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骆驼祥子》中的双重乡愁与老舍的跨文化焦虑

2021-11-13成文瑜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祥子骆驼祥子个人主义

成文瑜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老舍的《骆驼祥子》相关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研究学界对作品的题材研究主要是基于主旨意蕴方面的争议,特别是对于《骆驼祥子》里面所介绍的内容,是否具有城乡交错的这种叙事框架。作为一部农民进城之后的悲剧作品,其本身也包含了老舍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与城乡结构的批判意识,更有意思的是老舍在塑造这一悲剧的过程中并不直接将这种双重的乡愁表现出来,更多体现为老舍跨文化的焦虑与思考。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否具有城乡叙事框架,这实际上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美学理论问题,在这种现实主义的理论预设之下,是否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并且真实的反映,是这部作品是否包含现实主义文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骆驼祥子》中所包含写实与虚构的双重乡愁解析

从乡愁的角度对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子的乡愁具有双重的意味。这部作品里面祥子对于农村乡下的想象,包括其离开乡下进入北平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这種忧愁,实际上具有非常浓郁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本身是其寓居于山东青岛时对北平怀念的记忆。这种虚拟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互相萦绕,在作品当中互相交织,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双重乡愁。在小说中,老舍描绘祥子时常回忆起在乡间时候的故事,包括其经常看到乡下的老人,在冬天或者秋天的时候,叼着竹管烟道,一声不响地坐着,这种“静静的”实际上是乡下时光的静静流淌,其本身与祥子身处于北平城内极为焦灼的生活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比祥子本身的乡愁,其主要还是因为祥子在小说中身处于曹宅,这个宅子相对比较安静,与其乡下的情感之间互相交织,这种安静也就诱发了祥子对于乡下的想象。在这部作品写作方式里,老舍极为真诚希望描绘出一个乡下人进入城市之后,在情感世界所产生的这种变化,无论这种情感在城市中是否得到关注,至少在现实主义的角度上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实际上,老舍通过祥子这一人物形象所寄托的,正是自己对于城市的怀念与乡下情感的怀念,这种安静其实是一种场景化的描绘,并不因为其所处的城市而产生变化。人的情感在特殊的条件环境之下逐渐产生,引发了其对于过往乡村经历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略带神秘感的乡下情感认同,本身也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在祥子的这一重乡愁中,老舍将城市与乡村的日常场景,通过祥子的想象共同交织在小说的描绘之中。而实际上,这正是一种对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同场景进行的区分与思考,更多的带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批判,其本身就寄托了祥子想在北平城内有一方净土的这种向往,当然这种向往并不会因为其想象而得以实现。

从另一角度看,祥子因为曹宅的安静而向往着乡下安静的生活,这种安静至少能够延缓祥子陷入到虎妞那种纠缠和烦躁之中。其实,这一角度上也可以看出祥子在这种安静之中,是得到城市与乡村交接的重合,但是在老舍的笔下,祥子的乡愁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他所想象的故乡没有非常具体的故乡风物,也没有对家园的执着,缺乏根本性的情怀。这种缺乏精神的归途,其实也为祥子的人生悲剧奠定了基础。从本质上看,这种悲剧的色彩源于祥子并没有回归的路途,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乡,因此他这种乡愁也只是其内心当中暂时找到寄托的一种想象。

因此在小说当中,祥子对于北平城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感受,因为北平更接近祥子内心当中对于故乡的认知。祥子是一个进城谋生的青年人,其没有多少时日就已经对北平有着强烈的向往,这一点是因为老舍作为作者对于北平有着非常强烈的故乡感受,因此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带有这种非常强烈的故乡的感觉。《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是老舍于1936年在青岛创作的。客居异地的老舍,实际上难免在作品里面流露出对于北平的思念,这实际上是赋予小说中主人公身上的第二重乡愁。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务工人,祥子本身对于北平的感受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北平虽然有祥子赖以谋生的空间,但是北平却并不是其植根的故乡。因此,这一人物形象更多是老舍对北平乡愁的情感投射,即便是在小说当中虚拟出乡下家园这种精神结构,其本身其实都是在探讨着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老舍的角度看,这个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对于自己的家乡有非常美好的想象,这种想象反过来映照着城市现代文明中所包含的心理的病态。这实际上是现代城市文明的背景之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对自我试图进行超越的挣扎。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乡村里的人,其实都是老舍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现实主义的语境,老舍关注的并不是这种环境,也并不是祥子脑海里面的想象,而是关注人在这种现实主义的环境之中所产生的变化,也就是在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化变革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演进过程里面所出现的极为艰难复杂的心理状态。

二、《骆驼祥子》中的双重乡愁里的个人焦虑

《骆驼祥子》这一部作品里面值得关注的就是祥子以个人主义的悲剧呈现了其内心世界的焦虑。这种焦虑其实源自其独自闯入北平城去尝试转变自己的人生,但是在北平城内的生活却往往是自私又堕落。在一个充满着病态的现实主义社会里面,个人主义其实并不能够解决其人生当中的问题,因此在现实环境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里,祥子其实有着双重的乡愁,而且更多地包含了个人的焦虑。老舍将祥子的命运悲剧归结于其个人内心世界的焦虑,其实这种焦虑也是老舍基于这种城市与乡村双重的乡愁与双重的叙事结构之下深刻的批评与思考。这种看似杂糅与混杂的双重乡愁,其实与祥子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思想上面的困境密切相关。

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潮当中,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相对比较温和的自我中心思想,在托克维尔的认知当中,每个人都围绕着自身的权益,并且知道如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这种方式会相对比较温和,而且也更加促进了个体对于获取利益的判断。在托克维尔的认知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围绕这些目标获得最大的自由和责任,并采取相对应的行动,以此来实现正常成年人的个人利益。但是在《骆驼祥子》里面,老舍将祥子的人生命运悲剧归结于个人主义的矛盾,其实与托克维尔对个人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

在老舍的这种中国现代社会本土化的演绎过程中,其本身更多的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是在近代的思想启蒙语境之下对个人主义的思考。老舍认为祥子之所以会出现悲剧,是因为在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出现了严重的个人主义心理焦虑,其更执着于个人对于社会改造的功利性追求,这种不断膨胀的个人自我意识虽然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但是如果忽视了外在环境对个体生命的成长的改造与影响的话,其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有可能会酿成比较严重的悲剧。在老舍的文学视野里,个人在追求个体生命的现代成长过程中,即便对自我的能力进行个体的确认,但是却有莫可名状的宿命感,这种宿命感更多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人生当中所存在的大痛苦与风波,其结局都指向人类在努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虚幻。

因此,在《骆驼祥子》里面,个人命运的悲剧更多是个体利益的追求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焦虑与对立。这种焦虑是因为个人能力无法去挑战整个社会环境,归根结底是整个现实主义的环境不允许像祥子这样的进城务工农民去实现自身的超越,因此无法转变自己在城市当中的社会阶层,无法实现顺利的社会阶层流动,最终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个体焦虑。这种焦虑不仅仅是由于个人主义的悲剧所酿成的,在其思想上面,与整个城市之间所提供的个人阶级晋升平台都有密切的联系。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骆驼祥子》里面对于城乡结构关系的思考,包括这种双重乡愁之间所带有的强烈的个人焦虑,归根结底是老舍在青岛与北平之间的空间漂移所产生的焦虑感与乡愁感,从而转化成为其笔下的文学作品。老舍这种个人情怀又与对于现实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合,试图分析城市与乡村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以此来问询当时中国现实社会里面所存在的矛盾与忧郁。因此在老舍的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矛盾与焦虑更多是城市与故乡杂糅,其间的现实主义社会思考更多是考虑了个人与城市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分析《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时,必须要走进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语境,深入分析这种语境所产生的悲剧观念,从而更好地解读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

猜你喜欢

祥子骆驼祥子个人主义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河北省卷《骆驼祥子》阅读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从《骆驼祥子》看祥子的多重性悲剧
试谈《骆驼祥子》中两大女性形象
骆驼“祥子”在唐朝的一天
老舍《骆驼祥子》中二强子人物形象叙事的不可替代性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