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童心在绘画中绽放

2021-11-13李静

清风 2021年4期
关键词:色块毛线螃蟹

文_李静

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用心讲述的童话,教师要潜心研究、用心体味,让童心在绘画过程中绽放。

平等对话,让幼儿敢画

平等,就是教师要亲近幼儿,放下架子;对话,就是教师要积极发起或接纳幼儿发起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师生关系更和谐。平等、自主、信任的创作氛围能够很好地增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

教师尽量不要打扰幼儿的创作。在幼儿创作环节,有的教师常常担心幼儿把作品画坏了,于是就在幼儿身边不停说教,甚至为了追求画面效果,动手改动幼儿的作品。在这样的指导行为下,幼儿的创作最终会成为成人指挥下的“鹦鹉学舌”,幼儿的作品亦成为“成人画”。

教师要多观察、倾听、理解和尊重幼儿。在作画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自己的想法,不应过多地干扰其创作,要注重观察、用心倾听,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帮助。例如,在一次“撕贴想象画”活动中,幼儿都在添画很大、看上去很厉害的动物,只有一名幼儿撕了一片小小的圆形纸片贴在画纸的上方。教师的内心产生了疑问:“这个动物又大又厉害吗?”教师没有着急打断幼儿的创作,而是悄悄地观察着。只见幼儿在圆形纸片上添画了大嘴巴和锯齿状的牙齿,在纸片外添画了鱼鳍,然后说:“这是一条大鲨鱼。”教师追问道:“为什么大鲨鱼是圆圆的?”幼儿边比划边说:“它是这样游过来的(正面),看上去就是这个样子。”教师明白了幼儿的想法,肯定地回应道:“我知道了,大鲨鱼是从远处游过来的,虽然看上去小小的,但是很凶猛。”见到教师理解了自己的作品,幼儿开心地跳了起来。

慧眼识才,让幼儿乐画

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做有心人,针对不同的情况善用鼓励与表扬,不失时机地给予幼儿正面评价。教师慧眼识才,才能让幼儿有成功的体验。

幼儿作的画也许看上去乱七八糟,但教师不应否定,而要发现其中的精彩。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的作品中捕捉到精彩之处。

相信很多老师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幼儿一画错或不满意就会本能地把纸反过来重画,或直接要求老师换一张纸。其实,当幼儿画“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创作内容,用改变大小、添加等方法弥补,从而更好地完成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因人而异地指导,坚持给予不同水平的幼儿不同程度的帮助。就纸张而言,对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给他们稍大一些的纸,因为他们完全有能力完成;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就给他们提供较小的纸张,相对降低他们的作画难度,当他们完成作品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信心,长此以往,能提高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就作画内容而言,对能力强的幼儿,要求可以高一点,如要求精细、动态、丰富等;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只要求能达到活动的目标,完成基本形态即可。

巧妙点拨,让幼儿善画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精准巧妙的点拨可以引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美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让幼儿想画、敢画、善画。

情境促动是指教师结合美术活动中设置的情境,运用情境中的语言进行点拨。例如,小班幼儿往往不能持续进行有控制的涂鸦。在“我为妈妈绕毛线”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我为妈妈绕毛线,从里往外绕,一圈又一圈,绕得多,毛线球大,绕得少,毛线球小”的情境化语言,促使幼儿持续地画短线,顺利完成创作,达成目标。

设疑启发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创作提出疑问,从而让幼儿改变思路,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我设计的汽车”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大多注重汽车的车型和颜色的设计,于是提出了疑问:“现在汽车的设计有没有什么缺点呢?你们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听到问题后,幼儿开始各抒己见。在教师的点拨下,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的、与众不同的汽车。

在绘画活动中,常常有幼儿会说“老师,我不会”,或者迟迟不动手。这时教师应了解其中的原因,为幼儿指点迷津。指点迷津就是指教师在幼儿出现疑问,凭借自身力量难以解决问题时,适当引导,帮助幼儿解决疑惑。教师对幼儿困惑之处予以点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色块拓印想象”活动中,幼儿在想象“每一色块像什么”时,有一名幼儿一直没有动笔。于是教师过去询问:“你怎么不画呢?”“我是在考虑变成几只螃蟹。”教师仔细一看,画面上的色块形状与螃蟹还真有点相似,接着说:“你还可以把小的色块变成石块,这样就更丰富啦。”等巡视一圈回来后,教师发现螃蟹妈妈带着螃蟹宝宝靠着石块晒太阳的场景出现在了这名幼儿的画纸上,他还兴奋地和老师介绍了自己想象的螃蟹妈妈和螃蟹宝宝聊天的内容。

猜你喜欢

色块毛线螃蟹
比较:毛线谁最多
多元游牧
小画匠
螃蟹
螃蟹
可爱的毛线兔
我是螃蟹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
大色块拼接
三个色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