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络平台探究形成性评价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类课程中的运用
2021-11-13王冲 马晨钧
王冲 马晨钧
摘要:我国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教学质量和管理手段均有待加强。尤其是在疫情爆发后,教学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发评价方式的改变。本文聚焦于留学生文化类课程,从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试图提出解决方案并应用于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当中,旨在依托网络平台使所教授的文化类课程更好地运用形成性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留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留学生文化课;形成性评价;线上教学
一、引言
自1950年中国恢复招收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呈现指数型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已达49.2万人。量变推动质变,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管理手段,成为了目前我们面临的重点问题。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将线上教学由一种“可选题”,变为了“必选题”。“此次疫情的大规模暴发和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发展、政治变迁、技术创新、文化交流、教育变革等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辉,2020)。因此,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评价方式的改变。
二、研究问题
结合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反思当前的教学,笔者发现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留学生文化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聆听,课堂纪律亦不乐观;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
第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对于命题式的作业敷衍了事。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二是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三是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并没有贯穿课程,出勤管理和课堂参与的规范性和灵活度不够。
因此本文对针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旨在依托网络平台使所教授的文化类课程能够更好地运用形成性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留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理论依据与形成性评价
本研究将采用建构主义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理论支撑,并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设计课程和考核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何克抗,1997)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教育活动进行当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的过程中,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郭茜,杨志强,2003)。笔者认为这是与“终结性评价”的不同之处,更强调过程性和人际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师生的交流,既可以促学,也可以促教。
本改革项目将“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中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视听说与中国文化》这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形成性评价开展,老师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并通过已存在的形成性评价结果在教学中不断修改教学设计,丰富评价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可以服务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者和协助者。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大力鼓励教师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及技术以更好地适应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提出了留学生应熟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因此,对于留学生而言,了解中国文化不仅是来自学校的学业要求,也是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生活的个人需要。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内容的应用性与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针对前文提到的现存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接触所学的知识,而非单一聆听的模式;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生探究课题的机会,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
(3)要让学生能根据形成性评价的成果来构建对事物的认识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
形成性评价也是以评促教的过程,教师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因此,根据调整的程度,笔者又将个人的教学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在疫情开始之前,教师已将线下课程与教学辅助网络平台相结合,依托“蓝墨云班课”这一平台,实现了以下功能:教师将参考书籍和小视频等电子资源发布在平台上,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课下分组讨论,进而摆脱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的开展。课上利用软件促进教学,进行签到,互动回答等。以此使考勤考核规范化,节省了课堂时间,并解决了课堂管理方面的难题。但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平台功能仍有待完善。
第二阶段,教师专注于解决以往教学存在的机械式输入、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由于疫情原因,课程转为全面线上教学,这就需要所使用的网络平台具有更多的功能来辅助教学,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选择了“超星学习通”作为教学主平台,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1)建立小组, 合作学习
学期初,根据学生兴趣分配小组,并将小组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包括课下讨论、录制视频作业等。学生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教师则组织、监控与辅导,并以此来推动留学生学习纪律的加强。
(2)课堂活动
教师通过视频直播和发布录播的传统文化视频,进行“主持人式”的讲授方式,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把常识性的知识变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观看视频,收看直播、抢答、汇报、投票、分享成果等丰富的课堂活动。但由于平台的局限性,学生的反馈主要依赖于文字。
(3)依托“超星”平台,进行成果记录和评价
超星学习通具有设置任务截止时间、答疑、抢答、完成问卷、在线测验、提交视频作业、统计出勤、记录文献阅读时长和视频观看时长等功能。学生的成绩不再单一由作业和考试构成,以上每一项记录,都在成绩中有所占比。通过以上记录数据,教师可以非常清晰地判断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学生群体对于本课话题的感兴趣程度和参与度,并将其数据化作为评价手段,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还实现了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以培养學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平台上的所有数据均可以长期保留。
第三階段,反思之前阶段存在的线上教学师生“交互性”差的问题,教师继而采用了腾讯会议直播的形式为韩国留学生进行文化类视听说课的授课。由此,学生的纪律性和任务达成度明显提高。学生的参与时间可以被软件自动记录,老师和学生从签到的固定化模式中解放出来,能够专注于课堂的讨论。教师以问题驱动学生观看视频,分享体会。在调动和鼓励下,学生可以进行交互性的实时连麦发言,并及时向老师提出疑问,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但仅用一个软件显然还不能保证形成性评价的稳步进行,本阶段还需要利用第二阶段采用的超星平台进行辅助。
五、反思与展望
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坚持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教师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笔者所教授的三门留学生文化类课程达到了以“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的效果。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平台账号中都拥有“电子学习档案”,包括课程的直播视频,以及精彩的慕课视频,每一次的测试的问题和作答、学生学习的时长数据、学生自己制作和上传了的体验中华文化的视频作业,例如品尝并向同学介绍自己喜爱的中国小吃,制作剪纸视频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份“电子化”手册,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根据已有的评价成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的机会。
同时,此次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首先,各种教学平台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仅用现有的单个平台,还无法达到形成性与交互性的统一。由于教学平台的不成熟,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平台,这无形中为师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存在每学期注册新软件的难题,而教师则面临整合在多个软件上发布的教学资源、整理学生“电子化档案”的难题。其次,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探索,笔者对比发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较之全线上的教学模式更有优势,一方面可以享受电子化管理的福利,又可以避免线上互动性不足带来的后果,趋利避害。相信在疫情转好之时,更加成熟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会如雨后春笋一般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 [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8, 09 36-51.
[2]王辉. 国际中文教育面对疫情影响的应对策略[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4-17(005).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4]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05):103-108.
本文是教育部《中韩联合培养预科1+0.5模式——国际中文教育项目构建与研究》的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01。
本文是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网络平台探究国际留学生课堂纪律管理及形成性评价在<中华礼仪>课程中的运用》的项目成果,项目编号:BDJGCZ201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