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意象表达
2021-11-13刘耘非
刘耘非
(重庆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重庆 400064)
《树上有个好地方》是由张忠华执导,杜旭光、刘盼、张新锋等共同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以儿童作为叙事主体,在家庭喜剧的叙事模式下加入了儿童教育的现实元素,在轻松愉悦的观影氛围下发人深思。该片于2020年9月在网络平台与观众见面,尽管影片的主创人员都是新人面孔,但其演技朴实自然,结合影片简单真挚的情感表达,给人以怀旧之感。
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陕西关中农村的童年故事。调皮捣蛋的巴王超过是老师眼中难以管教的“老鼠屎”,他处处与大人世界为敌,将自己的小秘密都藏在了一棵大树上。支教的大学生粉提老师的到来改变了他的生活,在粉提老师的鼓励下,巴王超过第一次得到了一张“奖状”,他将自己的“好地方”分享给粉提老师,在她的认同下,巴王超过的成长轨迹发生了改变……影片所塑造的儿童形象巴王超过是极具代表性的,他调皮但善良,执拗也知错,渴望得到大人世界的认同,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世界。在巴王超过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树上的“好地方”,是人们内心深处最初的美好。在影片中,“树”是贯穿全片的意象,是少年的精神家园。而最后被父亲伐倒的树只剩下树桩,更象征着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的逝去。
一、电影符号的“立象”与“尽意”
意象是一种表意性的艺术形象,被赋予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对意象的建构一直是一个重要表达部分,“意象之‘象’本义就是感性形象,具有视觉直观性”,而电影更以其声画的直接呈现使观众可以实现对客观物象“皎然在目”的直观欣赏,再通过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实现对意象的“应目会心”。
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指导人的思维运行的媒介是视觉思维活动中的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一种特殊的形象,它是通过人为的视觉经验或视觉记忆指导知觉的选择作用而生成的“心理意象”。在电影创作中,主创者常常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与艺术感悟中所形成的“意象”内化于作品中,用以完成影视作品的主旨表达。在影视作品被受众观看的过程中,进入受众脑中的意象已经不是客观物体的原貌,而是经过创作者的加工而形成的“意中之象”,受众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对影视意象完成二次解读,同时也实现了对其“再创作”,当然这种创作已经和电影创作的主体不存在直接关系,创作者所立之“象”与受众所接收到的“意”或许精准重合,或许千差万别,这也正是艺术创作的魅力之一所在。我们可以说,更为强调自身所代表的精神性与抽象化含义的意象是一种符号化了的物体形象,或是一种形象化了的符号。
在《树上有个好地方》中,树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复杂含义的意象。正如影片的英文名The
Home
in
the
Tree
,树上的“好地方”是“家园”,巴王超过将自己所有的宝贝都放在了一个铁盒中,又将铁盒藏在了树上。他在树上发呆、睡觉、看风景。当其他同学不满说“这树上又没刻你的名字”时,巴王超过玩笑道“谁在这儿就做我媳妇”,在他心里,这棵树便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他不愿与他人分享,直到粉提老师的到来。粉提老师和这里的老师都不一样,她不仅从不呵斥打骂同学,和大家打成一片,还允许大家看娃娃书,和以校长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他老师眼中“烂泥扶不上墙”的巴王超过,在粉提老师心里是个聪明的孩子。巴王超过小小的心愿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能够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娃娃书;学习进步就会得到表扬;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来自成年人的尊重。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巴王超过一直生活在一个被成年人(影片中主要指向了成年男性)欺骗的环境中,而他也从没放弃用自己的方式抗争。校长动员大家捐出自己的娃娃书,名义上是为了分享交流,实为填充阅读室应付检查,而书被收上去了之后再也没有回到孩子们手中;街头抓彩球赢奖品的小贩将一等奖娃娃书设置为八只蓝色球,而他的袋子里根本就没有八只蓝色球……大人们“肆无忌惮”地欺骗着孩子们,而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巴王超过所谓的“歪脑筋”正是对平等关系的一种争取与诉求。他从阅读室偷出娃娃书,拿自己收藏的蓝色球去兑换奖品,在大人们创建的绝对失衡的关系中,巴王超过寻求着一种平衡,而粉提老师正是给予了孩子们平等关系的人。她尊重每一个孩子,不会让他们坐在“垃圾角”,也不会在发卷子时念出每个人的分数,在粉提老师的心里,分数不是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娃。这样的粉提老师得到了巴王超过的信任,她也逐渐走进了巴王超过的精神家园——纵观全片,粉提老师是唯一一个和巴王超过爬上过树的人。巴王超过与她分享自己的秘密宝贝,带她烤鸟蛋、荡秋千,而粉提老师也保守着所有的秘密,她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少年的精神家园。
巴王超过是一个乐观善良的孩子,他积极地捐出了自己所有的娃娃书,“我要让学校的娃全部都看”,这说明他的本性是乐于分享、愿意融入集体的。但“上树”这个行为体现出了与此相对的反抗性,巴王超过享受独自“上树”的时光,不愿与他人分享。在艺术作品中,“上树”作为一种人物行为模式有着特定的含义。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1957年出版的小说《树上的男爵》中塑造了一个12岁爬上了树,并终生没有下树的男人柯希莫。从最初的反抗家族体制,到成年后追求心中个人与社会的理想关系,柯希莫以生活在树上的方式在拥抱孤独的同时坚持个体的自由与独立。正如书中所说,“显而易见的是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奇迹的世界,人们最简单的个性被抹杀了,而且人被压缩成为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通过“上树”这一远离土地又根植于土地的行为,人物创造了一个自我存在的空间,“树上”与“树下”是两个世界,通过这种符号化的行为,影片呈现出了少年巴王超过内心的孤独和对成人世界既有体制的反抗。当“树”这一客观形象被赋予了价值符号之后,它便成为影片的情感载体。在影片的最后,粉提老师从秋千上摔下,树也被代表着传统价值观念的父辈锯断。对这一幕的呈现,影片采用了戏剧化的皮影戏中人物剪影的方式,表现出一种寓言之感——少年终将“落地”,成长为大人,树上的宝贝被深埋于地下,成为旧时光的记忆。而在影片的最后,树桩旁长出的新芽则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希望。
二、人物的群体化象征
《树上有个好地方》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每个人物的设定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以校长和班主任为代表的教师群体代表着这样一类成年人:他们会用一套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好与坏——学习成绩的好坏,字迹的工整程度,平日是否乖巧,而不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校长更是为了学校“第一名”的成绩不惜教学生们在考试中作弊。巴王超过的父亲也是如此,有一个有趣的情节是,父亲让巴王超过在吃饭时把踩在椅子上的脚放下去,但说这话时他自己的脚也正踩在椅子上。我们可以发现,校长、父亲对于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看似有着明确的标准,实则他们的价值观念是混乱而无逻辑的。他们不是完美的大人,却自创了一套标准,希望孩子能够变成“完美”的小孩。班长贾苗红就是按照这套标准成长起来的小孩,她像是一个“儿童版”的班主任,总是凶巴巴的,习惯命令别人,优异的成绩是她引以为傲的资本。而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假”红苗,影片戏谑的方式去讽刺了这种规矩之中的顺从。贾苗红不似真实的、自由成长的孩子,在她身上看不到童年该有的童真与活力。而与之相比的巴王超过是立体的、鲜活的,在既定的“族群经验”下,努力在反叛与抗争中去实现真实的自我表达。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的陕西农村,在自然地理条件相对闭塞的情况下,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族群心理,“儒家思想的理想主义尚未惠及西北,庄老、屈原的浪漫气也难浸润民心,古来秦人重经验、轻科学,禁锢了陕西人的创造意识,使这里的人们长期处于教条与开化的羁绊之中。”而影片中的农村又是一个意象化了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地方在教育上的保守性正在抹杀着孩子们的人格特征,校长与父亲这些“父辈”的形象代表着因循守旧的一群人,巴王超过闪光之处的正在被他们忽略,甚至是抹杀。当看到巴王超过进步的成绩后,校长依然不愿意给他一张“学习进步奖”的奖状,父亲更是质疑粉提老师自制的奖状没有公章,这一近乎于可笑的行为清晰地表达了父辈对于既有权力的维护,对新异行为的排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贾苗红”之辈长大之后无疑便是这种权力模式的继承者。由此引起了人们对于我国乡村儿童教育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了影片的现实意义。
粉提老师则是影片中的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她有着很强的共情能力,既能欣赏反抗者巴王超过身上旺盛的生命力,也能够理解顺从者贾苗红的行为模式,她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坚持自己的主张,同时不会对权力的拥有者校长进行激烈的反抗。当看到表姐对待学生们生硬的方式时,她好言相劝;看到巴王超过在身上写满作弊的知识点时,她严肃地说“你可以不及格,但不能不诚实”。但当校长拒绝给巴王超过多发一张奖状,并让她不要再提这个学生时,粉提老师也只能无奈离去,并没有再做抗争。粉提老师近乎完美的行为模式与极具包容性的性格让她的出现更像是承载巴王超过少年期待与幻想的一个情感载体,换言之,粉提老师是保护少年的抗争力与生命力的意象化形象,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也很容易由粉提老师联想到少年时代给予了自己尊重与认同,引领自己成长的“领路人”,这便是粉提老师这个形象身上的理想化情感投射所在。
而巴王超过的成长则是需要经历一个“去理想化”的过程。在影片中,这个过程是由粉提老师男友的出现来完成的,棋童这个人物形象在全片中都没有以正脸出现,符号性意味明显,他不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他的出现只是为了让巴王超过明白,粉提老师并不归他一个人所有,并不是只有他可以在粉提老师的床上午睡,穿她的粉拖鞋,吃她煮的方便面。尽管少年尚且不明白这种微妙而朦胧的情感,但他所表现出的攻击性充分体现了内心的冲击。他砍断了秋千的绳子,粉提老师从树上摔了下去——少年的美好夏日结束了。粉提老师对于巴王超过而言,颇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对于少年雷纳多的意义,她为少年打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影片中对于性启蒙的表达点到为止,并没有做更深入的探讨。但粉提老师这一形象的隐喻意味十分明显,每一个少年的成长路上都有这样一位温柔的女性,她在少年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在她离开后,陪伴着少年独自成长。
结 语
《树上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反映陕西农村儿童教育的影片,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整部影片的隐喻与象征意味明显,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尽管存在着扁平化与符号化之嫌,但能够引起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童年时光与心底那个“粉提老师”的回忆成为独特的观影体验。在本年度的电影市场上,《树上有个好地方》是不能被忽视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