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强化内容定力推进深度融合探析
2021-11-13李冬安
◎李冬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内容生产是媒体的看家本领,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革、传播形式怎么变化,都要抓好新闻舆论工作主责主业,不断巩固和提升内容生产这一核心竞争力,推进深度融合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在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之阐述,可谓意味深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可以说,能否以内容定力之功,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一、强化内容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兴起,传播门槛降低,媒体传播格局发生改变,过去由专业媒体人主导的大众传播,已经变为全民参与的传播,海量信息、众声喧哗、信息茧房等使主流媒体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受到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媒介社会的重构,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面临的困境也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如下:
媒体融合1.0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渠道拓展。媒体倾向于把传播的内容放在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上,但是渠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拓展,真正改变的是流量转化的平台由传统媒体到两微一端。媒体融合2.0时代面临的问题是盈利模式。就传统媒体而言,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新兴媒体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传统媒体面临如何吸引受众获取更多的利润的问题;就新兴媒体而言,其面临着如何与同类型的新兴媒体或商业媒体竞争,获得更多关注度与流量从而能够盈利的问题。媒体融合3.0时代面临的问题是资源下沉。一方面是“人人都是媒体人”,媒体的制作者由精英下沉为普通民众。另一方面是“用户下沉”,据腾讯企鹅智库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四线城市网民在移动网民占比已经超过二分之一。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生产力强大,信息把控比较严格,在人民群众心中有较强的公信力、影响力、信服力。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传播信息缺乏时效度,传播方式呈现直线型,互动性不强。新兴媒体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出现的,新兴媒体的传播载体主要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覆盖面广,强大的智能运营平台,精密的筛选推送功能,包容性更强的新型媒介。其弊端是部分公众的隐私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信息的冗杂繁多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对媒介生存发展的遭遇的困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速融合是应然之举。
二、强化内容定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对策思考
(一)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理念
舆论场中对坚持“内容为王”这一观点曾饱受质疑,许多业内资深人士也产生摇摆,主张“渠道为王”观点认为随着掌握流量入口新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将走向衰落,门户网站时代走向终结;热衷“技术为王”意见则是简单地把技术因素提高到内容之上,以为单纯依靠技术就能做好新闻产品。
当前,虽然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但对新闻媒体来说,坚持内容为王既是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更是第一位、最核心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推进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更需坚持内容为王,依靠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提升媒体公信力。
坚持“内容为王”,是由媒体自身特性所决定。最新数据显示,微信目前有12亿用户,微信公众号超过2000万,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23亿,这些平台日均发布信息量在千万条以上,其中也混杂一些不实不良内容,有的一不小心还演变成公共事件。2020年1月下旬,新冠疫情突袭武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田巧萍深入一线,发现重大典型——“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和重大事件,采写的《最早上报疫情的她,怎样这种发现不一样的肺炎》调查详实、准确权威,引发全国关注,张继先发现并上报疫情的日子,成为中国抗疫时间轴的起点,后被写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二)必须扩大优质内容产能
受“一城多媒”现状影响,各媒体在信源、广告竞争中形成内容资源浪费现象;媒体对本地信息及服务的需求还比较窄,大多集中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离构建群众离不开的渠道还有差距;依靠技术推送的同质化、价值密度极低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互联网的内容是过剩的,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如何能够持续地吸引用户,那就是具有独创性、稀缺性的优质内容尤其是产品化内容。我们唯有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实现与受众有效连接,让有品质的内容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引领价值,提升媒体传播力。如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重大主题宣传等,大都是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
近年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坚守内容定力,深耕本地,开门办报,不断增加优质内容供给。2018年以来,整合“三报一网”采编资源,全员进入互联网主战场,搭建适应全媒体传播的组织架构,把优质内容供给和受众需求结合,新闻生产保持较高品质。推出了“总书记点赞的共产党员”“总书记当年这样守初心”“总书记指引我们向前进”等系列重大报道,挖掘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等重大典型。同时,积极承担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按照“新闻+政务+服务”模式,打造“武汉城市留言板”,累计办理群众诉求达到100万件,办结回复率99%以上,满意率90%左右,成为市委市政府走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创新平台,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强化了媒体与受众连接,发挥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了媒体深度融合。
(三)必须聚合人才资源
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加大人才建设力度。人才问题是推进深度媒体融合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面对新媒体新技术,传统媒体人的技能、理念面临挑战,旧有的业务能力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培养和引进具有多媒体跨界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人才短板,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的现状,突破路径可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拓展人才增量,立足事业发展和工作急需,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引进急需人才。例如对具有多媒体跨界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出台特殊政策按岗位年薪、绩效管理考核的模式予以引进,也可探索媒体职业经理人制度。二是提升存量人才能力,可引导培养存量人才向全媒体人才转型,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学习培训、实战演练等手段,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纪律过硬和作风过硬的队伍。武汉晚报2020年推出的“院长访谈”全媒体产品,60余名小伙伴围绕23场访谈,历时100余天,在“实战练兵”中锤炼提升能力。
(四)必须创新管理方式
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活力的释放。破除影响人才成长障碍,实施“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现人员优胜劣汰。打破身份、职位、职称限制,实行“同岗同责、同工同酬、优劳优酬”,按照团队运作,扁平化管理模式,发挥采编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用心用情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优化薪酬分配,提升归属感,在薪酬考核上向一线采编人员尤其是采写优质内容的编辑记者倾斜,让那些坚持把新闻当成手艺活来不断打磨的人,有耐心、耐得住寂寞的人得到实惠。实施“首席记者培养工程”,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今年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另一举措,通过薪酬考核中予以倾斜、提供必备的生活条件等措施,提供良好工作环境。通过创新管理,将“潜在能力”不断转化为“创新活力”,释放新闻生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