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的经济绩效及其现代转换

2021-11-13李芳铭

时代商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关系

李芳铭

摘要:在中国的现实社会语境下,社会资本表现为基于“差序格局”而构建的“关系”网络,并在个体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农民追求致富的过程中,各类资源往往沿个体亲缘关系网络外溢并分配,在塑造了独特的经济业态的同时,也使社会资本在中国的运行呈现出个体性特征与先赋性特征。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之中,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式社会资本——“关系”,终将被更具现代性社会资本形态所逐步替代。

关键词:关系;社会资本;经济绩效

不同于西方语境的社会资本,中国语境之下的社会资本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关系”形态。传统的中国社会有着极为发达的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为中国式社会资本——“关系”的存在以及运转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是“自我”的不断扩大,是私人关系的不断连接,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外衍生的人伦关系圈,并将之表述为“差序格局”。

整体而言,“关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要比西方社会在个体资源的获取过程中,发挥着更强地支配性作用,一个人能否拥有强大的“人脉”从而攫取足够的资源,是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如韦伯所说“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事业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者亲戚式纯粹个人关系之上,这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1]从目前国内的实际研究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研究也都证实了“关系”在农民个体致富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能否通过自身社会网络获取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对于农民改善自身经济状况至

关重要。

一、作为个体致富途径的“关系”

任何资本概念的提出,最终都会和经济发生必然联系,社会资本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分析社会资本的经济功能,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在微观个体层面,社会资本的着眼点就是在于如何为个体行动谋取各种各样的必要资源,这对一个人的经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就我们一般的生活经验而言,农村中率先富起来的乡村精英群体往往具有性格外向、头脑灵活、善于言辞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使他们远比一般村民更擅长于编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从中攫取必要的资源,这在他们事业的起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青海省互助县A镇中村以拉面产业闻名远近,村中居民大多以开拉面餐馆为业,其拉面生意遍布全国,居民收入较之周边其他村落普遍较高。考察该村拉面产业发展历史,会明显发现“关系”对村民经济活动的重大影响。与周边其他村落相比,该村之所以能在拉面产业上率先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该村居民的特殊亲缘网络。该村与临县化隆有相互联姻的历史传统,村中居民普遍通过姻亲关系在临县化隆建立了广泛的亲缘关系网络。而化隆县又是著名的“拉面经济”起源地,化隆县穆斯林群众最早走出化隆并将牛肉拉面店开遍全国,在此过程中他们所积累的经验、技术、资金正是沿着亲属关系网络逐步外溢到中村。实际上,这种业缘、亲缘高度重合的情况一方面是源于村民的主動选择,但另一方面也是村民的被动接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村民往往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都处在绝对劣势之中,唯一能够靠得住的资源就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社会资本。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村民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其择业空间实际上非常小,现实的选择往往是依附于已有的亲属关系上,动用亲属关系网络中已有的行业资源,形成某一行业内的比较优势才能生存下去。换句话说,村民的业缘关系网络是沿着原有亲缘关系网络而不断延伸拓展的,福建的“沙县小吃”、青海化隆的“拉面经济”、湖南新化的“复印产业”莫不如此。

此外,尽管西方社会资本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中村的拉面产业中得以印证,但也呈现出中国社会资本运行的本土特点:

一是个体性特征突出。确切地讲,中国式的“关系”是建立在个体性的私人关系之上的。正如费孝通所分析的那样,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圈,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决定了中国人以“私”为中心的行为逻辑,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义”。[2]在信任结构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私人关系之上的“特殊信任”,而非是公共关系之上的“普遍信任”。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取决于与他人在血缘、亲缘、地缘等私人关系上的远近,而非是契约、职务这样的公共社会关系。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中国式的特殊信任结构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经济行为,往往都是发生在亲人、朋友这样的私人关系辐射范围之内,这一点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是先赋性特征突出。公民社会的起点是强调独立与自由的个人本位,个体成年后脱离家庭与家族的影响,根据自身利益与志趣自由选择其所属的社会团体,从而形成大量内部人员交叉重叠的社会团体群落,进而构成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个体的后天选择因素被突出了,所发展出来的社会资本可以被归类为基于个人后天选择的“后致性社会资本”。而传统中国社会则相反,费孝通所言的“自我主义”中的“自我”并不等同于西方语境下的“个人”,这种“自我”不具有西方“个人”的独立品性,而是被家庭与血缘裹挟其中的社会个体。[3]所以说,中国社会的基本遵循还是家庭本位的,个体是在一个他无法选择的家庭中出生、成长与发展,他个人的生命历程也往往被视为家族生命的一个环节。[4]在这样的社会中,家庭的功能被突出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于依附于家庭亲缘关系网络,必然导致其他社会组织的存在意义被大大削弱,最终表现为以亲缘关系为主的“先赋性社会资本”主导模式。

二、传统社会资本的现代转化:走向逐步消亡的“关系”

事实上,在社会资本理论进入中国之前,“关系”“人脉”在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乡土特色的基本常识。如何建构自己的关系网络,又如何利用关系网络为自己谋求特殊利益,已经成为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日常行为逻辑,这本无需多言。似乎对一些人而言,社会资本理论只是将已有的常识和潜规则进行了复杂的概念化,并没有揭示出什么不为大众所知的“社会隐秘”。

但是,一个经常被研究者忽视的问题是:中西方所谈的“社会资本”实际在其内在指向上是有所不同的。西方语境下的“社会资本”固然在微观层面阐述了个体行动的逻辑所在,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中观层面上揭示了群体如何借由“社会资本”达成集体行动,进而进一步在宏观层面上解释了“公民社会”何以构成。作为西方社会资本研究的经典案例,帕特南的《让民主运转起来》实际上探讨了原子化的社会个体如何在“社会资本”的作用下链接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进一步又构成了民主政治得以运转的基石所在。如果以这种西方“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的话,中国语境下的“关系”并无这种宏观上的野心,其着眼点始终在于那些秘而不宣而又耐人寻味的“人情”“关系”是如何在微观上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轨迹。究其根源而言,中国式的“社会资本”——“关系”,其本质就是以“利己”为价值取向的私人关系网络,以“己”为圆心不断扩展的基本社会结构决定了“关系”的视野不会超过家庭、朋友这样的私人领域,投向社团、公民社会那样遥远的公共领域。

以现代化的线性历史观来看,中国差序格局社会下的“关系”往往被认为是前现代性的,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式“关系”社会资本终将被现代特质的社会资本所替代。具體而言,以工业化、法治化和公民社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将逐步瓦解“关系”的存在基础和适用条件,并为“现代性”的社会资本诞生创造条件:工业化进程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个人更多选择空间,从而瓦解了作为“关系”基础的先赋性亲缘网络;法治化进程将增加公开、公平、普遍的正式制度供给,减少“关系”为个体谋取特殊利益的效能,从而逐步削弱“关系”的适用条件;公民社会的建立将改变现有社会的治理结构,公民将结成不同社会团体增强自我管理与协调的能力,从而构成“现代性”的社会资本的生成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关系”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步走向衰落,但这种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其不仅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不可否认,“关系”已经沉淀为一种中国文化的特有构成要素,中国人对“关系”的倚重是一种千百年来不变的历史沿袭。即使是在今天,“关系”依然在中国人之间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国人也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关系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关系”在当代中国的演变不仅依赖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法治社会的建立与公民社会的到来,更是一场将会绵延几代人的文化变迁。有学者将这种“关系”文化的变迁过程比喻为“旋转门”,通过“旋转门”以一定合理速率的旋转,中西方文化得以交换、吸收与整合,最终顺利实现个体取向的关系文化向公共取向的规则文化变迁。[5]

总而言之,作为前现代社会的伴生品,“关系”只是儒家文化与小农经济共同哺育下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整体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关系”必将逐步衰落甚至消亡。这一点在中村的调研中也有所体现,一来亲属关系网络的效能正在减弱,受访者都表示亲戚关系越来越淡,通过亲属获取资金、帮助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来穆斯林传统的“乜贴”行为已近消失。更重要的是,一些村民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关系”之外的方式解决自身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成为“关系”在现代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注脚。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89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31页。

[3]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21—29页。

[4]陈福平:《市场社会中社会参与的路径问题——关系信任还是普遍信任》,《社会》2012年第2期,第84-104页。

[5]〔韩〕朴雨淳:《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兼论能否增进“关系”的公共性》,《学海》2006年第5期,第5-16页。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关系
区级政府推进PPP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实证分析
探究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注册会计师社会资本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新西兰旅游界恶补“关系”开发中国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