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的亚特兰蒂斯

2021-11-13王美新

检察风云 2021年17期
关键词:海啸金山

王美新

西周年间 始建康城 

相传,在公元前 21 世纪,大禹派勇将颛雪东征至金山,于黄花山以南“万步之遥”,筑起一座土城,名曰宁海城。此间的黄花山即今天的大金山岛,当时它尚与陆地相连。之后,颛雪又在宁海城边设置两座关卡,左曰靖江,右曰贾荣。这“一城两关”合称宁海国,它是金山卫地区最早的城堡国家。

西周时期,周天子姬钊曾巡视东南,登宁海国黄花山观景。自古以来,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文人墨客,登高总是会感慨万千。周天子姬钊在黄花山上也是相似的光景。他望向东南方,那是一片烟波浩瀚的大海,再望向西北方,那里是万里平畴,卧龙江如同青龙般蜿蜒而至,由北向南直奔大海。黄花山的地势十分险要,临别时,周天子若有所思,随即下令在山下筑起一座城堡,名东京城。

所谓投桃报李,为报答周天子,宁海国王将黄花山更名为钊山,改卧龙江为青龙江。姬钊驾崩后,其子进父号为康王,东京城也随之改称为康城。据史料记载,康城的具体位置正是在钊山(今大金山岛)北部、北山峰(今小金山岛)西侧的一片河谷平地上。

公元前506年,康城归吴国,伍子胥奉命重修康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海盐县,康城归海盐县管辖。唐天宝十一年置康城兵马府。有传说,年老的西施曾隐居于康城安享天伦之樂,死后安葬于古康城地区。

康城沦海  金山成岛 

在东晋康城水兵参将黄庭熙绘制的《吴郡康城地域图》上,康城可谓是百业俱兴,相当繁盛,据推测,康城的人口规模可能达到6万左右。那么康城究竟是如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呢?有观点认为,东晋以后,金山一带海岸受强潮顶冲,不断坍塌后退,至唐末,海岸已退到金山脚下。随后,在南宋淳熙十一年的一次地震海啸中,金山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康城连同它曾经的繁荣一起沉入海底。

康城沦海后,钊山山峰成为大金山岛,北山峰成为小金山岛,山谷被淹没水下成槽,山谷开阔地带的高地成为沙洲,时称鹦鹉洲。在杭州湾长年累月的潮流冲击下,鹦鹉洲逐渐被冲开,形成两岛之间的海峡——金山门,潮流在通过金山门时,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刷海底,最终形成今天的金山深槽。

康城的存在,毋庸置疑。但其是否在地震海啸中沦海的,还是有争议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金山卫春秋》讲述了当地的历史。对于这一段康城被淹没的故事,《金山卫春秋》的描述是:1184年夏,海溢,淹亡漂没甚多。研究者刘本新认为,其中确实没有“地震海啸”记载。他认为,古金山卫人描述海洋灾害多使用“海溢”,较少使用“海啸”。海水漫过海堤,淹没村庄粮田,称“海溢”;海水啸叫着聚起,突然增高,称“海啸”。即便用“海啸”二字来描述1184年的海溢,也不该是“地震海啸”。

戚继光

上海市地域范围内,有据可查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至今1700多年的时间内,共发生小震2000余次,中强地震99次,海域最强的一次地震是1846年8月南黄海的7级地震。地震历史上并没有记录过“1184年的一次地震海啸”。而且,杭州湾周边的松江、平湖、海盐、慈溪等十多处地方志,也均无“1184 年的一次地震海啸”。

刘本新表示,1184年的海溢,更像风暴潮灾。所谓风暴潮,是由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的灾害现象。其影响范围一般在几十至上千公里,破坏力极大。1184年的海溢虽不是地震引起的,但滔天的海溢涌潮是能切断金山连陆沙堤的。他认为,康城沦海是渐进的过程,并不是“1184年的一次地震海啸”引起的。即便金山卫有海啸,也不是地震海啸。但是否风暴海啸,至今没有确凿证据。

水下考古 已经启动 

2013年9月中下旬,金山区海域水下考古工作进入具有实质意义的陆地调查阶段。此次陆地调查工作由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文物保护中心、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等部门开展,为期四天。

调查组在山阳镇渔业村就金山水下考古调查流程举行了现场通气会,并听取了由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所做的“古康城海底考察资料”汇报,并对渔业村渔民进行访谈,了解渔民们对金山南部海域早期渔场分布、捕鱼方式、近洋作业等的熟悉情况。调查组还对金山三岛开展了实地调研。途中,随行的邬姓渔民向调查人员现场指认了陶罐打捞处。在大金山岛岸边,调查人员详细勘验了一条淹没于海水并延伸至金山陆地方向的由乱石堆筑而成的“道路”,同时还采集到古代石质斗拱昂嘴构件及部分陶砖块实物。

通过调查,考古人员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水文及实物信息,完成了对金山海域水下考古工作的初步论证,历史的迷雾还有待拨开。康城故事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空间并不弱于遥远的亚特兰蒂斯。

军事重镇 抗倭前线

有金山友人在京游玩时,偶然登临一段明代长城,竟发现有当年的城墙砖刻,上书“金山卫”三个大字。京城附近的一段长城怎么会留下遥远的东海之滨的一个地名?友人没有揣着疑问回金山,而是在北京四处求解。终于有研究者告之,这段明长城是由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督造,金山卫曾经是他练兵、驻扎的地方,因为他怀念那段硝烟岁月,所以在城墙建成后刻石,上书“金山卫”。 谁能想到,数百年前,金山卫却一直是个兵甲森严、枕戈待旦的驻兵重镇。沧桑巨变,此之谓也。

相传周康王在大金山岛之北麓筑城堡,为金山城,亦称康城。五代以前,大小金山附近为古金山港。五代吴越时,在古金山港口筑城堡戍守。南宋水军驻金山,拱卫京都临安。南宋淳熙十一年金山沦入海,海港移至小官镇旁的青龙港。因为自然变迁,康城沦海,原本与陆地相连的金山成了金山三岛,杭州湾的大喇叭口形成了,青龙港成为京师及太湖东南重要的海运港口和军事要冲。

金山嘴渔村观景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创设了全新的军队制度,驻军以卫所的形式进行驻扎、训练、生活。因此,诞生了明朝“四大名卫”的说法,且版本众多。在这众多版本里,金山卫总是厕身其间。笔者比对了各种资料后发现,明朝建国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卫所,计有防海卫与防运卫十九处。十九处卫所里关于“四大名卫”的称呼,受到公认的说法有两个。一说是“北方四大卫”:天津卫、威海卫、灵山卫、安东卫;一说是“明代四大卫”,依照设卫时间顺序为:金山卫、镇海卫、威海卫、天津卫。

俞戚练兵 石化基地

鉴于金山沿海战略地位的重要与倭寇的骚扰,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汤和、仇成、方鸣谦巡视浙江沿海,相地筑城。洪武十九年在小官镇筑城设卫,次年筑就土城,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小官镇也就被称为金山卫城。金山卫城周长十二里三百步,东西与南北均为三里八十步,高三丈,底宽八丈,顶宽二丈。金山卫建立后,大金山成为海防前哨,经常派兵上山巡逻瞭望。明初的金山卫,统领7个千户所,辖境东北起自宝山,西南到达乍浦,堡墩肃立,水军巡海,成为东南沿海屏障。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在此演兵 (光绪《华亭县志》)。戚继光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扫平倭寇之患。

明成化年间,为抗倭也为抵御海潮、加固海塘,将青龙港入海口堵塞。这既能增强对海潮的抵御,又能在抗倭战斗中起些作用。不过,这种做法却让金山卫遭受重创。

青龙港水本注入杭州湾,属钱塘江水系,港口堵塞后,青龙港水被人为地改道向北入黄浦江,成了长江水系。金山卫因此失去海港条件,境内河道流速大大降低,钉螺丛生,血吸虫病严重;金山地区南旱北涝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海潮不断侵入,海岸则继续内坍。

时光荏苒,忽忽数百年。1972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选址落户在金山卫南海滩。經历改制和4期工程扩建,如今的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简称“上海石化”)成为大型国企,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是中国发展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海啸金山
抢险当金山
翠挂金山
Feasibility study on optical vortex generation at Shanghai deep 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
211246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yasthenic crisis after thymectomy—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