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强国视阈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1-11-13

散文百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精神

张 全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具备职业能力和岗位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从业人员”的教育类型,产生于国家发展,发展于社会需要,并为国家发展提供行业技能人力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020 年12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贺信中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制造强国背景下,找寻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培样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1.建设制造强国的现实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而我国属于世界范围内制造大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产业升级,打造企业品牌,因此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强,对人才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劳动者素养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2.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其目的就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而现有培养体系中只注重对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对职业态度,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缺乏对工作的敬畏、对技术的一丝不苟、对工作中问题的迎难而上,导致企业需要与学校培养出现脱节。为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这一问题,高职院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只有培养出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理念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并且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坚强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3.培养优秀大国工匠的要求。

工匠精神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为企业提供优质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就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提供所需人才保障的重任,只有培养出符合国家、企业发展大势所需的人才,才能赢得高职院校的口碑、生源、就业及未来,所以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去按要求转化理念主动培养。

二、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要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教育使命与责任担当,回应时代需求。要转化教育理念,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题教学、教学实践、校园文化等环节,使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大国工匠”。

1.强化教师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认识,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4 个教师节时发表讲话:“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工匠精神其核心要义就在于对职业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而工匠精神不仅仅只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对要求,局限于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工匠精神也适用于各行各业。而“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正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工匠精神的体现,教师只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达到示范引领作用。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认识,政治站位,同时要不断学习钻研前沿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好“怎么培养人”的工作,才能培养出担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确保全面育人力量。

当今职业教育因生源不同,体现出不同差异,普招学生中00 后已成为主力军,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倍受老师,家长呵护,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精益求精品质、认真细致习惯;2019、2020 连续每年的高职百万扩招,在扩招生源中农民工、退伍军人占比重大,他们拥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缺少专业技能,对职业中工匠精神的具体怎么做,没有清晰认知。而现有教学设计仅仅依靠思政课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远远不够,转变育人理念,培养德技并重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未来之路,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课程安排、教学计划中突出德育,并与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相结合,在设立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考核之初融入工匠精神,并在所有课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三分钟效能,把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结合,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植入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及成为职场人后,怎么在职业生涯中去做践行工匠精神。

3.校园文化中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学生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外,课下校园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学校应在学生活动中营造氛围,把工匠精神植入进演讲、书画、户外素质拓展等学生活动中,这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国家各类传播平台都可见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工匠人物的采访,这在社会大环境中对学生是有所触动的,但是这样的先进典型离学生很远,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态,形成这种先进人物只在电视中,是凤毛麟角,穷尽一生无法企及的错觉。学校需搭建平台,把具有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进来”,尤其是学生今后就业相关企业中的匠人,已毕业本校优秀学长、学姐,分享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职场经历,让学生感受同一“起点”榜样的力量,知晓工匠人物就在你我身边,平凡的“他”就具备工匠精神,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从而积极去了解工匠精神应该怎么去践行,触动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悟,积极助推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4.教学实践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工匠精神落实行动。

工匠精神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体现在每一份劳动与付出当中,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入实践教学中。[1]当只有把“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关联在一起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质,深切感受到它的非凡意义,也才能真正追求“工匠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实操,企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以致用提升工作技能,在岗位的实践中践行所学知识。近距离接触行业企业的优秀匠人,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会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务实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5.将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确保学生知行合一。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里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工匠精神本质就是劳动的体现,没有充分的劳动无法感知工匠精神,也不可能成为大国工匠,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通过对个人、校园、家庭、社会进行劳动服务,劳动完成后学校提供相对应的结果展示平台及荣誉奖励机制,让学生在劳动中即能体会到付出劳动的快乐,也享有劳动“丰收”的回报,从而树立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出劳动能力和素养,在劳动中逐步形成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执着精神,最终达成工匠精神。[3]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