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根溯源: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

2021-11-13杨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杨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沉淀,历久而弥新。近年来,中国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民的文化自信有所提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又雅俗共赏,十分适合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丰厚学生文化积淀以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探索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0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现代化信息设备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人们的浮躁功利之心,这导致传统文化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初中生正处于知识接受能力迅速提升的阶段。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笔者将从成语教学、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一、成语教学——不胜枚举,妙趣横生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中国成语由三、四、五、七不等的字数组成,看似简短,实则博大精深。成语背后往往蕴含着广阔的社会图景、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形形色色的趣味小故事。

1.挖掘成语背后的小故事

成语可分为寓言故事类成语、神话故事类成语、历史故事类成语、诗文化用类成语等。这些类别显示出相应成语的出处。在教学中,教师单纯讲解经过提炼后的成语含义略显乏味。若学生能知晓成语背后的故事,便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各类成语。

例如,教师可专门整理出一份出自古诗文的成语的详解,开展“诗词中的成语”主题教学。如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展示“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然后提问:“‘走马观花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形容粗略地观察一下。这个成语原本形容的是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大家能猜到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吗?”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教师提醒:“这个成语出自学过的一句诗,哪一句诗中既提到马,又提到花?”学生在脑海中迅速搜索,最后得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它后来的意思逐渐演变成粗略地观察一下呢?”有学生回答:“因为一天就看完偌大长安城中的所有花,想必没有仔细欣赏吧!”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再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与“走马观花”相关的信息,如出处、表面含义、深层意义、其他意义等。

学生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小故事以后,就能加深对该成语的理解与记忆,运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成语背后隐藏的小故事往往篇幅较短且颇具趣味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更多成语的兴趣和欲望。

2.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生活化教学强调基于现实生活背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将生活与教学连接起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在成语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时,教师这样设疑:“作者一连使用两个‘盼望着,有何用意?”学生回答:“凸显出作者十分殷切,希望春天能够快点到来。”教师继续发问:“你们会用哪些成语来表达内心的急切?”于是,“望穿秋水”“望眼欲穿”“翘首以盼”等成语接连从学生口中说出,甚至有个别学生说出了一些比较生僻的成语如“枯苗望雨”“云霓之望”“延颈鹤望”等。对于能流利地回答出生僻成语的学生,教师这样评价:“这位同学应答如流,可见其博闻强识,在学习方面有孜孜不倦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联想到数个成语。大家可以多向这样的同学学习。”另外,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多使用成语。如“今天风和日丽,不如一起去春游吧”“王同学读过的书可谓浩如烟海”“今天的饭菜真是五味俱全,令我食指大动”……

教师应让学生在成语学习中联想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成语,使学生感受到成语的精妙以及生活的多彩,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以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与生活。

二、诗词教学——抑扬顿挫,诗情画意

诗词相对于成语而言字数较多。诗词具有音韵和谐的独特魅力,因而十分适合朗读。诗词中的各种意象能够组合成意境。学生通过探究这一意境能够体味诗人的美好精神境界。

1.书读百遍,以临其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光听教师的讲解,学生或许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若能多读几遍诗词,并在朗读的过程中,由诗句内容联想到自身的经历,便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在《望岳》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弄懂字义。接着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感跟着自己再朗读一遍。在朗读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语速以及语调的变化。最后为学生播放《望岳》这首诗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并进行模仿朗读。除在课堂上朗读诗词外,教师还让语文课代表在每一节语文课前,带领学生背诵两首诗词。另外,除了教材中出现的诗词,教师还鼓励学生朗读其他诗词。为避免学生泛泛而读,教师给学生挑选出与教材中的诗词相关的优秀诗词篇目,并整理成表格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多朗读。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能够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爱上诗词。朗读具有艺术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并使他们产生展现“美”的愿望——用更为动听的声音朗诵更多美好的诗词,通过唇齿喉舌显现诗词的音乐美。

2.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诗中本有画意,但很多时候,这种画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创设情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意会画意。在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融入诗词教学中。

在教学《春望》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这首诗中描写春日里的祖国景象的诗句是?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好,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为什么会出现“浑欲不胜簪”的情况?在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后,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接下来,教师通过PPT展示了几幅与诗句内容相对应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国都的破败、战火的残酷以及诗人思念亲人、忧国忧民的悲凉情感。另外,为加深学生对杜甫这一诗人的了解,教师创设了对比情境,让学生回忆其他学过的杜甫诗文,并与《春望》进行各方面的对比。例如,《望岳》所展现的壮志凌云与《春望》所展现的悲凉抑郁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诗句展现出了杜甫的人生之路乃至国家兴衰的转折。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朗读课文,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利用图片创设国破家亡的情境,使学生对忧国忧民这一情感的体悟更为深刻。创设对比情境能让学生更好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以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海纳百川,入情入理

初中生正处于各类素质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教师有必要在此阶段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多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蕴含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如此设疑:“当立于醉翁亭内观赏山川美景时,你们能联想到什么?”有学生回答:“想到相似的自然风光,如岳阳楼与浩荡洞庭湖,滕王阁与广阔赣江,黄鹤楼与滚滚长江。”教师继续引导:“那么欧阳修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答:“与民同乐。”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格局”一词,告诉学生欧阳修之所以能站在人民与国家角度思考问题,是因为他的阅历以及格局,由此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阔视野,树立远大理想,并在将来为祖国奉献出一己之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言文背后的价值意蕴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走上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总而言之,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并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发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仍是教师面临的教学难題。笔者分别论述了成语、诗词以及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教师仍在不断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志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2020(37):213.

[2]  郭树莙.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J].家长,2020(22):101+10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