把自己阅读、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讨论交流。

二、基于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课堂互动教学及认识问题能力提升的内容深化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由于把教师定位在引导者和交流者的身份上,活动主体是学生,因此最终结果可预设,也可生成,也可半预设半生成,它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接收信息的弊端,实现‘课堂的翻转’。”

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阅读、思考、总结,因而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就变得有话可说,改变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似懂非懂地听、慌里慌张地记”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容易将死的知识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成果。

具体的课堂活动可以这样进行:

(一)结合教学目标,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就《窦娥冤》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将《窦娥冤》的情节与矛盾冲突、《窦娥冤》的思想意义、窦娥的形象分析依次提出,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展示出来,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二)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交流,学生极有可能提出让授课教师意想不到甚至目瞪口呆的观点。比如在《窦娥冤》的课堂教学上,笔者在提出“窦娥的形象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十分出乎笔者意料的观点:“窦娥是‘圣母婊’‘白莲花’”,对窦娥的善良十分不屑。笔者让学生解释了“圣母婊”“白莲花”的意思,引导学生对照《窦娥冤》的情节,仔细审视自己的结论,最后学生认识到:“窦娥弱小但并不柔媚,窦娥善良却并不脆弱,窦娥仁爱却有逆天的坏运气,根本与现代影视剧中的‘圣母婊’‘白莲花’不搭界。”

另外在分析窦娥形象的时候,现代的大学生对“窦娥在公堂上违心承认自己药死公公”的行为也很不认同,笔者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牺牲”行为,告诉他们:“在窦娥的善良行为中,最难得的是‘怕婆婆受拷打,违心承认是自己药死公公’,最后致使自己命丧黄泉。这样的牺牲,一般人做不到,惜命是一种人性之常,但正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这样的牺牲行为才非常可贵。现代社会不应该强求、鼓励别人去‘牺牲’,去‘舍己为人’,但如果有人心甘情愿地或者不得已地‘舍己为人’,我们应该向他(她)表示崇敬,所以我们应该向窦娥表示崇敬。”

还有学生提出问题说:“窦娥那么善良,为什么却发出誓愿,让楚州大旱三年?楚州的百姓不因此遭殃了吗?”笔者给学生解释说:“窦娥的性格中除了善良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刚强和清正。窦娥维护的不是伦理上的清白无瑕,而是人格上的清白无瑕,所以在身赴黄泉之际,窦娥发出三桩誓愿,让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异象来向世人昭示自己的清白与冤屈。另外,窦娥三桩誓愿的应验其实是一种建立在‘天人感应’思维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个情节和第四折鬼魂诉冤的情节一样,是为了表现窦娥的清正人格和抗争精神而设置的,是一种超现实的写法。”

(三)基于认识问题能力提升的内容深化

有一些问题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需要联系基础资料以外的知识才能理解,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环节去解决,是不现实的,课堂上授课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

在《窦娥冤》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具有理论深度的难点问题,即《窦娥冤》的悲剧性问题。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是可以和学生补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笔者曾从两个层面给学生讲解了《窦娥冤》的悲剧价值问题。

第一个层面,《窦娥冤》本身的情节结构及阅读感受的层面。

主要有两点表现:

第一,关汉卿《窦娥冤》的结局不是“先离后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模式。

第二,关汉卿的《窦娥冤》表现了出于“主人翁之意志”的“蹈汤赴火”的抗争精神,它的审美效应是悲壮而不是悲惨。

第二个层面,站在中西文学作品比较的层面,总结《窦娥冤》独特的悲剧性。

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悲剧人物:小人物的悲剧,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命的弱女子的悲剧命运。

第二,悲剧类型:社会悲剧,由于高利贷剥削、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等社会问题导致的悲剧。

第三,悲剧矛盾:善与恶的斗争,由于恶势力的强大,善良者被毁灭。

第四,悲剧效应:悲壮,即便被毁灭,也要抗争命运的不公。

三、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学术论文阅读

笔者曾就关汉卿《窦娥冤》的基本问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清气长留天地间》。第一部分论述窦娥的形象问题,把关于窦娥“善良”的课堂讨论也写了进去,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部分论述《窦娥冤》的悲剧价值;第三部分结合“浪子班头”关汉卿的人文情怀,把《窦娥冤》放到关汉卿的整体作品中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底蕴及认识价值。

这篇文章和《窦娥冤》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很高,涉及到了“窦娥的形象分析”及“《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两个重要问题。

笔者把这篇文章发到了教学班级的课程群里,供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学习思考。

由于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下了较大的功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又有比较充分的互动交流,读起文章来就不会感到艰涩,反而有比较高的阅读兴趣,这对《窦娥冤》教学效果的提升很有好处。

四、结语

《窦娥冤》篇幅比较短,学生需要阅读的文本资料比较少,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处理起来比较容易。而《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篇幅比较长,学生进行整本阅读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学生必须阅读、观看的基础资料,对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出合理的要求,提前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充分的准备,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窦娥冤关汉卿窦娥
关汉卿
窦娥冤
戏词救命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关汉卿巧言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