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多磨,越磨越“亮”

2021-11-13潘菊红

清风 2021年18期
关键词:线轴圆锥体牛奶

文_潘菊红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幼儿园)

小班科艺活动《骨碌碌》来源于我们幼儿园的科研实践课。我园承担了苏州市立项规则课题规划的子课题《美术手段在科学活动中运用的研究》,我们小一班根据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并考虑到幼儿好动、好奇、敢于探索的特性,生成了“移动”这一研究的主题,努力尝试将科学和美术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使之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

立足幼儿,教材从游戏中提升

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感兴趣,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在设计《骨碌碌》的时候立足幼儿自发的游戏,通过投放的材料、创设的环境、精心设计的提问等,有目的地层层深入,将幼儿无目的的玩提升为有目的的探索感知物体运动方向的教学活动。

最近我们班角色游戏中的饮料铺成了幼儿喜欢去的地方,铺子里有圆柱形的罐装饮料,有幼儿突发奇想,把两种形状的瓶子和罐子放在地上滚,很多小朋友竞相效仿。发现这一情况后,我及时抓住了幼儿的这一关注点,并根据圆柱体与圆锥体滚动时的不同现象设计了该活动。

顺应幼儿,目标与准备挂钩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们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目标为: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圆柱体和圆锥体滚动时的不同轨迹的科学现象;通过滚画活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适当添画。为了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就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尊重幼儿,师幼互动推进活动流程

活动一开始我就请幼儿玩牛奶罐和线轴,让它们在地上沿直线“骨碌碌”地向前滚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很多幼儿惊讶地喊:“老师,线轴不会往前走直线,牛奶罐可以!”“老师,线轴走路是会拐弯的。”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牛奶罐与线轴滚动时的不同现象。我又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带着疑问,幼儿玩得更专注了。这一环节中直观、简便的方法和形象生动的要求,使得幼儿马上就理解了我的意图,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其中地板上看似普通的直线成了他们直观感知、发现不同的关键。幼儿很快地发现了我在这里预设的问题,这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玩过之后,我让幼儿说说“让牛奶罐和线轴骨碌碌往前滚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一个个都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接着我问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在我一个个的追问和暗示下,幼儿排除了众多干扰因素,发现了“牛奶罐两头一样大,所以会走直线;线轴一头大,一头小,所以会拐弯”,这一外形差异是导致运动轨迹不同的原因。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幼儿的感知远没有大家共同探讨后的感知来得强烈。教师组织幼儿集体讨论,不但可以让幼儿有在集体面前表达的机会,还通过层层引导让幼儿在表达、倾听、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刚才的探索作出判断,得到肯定或新的启示,形成真正的头脑风暴,使幼儿的感知从个人的游戏行为转变成集体的探索行为。在这里教师的语言成了幼儿思考的导向,是幼儿揭开科学现象的关键,是促使探索经验提升的无形推手。

在肯定了产生不同滚动现象的原因后,我出示了两幅轨迹图,并告诉他们这两张画就是用牛奶罐和线轴蘸上颜料滚画出来的。我请他们猜一猜,找出对应的工具。幼儿的讨论很热烈,不但很快就正确说出了作画的工具,还大胆想象出了很多东西。根据他们的想象,我再进行示范,使他们的想象呈现在眼前,并让幼儿在大张的白纸上留下牛奶罐和线轴骨碌碌滚动的生动画面。在这个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示范,幼儿最后呈现的画面可能也会和现在的结果差不多,但是这就容易让幼儿的关注点转移到颜料和作画的行为上。而先利用画面让幼儿思考图与形对应的设计,正是对幼儿之前的探索行为进行的一个反向思维。有了这一铺垫,滚画才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复习、拓展的手段。小小的思维反转,使两个可能看上去差不多的结果有了质的区别。

围绕幼儿,促成活动后的再思考

在本活动中,我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还采用了游戏、交流讨论、演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幼儿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借助美术手段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圆柱体和圆锥体滚动轨迹的认知。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的表达方面还需要加强,幼儿只有正确将自己的所思表达出来,生生互动、师幼互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猜你喜欢

线轴圆锥体牛奶
送牛奶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放风筝的快乐
掉落的针
以“圆锥体”的概念解析家委会的职能
以“圆锥体”的概念解析家委会的职能
自动甩干机
来做一个气垫飞行器