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高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路径研究
——以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11-13王永红白志峰顾国晓苏菁洋
王永红 李 辉 白志峰 顾国晓 苏菁洋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这些年我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的话题,[1]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2]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以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根据习总书记和教育部的要求,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将思政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素养水平,同时还促进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357 份,收到有效问卷1271份,有效率93.7%。学生的平均年龄(20.27±1.94)岁,其中,男生384 人,占30.2%;女生887 人,占69.8%。居住地为城市的有478 人(37.6%),县城或乡镇的有369 人(29.0%),农村的有601 人(47.2%)。
2.研究工具。
通过网络问卷星,采用无记名自填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和有关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生态文明问题包括生态文明知识(10 道)、生态文明意识(5 道)、生态文明价值观(5 道)、生态文明行为(6 道)四个方面。生态文明知识每道题1 分,总分得分高,说明生态文明素养好。
3.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平均(4.64±2.96)分,其中男生(5.45±2.42)分,女生(3.82±1.89)分,男生得分高于女生(t=2.171,p=0.041)。究其原因可能与男生比较关注国家大事和时事政策,兴趣面比较广泛,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关注度高于女生有关,这一结论与李杨[3]的研究结果相近。居住地为城市的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得分高于农村学生(F=3.788,p=0.032),因为总体上来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优于乡镇和农村,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动员,各种宣传材料会进入学校、社区,城市的学生耳濡目染,经常会接触到这些相关知识,所以生态文明知识得分要高些,说明生态文明素养与大学生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有关。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总分高(F=3.668,p=0.035),这说明母亲的文化知识水平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是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不可或缺的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较高的教育水平对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
高年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F=10.277,p <0.01),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知识在二年级相应的专业课会讲到,例如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开设《预防医学》课程,这门课程的“环境卫生”章节会详细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对健康的影响等知识,通过学习后,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涵义,同时对可持续发展观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和理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会更强烈,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更多的绿色奇迹在中国大地书写。这样,就把《预防医学》相应章节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在讲课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了立德树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高专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整体水平偏低,有待提高。生态文明知识方面掌握的不够全面,例如68.2%的学生能正确回答“植树节”的时间;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的学生只有15.8%;93.4%的学生根本不了解“2020,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内容。对白色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知识得分较低。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对环境保护事件的关注度也相当低。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的忧患意识。
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大学生认知与行为不一致,存在认知超前行动滞后的现象。[4]例如,82.6%的学生知道使用一次性饭盒对健康的危害,但仍有67.5%的学生为了吃饭方便,经常会使用一次性饭盒。有78.4%的学生不能做到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在遇到践踏草坪、破坏名胜古迹等行为时,只有15.8%的大学生能做到及时制止该破坏行为。62.7%学生在教室学习后从不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68.3%学生外出就餐时经常点多,不打包带走。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素养不是很理想,他们大多已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会忽视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生态文明行为缺乏主动性,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5]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路径
1.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水平。
教师应认识到教书重要,育人同样重要,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找寻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契合点。学校可以通过随堂听课,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进行教学督导,了解专业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措施的具体实施状况,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在专业课堂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自然观和生态责任意识,倡导绿色、健康消费观念,例如勤俭节约、低碳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
2.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中是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应该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起到引导和主导的地位,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又为生态文明教育找到了良好的培育平台。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熟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在课程中引入生态文明社会焦点事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真实感。学校应开展课程思政的资源库建设,通过外出学习、校内讲座、培训等方式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素养。[6]
3.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教师的大多数是专业教师,大多数课程是专业课,所以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育人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才能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中,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政元素,要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切记生拉硬拽,[7]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保证教学效果。本调查显示,86.2%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很有必要,63.8%的学生认为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专业课老师的影响非常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大多数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所以专业课教师的基于课程思政的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影响较大,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专业课堂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8]
4.开展社会实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不仅仅是相关知识水平的提高,更是一种感性教育,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和巩固生态文明认知能力,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知识和信念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转化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各种载体,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参与生态环保的习惯和行动。[9]
5.构建生态绿色校园,增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感。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质量的高低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10]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的生态规划项目,建设绿色校园;参加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志愿活动,参加学校的植树绿化活动,倡导低碳出行等。通过参加这些生态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