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的启示性研究
2021-11-13滕金生金正程
滕金生,金正程
1 前言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重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提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健康中国的核心概念即是将人民的物质、精神、行为等健康摆在最优先的地位,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地位。其不仅是一个理念,一项战略,更是一个具有精神支持力量的社会理想[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提高质量并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良好的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为其成为社会所需人才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研究符合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同样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3]中的重要环节,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足以产生久远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的使命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4]。体育重要的健康促进作用得到了现代医学证明,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对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开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赋予了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奠定健康中国建设基础的重要使命[5]。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体育是最高层次与最后阶段的身体教育。各类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团结协同的品质,让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共同的发展。大学体育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保健卫生措施来锻炼身体的过程,给各器官系统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发展,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培养健美体态有很大帮助。因此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精神品质良好。可以说,高校体育对“健康中国2030”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3 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的思考
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教学主体——学生、教学主导——教师和教学中介——教学活动,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提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应该从“教学活动”“学生评价”以及“教师素养”三个部分考虑(见图1)。
图1 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结构图
3.1 “教学活动”模块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教学活动,课内教学活动是指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实施,实际体现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6]。课内外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设置“教学活动”模块应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出发。硬件是基础,是高校的办学能力的直接体现[7],例如校内体育场馆的数量、种类、面积大小,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完备程度等。通过以上硬件指标能够了解学校的物质基础条件。
软件指标则主要来源于管理实施层面与教学实施层面,管理实施层面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理念,由此能够了解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关注度;体育教育的服务能力,即体育教师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为学生提供的指导与服务,包括在服务过程中的理念以及态度等。教学实施层面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直接决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发展运动技术还是体质健康为主;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是指定的项目群还是选项,教学方法是传授式还是引导式等。“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应是开展体育教育的最基本条件,应作为质量体系构建的重要参考指标。
3.2 “教学评价”模块
以学生的视角对体育课程评价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资料的常见方法,也是教学质量体系构建不可缺少的环节。体育课程的评价是多元复杂的,对课程综合的评价主要包括:相关文件与制度、课程教材、课程目的与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肢体示范能力、教态仪表、场地器材等教具的准备、教材的理解程度、体育教科研能力、课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向学生的传授情况等。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与满意程度等。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包括技术能力、认知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对技术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大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两项以上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能否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对认知心理能力的评价主要是根据自身实际能力制定体育学习目标,自如地调节心理情绪和状态,克服消极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与运动竞赛的前后能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主要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言行、教学环境的综合心理反应。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学生在技术、战术、体能的锻炼过程中能否受到教师与同学的尊重以及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形体美、运动美的体验程度,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提高等。
3.3 “教师素养”模块
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实施核心在于施教者,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对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负有直接责任。而教师素养,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8]。因此,教师素养同样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根据教学要素的参考,总结出教书素养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是工作动因,高校体育教师从事体教工作,需要强烈且持久的工作动机,工作积极主动性需强。第二是教师提责任心,教师缺乏责任心是教育事业最大的威胁,正确看待体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培养责任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第三是教师对技术、知识的积累与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对本专业的了解、对本专项的理解以及对体育教育的认知水平是其干好体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第四是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会影响教师的思维与判断,从而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素养指标。第五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及把控能力,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堂,教学内容以技术实践为主,且处于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地管理课堂秩序、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严格地监控学生安全。另外,体育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原有地教学计划,确保体育课堂的顺利实施。
4 《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的启示
《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将健康问题再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校体育作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沿学科,应积极落实《纲要》精神[9]。与此同时,《纲要》从指导思想、战略主题、战略目标以及战略内容上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纲要》的第四章与第六章内容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的启示也具有直接帮助。通过对《纲要》章节的分类与细化,主要可获得以下启示(见表1)。
表1 《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的启示
4.1 培养大学生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0]。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健康素养。各级高校应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向学生推送健康知识和技能信息,利用校园APP、校园广播等新旧媒体拓展健康素养教育。通过国家体质监测中心建立校园全覆盖的体质监测体系。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能力,积极宣传健康科学知识。应用课内教育与课外宣传的方式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健康文化,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4.2 加大高校健康教育力度
《纲要》对于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部分主要针对中小学,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高等教育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大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低下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重视高校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在相关学科教学的同时,加大校内外健康教育活动的力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与课堂下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健康知识与技能。除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强化,师资力量的加强也不容忽视,应通过校外引入与校内培养的方式扩充健康教育师资。
4.3 完善校园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校园体育锻炼公共设施,加强校园田径场、综合球类馆、游泳池以及校园绿道等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确保大学生均体育场地的充足,避免大学有教学楼、实验楼却没有体育馆的情况。科学管理校园体育场馆,教务处与场馆中心应协调配合,拟定体育场馆开放时段,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场地,并提供相应的服务。高校加大对体育服务体系的投入,做好资金、协调、安全等各项保障措施[11]。加强校园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支持和引导校园体育社团的发展。
4.4 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分支,高校各部门应通过课内教育与课外宣传向大学生普及正确、科学的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校园体育生活化。组织体育教师广泛开展全校学生健身指导服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与体育教师资源作用,大力开展竞技运动训练、健康校园杯、三走群众性活动。以培养强健体质的大学生,力争缓解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现实性问题。利用校内训练与竞赛相结合的模式综合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与竞技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各项活动开展坚持群众性、自主性、长效性原则,科学规划组织,合理安排开展,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5 加强高校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指出,“健康中国”不能简单等同于“医疗中国”,《纲要》中强调医疗卫生的重要性,但不能以偏概全。就健康理念而言,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元镇也指出,过去更多关注的是临床治疗,现在把临床之前的预防和临床之后的康复都纳入进来,尤其是把体育运动这种主动健康因素加进来。因此,全民应改变传统的健康理念加强体医结合,高校教育机构亦是如此。持续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应拓宽各方面途径,发挥校园体育系部与卫生保健部门的作用,多渠道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全校大学生科学从事体育锻炼,促进体质健康水平,预防慢性疾病并加强体育康复。学校利用网络平台与当地体育、医疗机构联网,设立相关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不断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充分应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提供运动、医疗、营养处方,开展非医疗健康干预工作。
4.6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纲要》中“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部分专门对优化青少年体育活动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校学生每天必须参与1小时以上地体育活动,熟练掌握1项以上地体育运动技能。到2030年,学校体育硬件设施配置全达标,青少年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运动锻炼,运动负荷需达到中等强度以上。另外,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上升,优秀率突破25%。高校应大力响应国家政策,严格执行政策标准,从人、财、物、时间等各方面满足大学生锻炼需求,改善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鼓励其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进操场,多参加运动锻炼,通过体育锻炼保持体型的匀称与健美,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充满“精、气、神”。
5 结语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研究需要同时满足教学主体、教学主导以及教学中介的参与。《纲要》的提出为下一步实际构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指引了新的方向,在《纲要》的启示下,全面培养大学生健康素养、加大高校健康教育力度、完善校园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加强高校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特定学生群体体育活动是构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体系过程中必然参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